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已公布的走马楼吴简来看,临湘吏民的“叛走”集中在嘉禾二年十月至嘉禾四年上半年。其原因是吕岱屯兵沤口与潘溶讨伐武陵蛮夷这两次军事行动所导致的临时性徭役过于繁重。临湘百姓“叛走”的方向是临湘周围的泠道等县。这些地区有较为偏僻的山区,为山越等蛮夷聚居之所,“叛走”吏民遂与蛮夷杂居。孙吴国家采取暴力讨伐与怀柔招诱的方式,迫使大部分山越等蛮夷与“叛走”吏民出山,成为编户,另有部分则被赶往更偏僻的地域。这个过程就是国家不断开发内地,强化对地方社会控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王素先生在<汉末吴初长沙郡纪年>一文中曾提出了嘉禾五年左右"大钱"在长沙郡临湘侯国是否已经流行的问题.本文在利用<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相关数据进行考察后认为,嘉禾五年,"大钱"尚未在上述地区流行.  相似文献   

3.
试论东晋南朝民族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民族政策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晋至刘宋元嘉前期,以抚为主;第二阶段是元嘉后期,大规模伐蛮;第三阶段,从元嘉末年到南朝末期,对边境蛮族以抚为主,对腹地蛮夷加强了征伐。对腹地蛮夷的讨伐是逐渐深入的,从元嘉末年至萧齐末期,以讨伐长江中游的蛮族为主;梁陈则主要征伐岭南俚族。征讨重点的转移实质上就是六朝政府的开发行为从长江下游向中游、再向岭南的梯级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嘉禾吏民田家莂》显示 ,吴国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关系十分发达 ,并已基本制度化。之所以如此 ,既有其历史渊源 ,更是现实经济的需要。封建政府力图借出租零星国有土地改善财政 ,农民为维护和改善经济条件而表现出的积极性是其发达和制度化的根本动因。在吴国初年 ,这确实起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有关山越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关于山越的渊源研究,学界一致认为"山越"之名见诸于史书,最早为<后汉书·灵帝纪>,嗣后关于山越的记载,史不绝书.对于山越分布及社会状况的研究,分歧不大,基本上是维持在今长江以南的闽、浙、赣、皖、苏等省交界地带.有关山越与孙吴关系的研究,研究者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性地考察、概括和总结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走马楼吴简所见"女户",为目前已知该词的最早使用实例。男性户主去世后,无男性或无合适的男性继承人,只得由女性担任户主,当为吴简"女户"产生的基本原因。当时存在赘婿是有可能的,但他们又不能成为户主,因而由妻子等女性来担任户主,这应为"女户"产生的另一原因。"女户"在吴简中较为常见,但不能据此推测"女户"在整个户籍中占有过高比例。"女户"的户品多为"下品""下品之下",因无力也就无需承担政府徭役。《嘉禾吏民田家莂》中所见"女户"佃田状况,可以想见"女户"生活的不易。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家乐建设深入到南方少数民族山寨,当地特有的一些饮食习俗——即所谓的"异味,"如野味、啖生、食腐等,也被卷入当今的媒体和民间的话语与交流。历史上,历代文人学者对这些"异味"的记载和评论络绎不绝,视之为"蛮夷"、"异类"的绝好标志。以逃逸文化为视角,可以发现这些看似"原始落后"的食物系统除了"就地取材"之外,还承担有重要的逃离国家控制的文化功能。"蛮夷"食物系统通过食物生产、制作和餐食结构上的特有习俗来消解主粮的重要性、树立与平原国家保持距离的边界符号、消除余粮积累等,以达到逃离平原国家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山越,是江东六郡山区土著的泛称。从公元195年孙策渡江进入江东开始,山越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与山越的关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孙氏政权的内外政策。从195年到280年孙吴灭亡的八十年中,孙吴与山越的关系怎样?有“善用兵,见策知变”、(1)“观古今之成败,能先见事机者”之誉的孙策、孙权是怎样制定他们对山越的政策的呢?似乎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57-57
"山越"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纪》:"建宁二年(169年)九月,丹阳山越围太守陈寅夕,夕寅击破之。"其时徽州属丹阳郡。山越是居住在先秦百越地区,以山区为根据地,汉、越二族劳动人民共同反抗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的山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嘉禾县有"南国歌乡"的美誉。以嘉禾伴嫁歌为代表的嘉禾民歌享誉全国,被音乐界称为"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为发掘和传承嘉禾民歌,通过实地考查以及所掌握的资料,介绍了该地区民间伴嫁音乐的演唱内容和主要表现的艺术形式,分析和总结了它的艺术特色,使读者对现存的伴嫁音乐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乌江流域等西南边地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中原王朝鞭长莫及,致使当地人口严重夷化,并形成多支较大的族群.其以流域上中游地区的夜郎濮僚、中下游地区的武陵蛮夷,以及下游地区的巴蛮夷族最具典型.与之对应,濮僚族群所居夜郎地区、武陵蛮群所居苗族地区,以及巴蛮夷群所居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亦最具有秦汉时期乌江流域等西南边疆民族社会经济面貌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王武俊谥"忠烈",其三次叛唐的行迹显然不符合此谥号之本意,唐德宗赐谥王武俊"忠烈"乃是出于宣传教化的考虑,希望将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武俊为所有藩镇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以期藩镇将领的归化,重建唐朝的统治秩序。另外,也反映出唐德宗对河朔藩镇政策的调整,唐朝西北形势趋于严峻,唐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河朔藩镇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只能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由武力削藩转为招抚、怀柔,甚至是姑息,赐谥王武俊"忠烈"便是朝廷缓和与河朔藩镇关系、维持相对和平现状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清明,岳阳临湘。一座新坟,前来祭奠的人们不断。 逝者叫陈文友,是临湘二中的体育教师。 1 陈文友本是临湘桃林镇人,1963年湖南师院体育系毕业分配到双峰县任教。1972年,他从双峰调回家乡临湘二中。  相似文献   

14.
题记:因为资源、师资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教育的城乡差距始终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可是,当许多人在为农村小学是否能像城镇学校一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忧虑时,这所偏僻的农村学校却给了我们惊喜的回答。"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笔者无意中走  相似文献   

15.
山越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活动时代历汉晋至隋唐(约当公元二至九世纪),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山区。三国孙吴时,山越人数众多,盛极一时,曾与汉族人民一起,不断举行斗争,以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山越人民对于开发我国东南地区,繁荣祖国的经济和文化,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山越的名称及源流战国秦汉之际,我国东南部的主要居民  相似文献   

16.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中关于佃田的个体单位,出现了“町”、“处”二种不同形式的记载.其中佃田记“处”的竹简,具备五个共同特点,应是单独的一类.即佃田记“町”和记“处”,并非随意书写,其差别在于,记“町”佃田是平地之田,而记“处”佃田则是山地之田.  相似文献   

17.
“嘉禾吏民田家莂”中的余力火种田税率较低,其具有土地质量好、个体耕种量大和分布在规模较小的丘中三个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将余力火种田的性质界定为官府为优待某些居民而特意划分的土壤肥沃、税率优惠程度高的土地。余力火种田与火种田、余力田在田地性质、土地质量、个体耕种量和分布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三种土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余力火种田中的“斛加五升”现象是官府为调节居民之间的经济差距而推行的措施,有限制基层社会过度分化的意图。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人自古骄傲,很重华夏和蛮夷之分。蛮夷有好东西拿来吃喝时,也要特别给个称谓:如果是从西域来的,就加个前缀,叫"胡什么",比如胡瓜、胡豆、胡萝卜、胡椒、胡桃;如果是从海外来的,就叫"洋什么",比如洋烟、洋葱、洋芹菜。西边是胡,东边是洋,分门别类,各安其所,舒坦啊!但总这么拿"胡"、"洋"这俩字给人  相似文献   

19.
自先秦以来,王朝对于"天下"政治秩序的观念存在着一个丰富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楚人以文化特征的改变,一直在华夏和蛮夷两种称呼间摇摆;吴人对楚人的牵制作用,使得他们被赋予了周王室后裔的身份;越人在自身实力强大的背景下,逐渐摆脱了楚人的控制,为自己构建出大禹子孙的形象。伴随着国家的一统,楚人、吴人和越人所依托的政治体依次消失,但他们所蕴含的文化概念却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20.
唐代后期的行州行县集中出现在抵御外族的边境与讨伐叛藩的前线两种特定的时空之中,通过个案考察与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其与正州县之间存在的地方行政建制常规性与特殊性的复杂关系,以及区分交战双方空间距离的“界线”对于行州行县存续的重要意义.因权置故州县而设的行州行县与权置新州县以及权废州县,共同构成了唐代后期临时性州县置废运行实态的整体面貌,在中国古代政区演变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