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正> “三教”统筹是农村教育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深刻认识“三教”统筹中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并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三教”统筹中的积极作用,将有利于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便达到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要求。一、何谓“三教”统筹即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统一筹划与安排。它包含三种含义:(1) 三种教育都很重要,都应该认真抓好;(2) 三种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作用,要根据其地位、作用和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使这三种教育结构合理、协调发展;(3) 三种教育要沟通,主要是师资、设备和其他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信息等要沟通。而“三教”统筹的思想基础则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由此可见,“三教”统筹的实质就  相似文献   

2.
重新审视农村"三教"统筹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农村教育改革实践证明,在农村实行"三教"统筹是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有效途径.总结三教统筹经验,探讨三教统筹的形式,为三教统筹存在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从而促进教育为社会的服务功能,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张竺鹏“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是农村教育改革的核心与重要内容,实现“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协调发展则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只有从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谈"三农"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农村职教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云南省为例,从“三农”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举措三方面阐述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特别对“三教统筹”和“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三教统筹”是农村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上升至主导地位。原因即在于它是“科教兴农”的必然基础;同时反过来又发挥手段和载体的作用。笔者针对农村的现状,结合我市若干具体做法和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农村实施实现“三教统筹”进行初步的构思,权当抛砖引玉之谈。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怎样解决,其根本出路何在?本文立足于教育的角度,跳出“三农”看“三农”,从解读当前民族地区特别是阿坝州农村教育的现状着眼反思“三农”问题的症结,进而探明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三教统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育》2004,(11):31-32
我县教育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大“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力度。在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年培训农民18万人次,劳动力培训率达40%以上,新增劳动力培训率达98%以上,为我县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促进了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行"三教"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发展农村科技和二三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时期"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重要内容,对于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岗位培训是对农村从业人员和即将从业的新生劳动力,按照岗位规范要求,在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以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从业能力、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定向培训。纵观我国农村岗位培训的发展历史,从 20世纪 80年代至今,相继启动和实施了“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和“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劳动预备制培训工程”,并在部分省市和地区创造了“三教”统筹、“农科教一体化”、“十百千万工程”等丰厚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已实施的“计划”和“工程”,还没有完全实现阶段性目标,…  相似文献   

10.
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生态系统。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发展应当以高适应性凸显“三教”各个子系统的生态定位,以紧融合度调适“三教”系统内部的生态结构,以强共生场打造“三教”系统与环境的生态圈。但从现实来看,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发展面临着定位不清、结构失衡与生态割裂的现实挑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分类发展,明确“三教”各子系统的位置;沟通衔接,完善“三教”系统内部的结构;支持跟进,促进“三教”系统与环境互动的教育生态学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下一阶段的目标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目前,我国乡村基础教育落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学龄人口流向城市,导致乡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乡村基础教育,提升人口素质,建设县域高等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素质教育对德育与美育交融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与美育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道德与审美以及德育与美育具有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美学原理对“美”“合目的性”属性的表述,表明了美具有善的功能,从而阐明了德育与美育交融渗透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不仅仅将“德”视为人们的一项基本素质,因而德育必须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追求其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当今社会发展总趋势对德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2019年的高职大规模扩招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历史性大事件,具有服务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是实现“稳就业”和全面提升劳动力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扩招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然会引发高职教育大变革,促进高职教育类型特点进一步彰显,倒逼高职院校正视自年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产业研究、“三教”改革以及“互联网+教育”等方面尽快出台改革措施,以应对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陈娟 《成人教育》2014,34(10):53-56
我国普通地方高校大多用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条腿走路,但发展并不均衡,继续教育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在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其独特的培养人才的优势。普通地方高校有必要正视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尴尬处境,正确协调处理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关系,实现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5.
先秦墨家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一度显赫非常,成为与儒家并列而对抗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在儒家理论体系中,“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大多上升为经验科技的形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成果,为古代技艺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义务教育不断均衡发展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使命——加快流动、增强教育活力,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存在着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和校际不平衡。教师的流动意愿存在着地域、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别。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教育行政方面、观念偏差、学校缺乏沟通、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着城乡差别等。构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教育管理者要树立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观,学校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从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建立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着手,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全员流动要成为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校职教师资专业道德教育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入世”在即,中国职业教育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职教师资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观念的影响,专业思想不稳定是导致职教师资业毕业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如何开展专业道德教育是职教师资专业学生“热爱职教,献身职教”的关键。本试从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关系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加强职教师资专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新型工业化需要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作为支撑.而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其结构和素质都远远没有达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这给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根据新型工业化对人才的要求,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析了高职教育改革的"六化"观念.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要求,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名列世界各国之首,是促进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双元制"教学活动的总目标是为青年人提供尽可能广泛的个人教育,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熟悉未来的工作和社会。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