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老外在中国     
望文生义 外国人:“中国人确实勤奋!” 中国人:“怎见得?” 外国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 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人不要迟到。” 中国太奇妙 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了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中国太奇妙了, 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 而‘中国队长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 你们。” 各种各样的“汁”  相似文献   

2.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走为上”属《三十六计》之末计,俗称“走为上计”。是处于劣势时所采取的对策。并不意味着其在“三十六计”中为“上计”。当敌强我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时,只有投降、讲和、退却这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全败,讲和是半胜半败,退却非但不是失败.还是一种化险为夷、扭转败局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走”不失为“上计”。  相似文献   

4.
甲 中国的语言真是多姿多彩!乙 是的。就说体育赛事吧,用词真是千变万化。比赛总有个输赢,赢了说“胜”,输了说“败”。可如果在胜败前面加一个字,那程度和情景就大不相同了。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从人们运用词语时所关涉的不对称现象、语义因素和句法因素三个角度对"大败"和"大输"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在现代汉语中,"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可说,而"中国队大输美国队"不可说,主要是词语使用的不对称现象、语义因素和句法环境三个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同一意义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1)中崮队击败了美国队。(2)中国队战胜了美国队:(3)美国队被中国队战胜了。(4)美国队被中国队击败了。  相似文献   

8.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有人注释“加胜于赵”时持这种见解:“战胜敌人”的意思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说“胜敌”,另一种是说“败敌”。因此,“加胜于赵”也就等于“加败于赵”。我认为这一见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10.
我的体育梦     
8月10日 晴 “全球杯四年一度的篮球比赛,现在是最后一场总决赛,大家热烈欢迎中国队和美国队进场!”  相似文献   

11.
甲:中国的语言真是多姿多彩!.乙:是的。就说体育赛事吧,用词真是千变万化。比赛总有个输赢,赢了说“胜”,输了说“败”。可如果在胜、败前面加一个字,那程度和情景就大不相同了。  相似文献   

12.
盖帽高手     
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中国队与美国队的篮球决赛开始了。中国队是本届奥运会篮球比赛的超级"黑马",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而美国队则是世界簋坛的霸主,于是这场对决成为本届奥运会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读文课本第三册《谋攻》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注“一胜一负”为“意思是胜负各半”。但到底怎样“半”法呢?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从字面上看这样解释似乎正确,,因前面说双方了解则全胜,后面是双方不了解则全败,这里说  相似文献   

14.
宿静 《文教资料》2006,(21):62-63
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论战过程及论战之后现代新儒学的活跃入手,具体分析科玄之争,得出了科学派胜而未胜,玄学派败而未败的结论,并进一步阐释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六国论》一文中有句云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课本 (必修 )未注 ,而配套“教参”对此作了“补充”说明。笔者认为 ,“教参”所列关于赵、秦“五战”的所谓史实 ,同句子原意风马牛不相及 ,只能对读者起到误导作用 ,故有必要辨正如下 :为明确起见 ,先来看“教参”有关该句的“补充资料”———3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公元前 2 70年 ,周赧王四十五年 ,秦攻赵 ,围阏与 ,赵将赵奢大破秦军。赵封奢为马服君。公元前2 6 0年 ,周赧王五十五年 ,赵使赵括代廉颇 ,秦白起败之于长平 ,大破赵军 ,坑四十五万人。公元前 2 57年 ,周赧王…  相似文献   

16.
赵立伟 《文教资料》2010,(6):122-124
《孙子》是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总结了春秋时期重要军事斗争的经验,深刻揭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规律的战争经验。孙子对“胜”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内涵极其丰富。本文就其“胜”进行了条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备考进入冲刺阶段,心里盘算着未来学校选择的时候,考生忍不住要问:到底什么决定着我们的命运?是平常的知识积累吗?是长期的复习备考吗?还是填报志愿时的明智选择?是的,又不是。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了基础;但有基础,不等于有好的表现。复习备考重要,但有备而来还不等于来则能战,战则能胜。一句话,成败还是在于临场发挥。要发挥得好,状态很重要,这就取决于心理素质了。所以,在许多重大体育比赛中,优秀选手因临场的心理素质问题而失去奖牌的不在少数,令人遗憾。“体操王子”李宁,兵败汉城,失之于心理;中国足球队遇“韩”则败,也败在心理,患…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同一意义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1)中国队击败了美国队。(2)中国队战胜了美国队。(3)美国队被中国队战胜了。(4)美国队被中国队击败了。英语中,同一种意思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一篇文章时,你用的全是简单句,文章读起来就会单调乏味。如果你用了很多冗长的复杂句子,文章读起来就很费劲。所以,要想写一篇好文章,你最好适当用一些简单句,再适当搭配使用一些并列句和复杂句,再加一些附属成分,如分词短语,介词短语,不定式等。例如:(1)XiaoListudiedcarefullyintheclassroomandhewasnotawareoftheapproachingdarkness.(含并列…  相似文献   

19.
“司败”是楚国主管刑狱的职官,其重要职司就是依律惩处打了败战的将领。楚人在追究战败罪责时,不仅不能免除令尹、司马等位高权重的高官的罪责,即便是一国之君往往也会为自身的过失主动承担责任。“司败”职官的设立,显然在参与和保障军事行政职能方面,拥有着毋庸置疑的执法大权。  相似文献   

20.
读了张中行同志的《文义之间》一文后(见1980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觉得“反义”一节中的提法值得商榷,现将该节摘引如下: “反义 (1)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周礼·地官·媒氏》) (2)其能而乱四方。(《尚书·顾命》) (3)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胜国’是因战败而灭亡的国,‘乱’四方是‘治’四方,‘敢’是不敢,‘知’是不知,这种与字面意义相反的情况,也要注意。”我们认为,例(1)中的“胜”和例(2)中的“乱”解释为“败”和“治”,这还是可以的,因为在古汉语中,的确是有一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与其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训诂学中称之为“反训”。然而,如果把例(3)中的“敢”和例(4)中的“知”也看作是表示了反义,那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了。先让我们来谈例(3),从句面来看,该句是否定式,然而从语气来看,它却表示了肯定的意味。为了调和形式上的否定与内容上的肯定这一矛盾,张文就将“敢”看是“不敢”,这是因为把该句看作是陈述旬了。然而,我们认为“敢”并非“不敢”,因为该句是反问句。现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