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美学遭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在分析主义美学视域之下,"美是什么"问题的合理性无法得到证明;另一个是在审美经验理论视域之下,审美知觉、审美注意的形成及来源无法解释。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的新著《认知美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出版)在这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认知美学原理》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美学理论,运用现代认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审美实践,对美学的原点性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该书认为,分析美学主要运用语义分析方法进行美学理论判断,这一  相似文献   

2.
许多中文专业的自学者说,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课程学起来较容易,《美学原理》等理论书却令人头疼。《美学原理》是中文课程中最为深奥、抽象的理论学科,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自学者的学习难度。就如对于“美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美学的基本问题,几千年来西方美学史上的美学大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按说历史发展到当代,人们站在众多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应该有统一意见了,但中国当代美学家仍然就这个问题形成了四派不同的观点,可见“美是难的”,学好《美学原理》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找到《美学原理》的解读之径也并非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性质,使得美学原理课程宜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以美学的基本问题为单元进行专题教学,在教学中强调美学问题与美学历史的结合,美学问题和人生问题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美学是一门抽象思辩性强的课程,无论自读教材还是听辅导,常会令人觉得无从把握,以致影响到考试成绩。我们因此提出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试图让理论性强的美学课程多一点知识性课程的客观和明确。确认知识点的依据与自学的依据一样,一是规定的教材《美学原理新编》,二是...  相似文献   

5.
在构想美学原理体系之前,首先应当界定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我们认为,美学是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轴心,把美与艺术、美的欣赏与审美创造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进行宏观观察,又进行细致分析的一门科学。美学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60年代至今,已出版的美学概论不下几十种。单就有影响的本子而言,就有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基本教程》、刘叔成、夏之放等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辛、甘霖著的《美学原理》等。如何在他人已有的基础上构创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摆在美学著作编写者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新近由齐鲁书社出版、李戎同志主编的《美学概论》就是一本富有特色的教学与普及相兼的好教材,美学苑圃中的一株新葩。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跟美学密切相联的一门学科,于是语文教材编写者在语文教材中便注重突出了各种品格的美。曾永成、董志强编写的《美学原理教程》①将美的品格分为:优美、崇高、悲(悲剧)、喜(滑稽)等,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以上四类品格的美都—一地在教读篇目中得到展示。按《美学原理教程》观点:“优点是对象相对于主体的尺度处于和谐统一关系中的一种审美品格,其审美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直接而全面的肯定”,“优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是一种透明的和谐统一关系”②;悲(悲剧)是“主体与客体的尖锐对立冲突中”“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必将…  相似文献   

8.
美学原理     
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社会科学,目益为广大读者关心和喜爱。《美学原理》是作者多年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结晶.该书图文并茂,选录了一百七  相似文献   

9.
王杰教授主编的《美学》是适应新的美学现实和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立场,主张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它还在继承原有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阐释,并引入新的美学研究观点和资源,尤其是人类学资源的引入更有价值。因此,该教材具有更好的教学适用性和研究性导向。  相似文献   

10.
美学原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理论课。此课程对本科生批判性理论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组织课堂的即时辩论,进行历史性美学话语的共时性讲解,有意识地突出唯物辩证法的引导性,进行针砭时弊的在线示范。  相似文献   

11.
赫尔巴特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和教育学领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阐发,本文试图论证,赫尔巴特构建了一种美学人类学的视野,并将伦理学、教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都纳入其中。这种美学人类学将以审美判断为核心的美学原理贯穿于有关人类实践的各方面基本问题中,尤其显示出“伦理学的兴趣”,他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美学的原理之上,提出了一种美德融通的机制,并将其最终指向了人的教化(Bildung)。以人的教化为目的的教育行动必须沿着审美的道路才能促成道德性格的形成,这也是教学和训育具有教育性的前提条件。在这样的美学人类学视野中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才能充分彰显其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普及提高与理论建设──评《美学基础》对流行美学教材的补苴罅漏钱荣贵自从社会上兴起美学热及高校开设美学课以来.美学教材出版了不下数十种之多。这一空前盛况是可喜的。然而许多教材又越来越多地显露出美中不足.如内容、体例的大同小异.学术上的某种错误或疏漏等。...  相似文献   

13.
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原理与美学艺术。实事求是观是毛泽东政治美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实践观是毛泽东制定和执行政策政治审美的依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是毛泽东执政美学的灵魂;人民观是毛泽东政治美学的核心;群众观是毛泽东政治美学的生命基因。  相似文献   

14.
将美学原理引入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上升到美育的高度,引入美学原理,使技能技巧训练更有目的性,为进行具有形式美感的创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修辞论美学是研究文本的符号系统与文化语境的修辞关系的一种美学理论。它是由文艺评论家王一川教授提出的。认识论美学、感兴论美学和语言论美学是其三大理论来源;文本阐释、文化语境阐释和历史阐释是其三个阐释层次;内容的形式化、体验的模式化、语言的历史化和理论的批评化是其四大特征。修辞论美学吸收了社会语言学的某些特性,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代表着一种美学潮流,而且具有民族文化渊源,更适合解读中国文本。当然,修辞论美学在对历史力量的认识、对自身最高境界的阐释和对多种批评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等方面也有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16.
纵观当今的书店、图书馆,冠以“美学”之名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特别是随着美学学科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学科之后,更是有数以百计的美学高校教材问世。就目前高校美学教材而言,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教科书即论著性教材。此类教材往往从一开始就直接探讨“美的本质”、“美的形式”,注重自上而下式的基础理论问题,注重梳理美学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视点中的探究性阅读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接受美学与探究性阅读教学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并使这一新的理论成为当今世界颇有影响的一种美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沟通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观念,也因此引起了我国语文界的关注。从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来看,绝大部分的选文是文学作品,尤其是高中的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了60%以上,即使教材中的记叙文也与文学体裁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中小学生的阅读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在阅读文学性的作品。所以,用接受美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还是顺理成章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系统阐释修辞原理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着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与观点。《修辞学》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肯定修辞术与论辩术(逻辑)一样都可以表现真理,修辞学以命题的可信性和可能性为前提,这些观点奠定了西方修辞学传统并有助于艺术本体和艺术真理等问题的反思。《修辞学》中关于“怜悯”与“恐惧”情感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悲剧的功用;《修辞学》的性格分析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的性格描绘,它建立在情感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修辞学》中的风格理论并非出于纯粹美学上的考虑,由于它强调了“受众”的作用,成为后世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理解风格的理论的重要出发点。《修辞学》关于隐喻的讨论,不仅形成了古典派隐喻论的基本观点,而且启发了现代美学、诗学的隐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美学原理》立足于审美实践,阐述了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及其规律,是一门集文学、哲学、历史、心理、艺术、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高校文科必修课程,其课程涵盖学科的广泛性,为新时代人格美育融入《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广阔的平台。新时代人格美育旨在塑造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地自我调节情绪的方式等等。人格教育是新时代下《美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美学理论研究处于从现代美学体系转向新形态美学的转型期。而当前的美学教材仍然处于现代美学体系中,其本身存在与现代美学同样的问题,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困境。对此,美学教学活动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结合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只有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