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内蒙汉语方言,主要指大青山前后及黄河流经内蒙西部的广阔平原地带的地方语言。内蒙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别。就语音中的声调而论,普通话是四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而内蒙汉语方言是五声调: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内蒙汉语方言中存在和运用着大量的入声字,而这些入声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声韵,其中也有不少变异。本文依据现代内蒙汉语方言中入声字的实际声韵,把它们归结为“(?)”和“(?)”两个韵部。现将这两个入声韵部的韵字及其在“爬山调”和“二人台”剧目中的编词谱曲法,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2.
内蒙西部汉语方言有朴实、敦厚、热情、豪爽的气质,它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与普通话都有小异,并和晋北、陕北及张北等地形成一个地域性较大的方言区。民间小戏“二人台”传统剧目的用语,就是以内蒙西部汉语方言所显示的情  相似文献   

3.
一、本文所考的是记写内蒙西部汉语方言的部分常用单音节词或词素的本字。这些词或词素,历来被认为是“有音无字”或是被误写了的,所以有必要一一加以考订。二、为避免重复,凡在《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考》、《呼和浩特市汉语方言本字续考》和《包头汉语方言本字考》①中已有的字,本文不再收入。三、对本字进行说解的文字,一律使用通用字。个别实在写不出来的,借用同音字并在该字下加“~”号标明。四、内蒙西部汉语方言各方言区的方音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呼和浩特方音为准,采用国际音标为本字标音。至于声调,则只分平、上、去、入四声,不标调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内蒙西部地区的汉语方言,已有不少较为系统的调查资料,本文所涉及的只是一些零星现象。内蒙西部地区的汉语方言,包括许多不同的方言点,这些不同的方言点,声调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本文所谈的问题,均与声调无涉,故采用国际音标为某些方言词标音时,一概不标调号。此外,为行文简洁起见,“内蒙西部地区汉语方言”下面一律简称为“西部方言”。  相似文献   

5.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许多双音节书面语词汇的部分词素被口语中独立的相关词素替换,从而形成大量晦涩的新词。如“三元”中的“元”被“头”替换,形成了新词“三头”。类似现象不仅存在于古汉语中,还体现在现存方言和汉语共同语普通话中,这反映了口语对书面语的历时渗透。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拾零》(《内大学报》1988年3期)的续篇,着重从旁对转和开合口的角度,探讨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一系列读音从中古到今天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并通过对中古“微、影、疑”三母在普通话和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不同演变情况的归纳分析,探讨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汉语方言的[Φ]声母字大大少于普通话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指代词是汉语方言迥然有别于普通话的特殊语法现象,讲座这一现象对于我们加深对现代汉语(包括汉语方言)甚至古代汉语的认识,都不无价值。曲型黄冈方言区的指示代词是三分的,西南沿江地带是二分的。黄冈方言中指代词有“姐”系和“绝”系两种形式,前者可用于对举指别、强调程度,多在句中充当某一句法成分,也可以单用;后者只用于指别处所,必须单用。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与方言间存在“同词异义”(或说“同名异实”)现象,它指写法和读音都完全相同的某个词,在普通话中表示的意思与在方言中表示的意思不尽相同,有的还截然相反。这种别有异趣、值得探讨的语义现象在普通话和零陵方言中就较为突出,如“爹”“爷”“公公”三个词,是汉语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包头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有不少特殊语法现象,这里着重谈几个。一、名词包头方言中的名词可以重迭,这是普通话里少有的现象。词的重迭形式虽然是现代汉语的特征之一,但在现代汉语里,名词的重迭形式很少,除了爸爸、妈妈、哥哥、弟弟等这类亲属称谓之外,其他名词很少有重迭的。但是在包头方言里,许多名词都可以重迭。(二)单音节名词的重迭  相似文献   

10.
常德方言儿化的分布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德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相比,常德方言的儿化范围较小,儿化形式、儿化韵发音等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从“儿化在词类中的分布与作用”这一角度来研究常德(主要是市区武陵区)方言的儿化现象,并通过方言“儿化”与“儿”尾的比较、方言“儿化”与普通话“儿化”的比较探求常德方言儿化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原平方言表处所的后置词“[x(c)]”,放在代词、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之后,意义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家里”、“这(那)里”、“根底”、“旁边”等.根据“[x(c)]”在原平方言中的使用情况,我们推断近代汉语的“行”可能是一个借自蒙古语的词.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中国方言众多,普通话的推广很好地解决了中国人说汉语、写汉字,却相互听不懂中国话的尴尬。但是,目前聋哑人使用的国家标准手语却正遭遇“方言”壁垒,亟需大力推广这一手语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13.
一 在教学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个事实:课堂上,普通话语音总以特殊的魁力吸引住学生,而相比之下方音总显得逊色;笔者曾经在淮北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为农民讲故事,方言(标准的方言)和普通话俱备,而农民们一致欢迎用普通话讲;平时笔者也常常了解各地(主要是安徽各地)、各方面的同志,人们几乎众口一词说普通话比当地或自己的方言母语“好听”;我们还可以听到或直接感觉到:“某某人说话好听”、“某地方话不好听”,等等。这一系列现象使我们认识到这么一个现实:在相当多的人听来,不同的音系,有着音感效果的相对的美与不美;而普通话语音则比一部分方音(因材料所限姑且说是一部分)显得优美、动听。我们认为,美感是事物本身美的反映,人们感到普通话语言比方音美,在它们的音系内部就必然存在着审美特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语言和文字障碍,究其原因是长期生活的地方方言环境的影响,造成方言与普通话对接与转换不能整合。因此,常常出现听不懂或写不出的现象。要克服这些困难,我把方言的发音与所反应的事物意义同普通话的发音与所反应的事物意义以及方言声调同普通话的声调作了一番比较研究。首先,就武汉部分地区和黄冈地区方言的方法与书写在普通话中的说法与书写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譬如:方言中的(以下简称方)“”或“有”,在普通话中(以下简称普)就是“没有”。例1:(方)吃了? 例2 :(方)这个东西有了。  (普)吃了没…  相似文献   

15.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塑料”普通话是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过程中,方言区人们偶尔使用的交际工具,它的形成与生理、心理、社会和语言本身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它是语言统一过程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各方言区情况不同,同一方言区包含多个层次。单从语音上讲,如果“塑料”普通话某一层次的语音为某一方言区成员共同使用,这一层次就会形成方言文读。  相似文献   

17.
文章用编码度理论和汉外、汉语普方古综合比较的研究模式,讨论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上古汉语比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基本颜色编码度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及方言与方言之间基本颜色编码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是汉语颜色词的历史传承、变异和认知发展而导致的词汇创新造成的。上古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在“紫”与“褐”的发生顺序上是一致,但与基本颜色词理论的普遍发生顺序不一致,基本颜色词理论认为“褐”在“紫”前出现,而汉语正相反。  相似文献   

18.
刘群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2):64-67
量词是汉语特有的词类。襄樊方言有自己的量词系统。有的量词是襄樊方言独有的;有的量词在语音形式、语义内涵以及语法搭配上,方言和普通话并不完全一致。通过对这些特殊量词的客观描写,可以大致总结出襄樊方言特殊量词的三个特点:一是襄樊方言的量词带有特殊的后缀——"子"、"儿";二是襄樊方言的特殊量词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三是襄樊方言的特殊量词具有一定的具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们内蒙古西部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推普”工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社会利历史的原因、普通话现在还远远没能普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深入,推着普通话工作的重大对会意义显示的更为突出.为了“推普”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尽快的使普通话成为学校的“教学用语”.成为师范学校,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校园语言”下面就内蒙西部地区方言在词汇方面与普通话的差异做肤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语素“语素”是新语法系统提出的一个概念。此前,一般只讲“词素”。由于语素、词素都是用来构词的,所以极易造成一种误解:语素就是词素,语素是词素的别称。其实,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过去讲“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张寿康《关于汉语构词法》)对词进一步分析,才得到词素,而“词素是构成词的、具有意义(词汇意义或者语法意义)的构词单位”。(同上)很明显,这里只把词看作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词素只是词的附属物。这种看法有两个毛病:其一,承认词是由更小的词素构成,但不承认它是一级语法单位。这在道理上是行不通的。其二,认为词先于词素,有了词才有词素,这一说法的失误就正如说有了房子才有建筑材料一样,在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而今,建立语素的概念是基于这样的新认识:一,语法的最小单位不是词,而是构词单位语素;二,语素不是从词里分解出来的,它是先于词而独立存在的语法单位。这样一来,关于语素和词的关系便可作如下描述: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构成较高一级的语法单位词。这样,原来词素的两大弊病也自然地消失了。可见,语素与词素是内涵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