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德育发挥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德育作用,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对"三全育人"理论的践行。课程德育的开展需要培养专业教师的课程德育意识,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挖掘课程内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青 《教学与管理》2021,(10):11-13
德育敏感性,即捕捉德育契机的能力,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能力.在德育成为教育"重中之重"的当下,德育还存在很多短板,其中较为突出的短板是部分学校将德育教育课程化,非德育课教师德育敏感性缺失,重视教书、忽视育人.提高各任课教师的德育敏感性,从"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拓展,以课程为载体将德育渗透到每门功课的教学中,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德育"师本课程"就是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德育"师本课程"的研发是德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需要、德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应源于教材、基于学情、立于资源且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以德育为基,德育课程是德育理念实施的重要载体。在建构小学关爱教育文化的背景下,学校逐步确立了德育课程文化理念。同时,开发了"两善"德育课程,让德育课程"立"起来、"实"起来、"统"起来。此外,通过专业引领和完善评价体系两个方面培养了一批具有关爱品质的教师。学校德育课程在文化理念、实践开发、师资培训方面得到自上而下的层层保障。  相似文献   

5.
"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为基本引领,提炼了"疫情下的中国速度""疫情下的中国担当""疫情下的法治精神""疫情下的世界协同""疫情下的生存反思""疫情下的宅家生活"六大关键主题资源;与教材相链接,力求植根儿童生活和儿童特点,体现其深度价值;综合考虑居家学习与返校开学拓展课程实施路径,观照"疫情教育"与"后疫情教育",积极探索抗疫德育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态化整合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关闭了电脑上上海市静安区德育课程改革实验材料的窗口,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大大的"新"字,材料中所反映出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德育课程理念、整合的德育途径、为教师在德育课程中所置留的创新空间和教师们创新德育的种种方法和实践探索,使我对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张铁道博士的"实践是一本活的教育学"的说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空中课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家校育人、课程育人等功能,搭建"德育方舱"。有目的、有计划,巧妙自然地将德育渗透于学科知识中,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程教学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微课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探究出来的产物,为教师所需要,为教师所使用,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所面对的棘手问题,同时其还在德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就技师学院的德育教学而言,许多人都会认为其"办得大张旗鼓,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改变德育教学的这一不足、创新德育教学途径,教师就要切实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营造富有育人氛围的教学环境,充分将微课程和技师学院的德育教学结合在一起。在此,本文就将以如何更好地在运用微课程的技术上创新淮海技师学院德育教学途径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发掘和运用,凸显其德育优势。比较分析、质疑探究、联想充实、感悟反思是运用该课程德育元素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在德育标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班本德育课程"的实践是一种新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对班级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目前班本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家庭教育缺少延续性、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教师理解不够深入、受到现实教育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可以促进班本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职德育课程在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和成效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对现实的挑战,在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中职德育教师充分挖掘德育课程优势,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加强中职生的价值观教育,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助力中职生人生成长。  相似文献   

14.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科是渗透德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如何挖掘学科蕴藏的德育因素,适当、有效地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是初中教师面临的挑战。"2012年3月29日,北京市初中教师"课程德育"说课比赛总结表彰会在北京市  相似文献   

15.
德育课程资源是德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础,教师是进行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德育实践工作中,教师应该结合德育课程资源的特性,并且用开放的视野提炼德育课程资源,用时代的眼光挖掘德育课程资源,用差异的视角洞悉德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6.
贾彦琪  汪明 《现代教学》2015,(Z2):55-60
学科德育是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道德引导的德育方式,与专门德育课程不同,具有"学科"和"德育"的双重属性,且在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和德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区别于专门德育课程的个性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为学科德育弥补专门德育知识化、灌输化的缺陷提供了可能。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学科德育面临着自我迷失的危险,或忽视了自身的德育职能,或与专门德育趋向一致,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最佳的时期,只要教师积极发现德育机会和挖掘德育素材,巧妙结合课程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往往会收到"润物无声,润满心田"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正>如何在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践行"三贴近"原则,提升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在积极探索和努力践行的课题。实践证明:科学定位德育课程目标是践行"三贴近"原则的前提,创新渗透德育课程内容是践行"三贴近"原则的核心,精心研究德育课程方法是践行"三贴近"原则的关键,改革完善德育课程评价是践行"三贴近"原则的保证。200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并重新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德育课程的开发既要有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为了避免以教代学的局限,需要凸显学习立场,深入思考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针对如何开发德育课程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一问题,可以基于"学习为本评估"的视野展开讨论,期望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