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三化学教科书中 ,均没有设置“CO2 溶于水”的实验 ,教学中教师多通过介绍 (或展示 )“汽水中溶有大量的CO2 ”的事实 ,去引导学生推出“CO2 能溶于水”这一结论。为了使教学更加直观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CO2 溶于水”的实验。现介绍如下。1 实验装置 (如图  相似文献   

2.
王世红 《现代语文》2007,(4):122-123
本文主要从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两个方面阐述古典诗歌中“水”的多种比喻,进而突出水的“多情”和“多变”。  相似文献   

3.
"水"与禅     
水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启迪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源泉。水与佛教,尤其与禅宗有非常深的关系。文章讨论了佛教、禅宗和水有关的代表性言论或公案,并与儒、道二家作了简单的比较,结合禅理进行了分析,希望从这一角度对佛教以及禅宗有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水族古文字——“水书”,水语称为“Lel Sai3”,汉语译为“水书”或“水文”。笔者对“水书”的字形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水书”的造字方法主要有:以动物、植物的形体造字、模仿用具造字、描摹人体器官造字、以方位造字、会意字、象形、会意与指事结合造字,以及汉字的反写或倒写等。  相似文献   

5.
扬州的水环境存在着部分被污染、治理工程治标不治本等问题。做活扬州水文章,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生态整理、制定上游化工园区的应急预案、开展与水有联系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掉枪花"和"混腔水"是汉语中的惯用语,研究涉及到方言记音的惯用语时要从形音义的关联着手探讨其语源和语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东方文坛上,沈从文和川端康成以其作品诗化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对传统文学的浓情厚意,在两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们的小说融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于一体,在对自然风物的描摹中抒写着传统的美丽与哀愁,而"水"成了两位作家在小说中叙事抒情的特殊载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与水代谢有关的重点和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并精选典型试题进行分析和强化巩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水”、“花”意象显示了语言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古人以“水”为时间的指代,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无限留恋、惋惜之情。水的流动畅通无阻,开阔、博大、恢弘,表现了古典诗人对自然与人世的特殊感悟。用“花”来暗示春天,花的存在使人快乐,使环境美丽,人们希望它能长久地延续下去,但春天的消逝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地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通过落花来传达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感叹,也是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人们对“水”、“花”的认知由视觉官能、触觉官能上升到了情感层面。  相似文献   

11.
“水”在周作人的精神世界里扮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或作为美与悦乐的背景让他心向往之,或作为苦闷与忧惧的象征令他不安、逃避。两种角色共同演绎出了他精神的丰富性,角色的演变与转换之间微妙地透露了他的思想变化的讯息。  相似文献   

12.
水是天下至柔之物,故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诗句;水是天下至清之物,故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水是天下至纯之物,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水的这种柔、清、纯特性很适合表达相思恋情.自古以来,很多爱情往往发生在水边,敏感的诗人们用水来表达爱情.本文旨在探究这古诗中奇异的爱情"水"意象,看看诗人们是如何借助这奇异的水来诠释爱情的.  相似文献   

13.
14.
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课堂革命中,独立学院需紧跟教育发展脚步,故在明晰"水课""金课"内涵后,分析独立学院"水课"存在的原因,即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缺乏合理调研和广泛论证,课程难度较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水平较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投入存在问题;评教体系不合理以及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据此,提出独立学院进行"金课"建设的路径,即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有质量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科学管理,用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15.
皖籍先锋作家潘军小说中的“水”叙事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对自然景物之“水”及其变体的描写,还是对现实历史的思考,抑或女性形象的塑造,最终都指向一个终极隐喻,即由“水”而寄寓的那种对生命状态和人生境界的思考与洞察,从而赋予“水”这一传统意象在叙事上具有了新的审美意蕴与魅力。  相似文献   

16.
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关于Na2O2与H2O和CO2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一书用词简约,博大的思想蕴于五千余字中。但在惜字如金的《老子》中,出现了不少描写水以及与水相关物象的内容,并包含着深刻的意蕴,体现着老子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8.
水,因为具有进退自如,灵活变化,委顺自然,纵浪大化,随物赋形,随遇而安,柔外刚中,水平持中等特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作为品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君子”的人格比喻和象征。无论是“荡荡尧舜”、“谦谦君子,”还是“孔子之圣洁”、“老庄之超然”的人格之中,皆可以看见坚韧灵动、晶莹照人的水的意象。苏轼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君子如水”的人格,秉承中华文化传统,在他一生的诸多方面均有鲜明的体现。“君子如水”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9.
牛河粱红山化遗址在选址和布局上暗合了“水”、“神”二字的字形结构。在甲骨、金的字形及徽识中都可以找到这种结构图形的衣钵,从此可以看出红山明与商及后世明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实验6-5,探究了“二氧化碳能与水的反应”的化学性质,实现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感性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该实验步骤繁琐易导致实验失败,课堂教学内容不易落实,更不能凸显探究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利用手持技术改进该实验,用pH传感器实时测定液体pH从7.0降至4.34,直观地证明CO2和水反应产生酸;还可以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定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变化来培养学生在数字化实验中分析数据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