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说到丝绸之路,人们就会想到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的中华第一使臣——凿空丝绸之路的张骞,却鲜有人知道史上还有一位拓展丝绸之路的伟大功臣。他虽不是丝绸之路的凿空者,却是张骞之后拓展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人。明太祖、明成祖时期,明朝与四邻的贡赐贸易最发达,水路上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印度洋开辟了航线;陆路上则有他五次出使西域,为拓展丝绸贸易、建立明王朝对西域各国的统辖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与郑和都是明朝功勋卓著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嘉庆八年(1803年)所刊行的一部书里,文人缪艮发表了他的《四十二愿》,第十一愿是"出使外都,遍历异域"(《文章游戏》)。这个善于作游戏文章的寒士可能是清代要出洋当外交官的第一人。在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之前,他就有那个愿望,可说是时代的先驱者了。70多年后,翰林出身的陈兰彬真的"出使外都,遍历异域",三度走向世界,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和美洲。作为首任驻美学生监督,他是留学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作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来,在走向世界的历程中,中国人留下诸多出使日记。出使日记内容包罗万象,对域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应当视作近代中国文化中体系性的文献。出使日记天然内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而具备全球史的意义,应当视作不同文明交流的标本。  相似文献   

4.
朝鲜文人成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散文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成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尊崇"仁政",主张君主要善于发现人才、举贤授能。他总结性地梳理、回顾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嬗变历程,指出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多因素。成伣曾多次出使明朝,"慕华"意识使他在文章中极力描摹、赞美中国的自然风光与社会风情。成伣的散文提供了域外的审美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和书法家,他于1880—1884年随清国公使黎庶昌出使日本。杨守敬在日本期间,传艺授徒,广泛交友日本艺术家,兴起了以他为首的日本"前卫派"书法门派。日本书法界尊其为"日本书法之祖"。本文通过当时日本书法界最负盛名的"三驾马车":松田雪柯、严谷一六、日下部鸣鹤中的最长者松田雪柯的《雪柯日记》中相关记载,研究杨守敬与日本书艺界的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元朝时期(公元1279──1368),维吾尔族景教[注]徒拉班·扫马奉命出使欧洲,寻求交往。他曾谒见过罗马教皇,拜见英、法国王,顺利地完成了出使欧洲的使命。扫马此行尽管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实际上繁荣了元代中西交通,其直接效果当如法显和玄奖一样,辉映于世界宗教史和中西交通史中。扫马是维吾尔族人。“拉班”为叙利亚语,是“大师”或“长老”的意思,拉班·扫马即扫马大师。他于1225年生在汗八里,就是当时元朝大都,今天的北京。他的父亲昔班是一位巡察使,曾在北京景教教会中任职。扫马生在这样一个景教徒家庭中,从小就被家…  相似文献   

7.
韩非是战国时代韩国的公子。战国时期,法家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他综合三派观点,写成集法家思想大成的《韩非》五十五篇。他曾数次上书,陈言政事,韩君不能用,却取得了秦王的赏识。他便乘出使的机会留秦不返了。后来被李斯、姚贾害死。韩非有一...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 ,有古文经学殿军之称。但长期以来 ,学界极少有人对章太炎的清代汉学史研究进行认真系统的论述和总结。实际上 ,他对清代汉学史的整理和研究不少是开创性的 ,有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对此进行认真研究和总结 ,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清代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曾纪泽,字劫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外交家。在奉旨出任英、法、俄三国公使期间,他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正气,为维护国家权利和利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充分体现出一位外交家的胆识与智慧。同时,在1878—1886年的出使生涯中,他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兹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些评述。  相似文献   

10.
施立卓 《大理文化》2021,(4):101-112
从蜀布邛杖识古道 读过《史记·西南夷列传》的人一定会对张骞通西域的传奇故事耳熟能详,这是中华一统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现代法国著名汉学家、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布乐努娃在其《丝绸之路》一书中评说:"中国史学家们认为,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在公元前2世纪时就开始存在了.'西域'很可能是由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凿空'的.此事发生在汉代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这次出使的动机是战略性的,即寻求与匈奴敌对部落首领结成军事同盟,以从背后袭击匈奴人."这里说的"凿空"是司马迁的原话,意思是对未知领域的探险.  相似文献   

11.
摩洛哥国家剧院副院长科伦比先生是我在摩工作期间的老朋友,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他于今年10月访华时,我曾前往宾馆拜见他,就中摩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友谊同他促膝长谈。牢固的文化关系摩洛哥(马格里布)一词在阿拉伯文中,意为“日落之国”、“西方之国”,可见其距中国之遥远。尽管如此,两国却有着传统、密切的文化交流与深厚友谊。新中国和摩洛哥的文化关系开始于1957年,即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前一年。今年11月1日适逢中摩建交40周年纪念,为此中国文化部负责人、中国艺术团和摩洛哥文化事务部负责人、摩艺术团将于今年第四季…  相似文献   

12.
核桃小记     
在散淡如云的千里彝山,至今,还传流着这样一个谜语:"小小房子黑又窄,里面住着四个客."它指的就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核桃".核桃,古时称羌桃、胡桃.相传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得了树种,往返后种植于中原大地,后来,又慢慢地发展到华东和滇西南的.  相似文献   

13.
2009年6月17日,庆祝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在俄罗斯国家大剧院隆重奏响。期间,记者就中俄文化交流相关问题专访中国文化部蔡武部长。  相似文献   

14.
正王承传(1874-?),字钦尧,安徽桐城人。1891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第一期幼童班,捐监生,任天津骑兵学堂德文教习。1901年7月,荫昌奉命出使德国,王承传为随员之一,任使馆二等翻译。1906年4月,王承传任满回国。1907年,孙宝琦接任出使德国大臣,王承传随行。王承传又先后随胡惟德、颜惠庆留任国外,曾以一等秘书身份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列强逼迫以及了解外情的需要,清朝有必要派出驻外使节,但派什么人担任驻外使节、出使人员如何遴选、需要带什么衣物、旅途中有何注意事项、觐见驻在国君主要行什么礼节、与外国人交往要注意什么等,朝野一无所知.即使是派驻国外的早期外交官们也感到一片茫然.例如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就对国际交往礼节不是很熟悉,光绪...  相似文献   

16.
宋代奉使交聘成为宋朝与周边国家和民族交往的重要手段,既有高昌、交阯、大理、唃厮啰等臣属国,也有与宋先后并存的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使臣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创作行记,以行程为线索,记载出使途中的经历。从现在留存下来的行记文献记载来看,出使人员是一个人数构成众多,级别设置严格,分工明确的团体;从出发,沿途所经州郡、抵达目的地、返程都受到双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行程的时间长短,路线安排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批域外行记成为我们了解宋代的域外旅行文化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17.
朱丽·尼克松·艾森豪威尔说,1971年7月,我的父亲,即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宣布他将在第二年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问中国。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并就此改变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因为自1949年以来,美利坚合众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一直没有外交关系。很多人无法想象,这两个国家可以战胜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诸多分歧,走到一起。1972年2月21日,当我的父母踏上走向和平之旅的时候,我父亲情绪非常高昂……在走下“空军一号”的舷梯时,他决定在他的脚还未踏上中国国土之前,先主动将自己的手伸向周恩来总理……接下来,这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跨越世界最辽阔海洋的握手”,揭开了“改变世界的七天”访问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记得我与他认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傍晚.秋天到来,似有一股凉意,可我还在这有些昏暗的灯光下苦读.我朗读的声音很大,盖过了风吹树木的声音.当我停止时才发现身后站着一个身影,我被吓了一大跳.当我认真看时,是一个男孩,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男孩,他的眼睛在昏暗的光下很亮.他说话了,他说:"你读书的声音很好听,枯燥的课文从你嘴里读出来,添了许多生气."我受宠若惊,那晚我知道了他的名字.但他给我的感觉是忧郁的,显得有些伤感,这让我很迷惑.从此以后,我们成了朋友,也总是在那条大道旁看书.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也是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值此特殊年份,胡锦涛主席出访俄罗斯在与梅德韦杰夫总统会晤时强调,“这是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  相似文献   

20.
1971年5月28日,中国和奥地利这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25周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即将来临之际,记者就两国文化交流的状况采访了奥地利共和国驻华大使布科夫斯基(BUKOWSXi)。大使先生风度儒雅,彬彬有礼,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待7记者,并请来使馆的文化官员费玲格(FREILINGER)女士参加座谈。在谈到两国关系时,布科夫斯基大使高兴地告诉记者“25年来,奥中两国之间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发展得很好。特别是近三年来1993年奥地利总理弗兰尼茨基(VRANITZKY)访华;1994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