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摩羅 《中国文化》2007,(2):51-60
原罪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论 中国学人论及原罪意识和忏悔意识时,总是把它放在基督教背景下来讨论,因为在我们的知识领域内,这是基督教哲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这种看法大致无错却又未必完全准确。在基督教哲学之中,这两个概念也有个发展过程。有人指出,《圣经》中并没有原罪概念,是奥古斯丁创造了“原罪”(peccatum originale)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2.
摩羅 《中国文化》2007,(3):51-60
原罪意識與基督教的原罪論   中國學人論及原罪意識和懺悔意識時,總是把它放在基督教背景下來討論,因爲在我們的知識領域内,這是基督教哲學中兩佃非常重要的命題.……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我们合写《罪与文学》一书,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聚焦于罪意识与文学的灵魂维度的考察,试图通过追问罪意识和文学的产系思考和检讨中国文学传统的局限所在。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之下,西方犹太——基督教的原罪观和忏悔意识很自然就被当成攻错中国儒家原善观和君子自省意识的"他山之石"。正因为这样,我们写了第五章"忏悔意识与中国思想、文学传统的局限"。儒家不讲罪意识,以性善论为主,虽然异流旁支如荀子也讲性恶,但这个恶,也不同犹太—基督教的"原恶",更没有上升到罪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宋濂是生活在元明之际的文学家和文论家 ,为儒学宗师。其文章论主张载道之文和纪事之文。这两种文章都以宗经为原则。此外 ,宋濂论诗亦以宗经为纲。由于其思想形成于基督教兴盛的元代 ,本文对比《圣经》的文章构成 ,结合时代的思想走向 ,论证了宋濂文章论所具有的浓郁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苦于无新哲学很久了!我的老师张岂之先生尝言,自己本来是学哲学的,想搞哲学研究,但后来终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我尊敬的余敦康先生尝叹:我们研究了一辈子哲学史,就是没有自己的哲学。前辈学人有哲学意识而无哲学,其中包含多少历史的无奈。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社会转型,价值多元……体现出旺盛的理论生命力。我们曾经拥抱外来思想,迷恋现代新儒家,掀起各种"热"。但我们还是只能讲哲学史而无哲学、讲思想史而无  相似文献   

6.
道教哲学认为人的本性是真性,而基督教哲学认为人的本性主要是"罪".这两种不同的人性观引出了两种不同的解脱观:道教主张人复归真性,就可了道成仙;基督教主张人克服罪性,在生活上效法基督就可成为真正的人.从而,导致人的本质脱离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真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意识分为两种,它们是有意意识和无意意识。在歌唱训练中要训练的有意意识分别是:呼吸意识、声音的高位置意识和歌唱语言的意识。通过这三种意识的训练最终把有意意识训练成无意意识。歌唱水平的提高关键是有意意识的训练及相关肌肉的锻炼。正确的歌唱意识是需要有意意识与无意意识相结合的,并且要将这两种意识统一协调起来,以利于歌唱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行贿与受贿风气严重地腐蚀了我们社会的机体,破坏着国家生活的正常秩序,成为当前最叫人头痛的社会顽症。探究一下古来就有的“行贿”“受贿”意识,未尝不是一件值得思索的事情。黑格尔说,某个“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与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历史哲学》)。一方水土养一方入,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厚的资源,对农耕生产十分有利,我们的先民早就在这片沃土上播下富饶与安康。开发农业要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风调雨顺,二是人旺族兴。最怕的是水旱天灾和外扰人祸。当人类的自身力量还不能征服自然力的时候,便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①依据这一经典理论去思考,我们认为,中国哲学也是通过对古代宗教的“扬弃”而产生的。关于“弃”这一面,哲学界历来论述繁多,对“扬”这一面却少有觉察,甚至根本否认。结果得出的结论大多是,中国哲学是作为古代宗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以先秦时代的两位哲学家孔子和老子来说,哲学界多认为孔子的道德主义和老子的自然主义是对古代宗教…  相似文献   

10.
許蘇民 《中国文化》2012,(2):186-195
基督教曾於唐朝和元朝两度传入中国,但并没有在中国产生一个基督教哲学家。晚明基督教再次传人,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号称“天主教在华三柱石”。徐光启和李之藻的主要贡献是翻译西方哲学着作和科学着作,杨廷筠在这两方面皆不及徐、  相似文献   

11.
进行文化交流,须有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就是以我为主,独立地、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从自己民族的需要出发,自主抉择,把他山之石拿来为我所用,以丰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上,有过主体意识很强,把异域文化拿来为我所用的时代.我们从异域拿来宗教、哲学、音乐、舞蹈、美术,包括吃、穿、用的东西,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有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拒绝异国文化的时代.继之而来的是被撬开嘴巴、硬灌下别人送来的苦酒的时代.在落后的封建主义同资本主义交锋中屡战屡败之后,中国的许多人丧失了主体意识,产生了奴化思想,对异国文化也由视之如草芥变为奉之若神物,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甚至把别人的痈疽当作宝贝,主张全盘西化.以后,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昂首挺胸、主体意识极强的新时代.当然,也出现了极左的、对异国文化不能正确区分对待的问题.当前,时代的变化,使我们有条件更自觉地树立主体意识,清除极左的影响和奴才意识的残余,积极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阴阳概念和两性关系溯源闵家胤“阴”、“阳”这两个对立的概念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阴、阳开始染上了哲学色彩。《左传》记载昭公二十一年发生一次日食,大夫梓慎解释说:日食发生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四个时节不会有灾,“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意...  相似文献   

13.
历史意识与爱国主义刘志琴一、历史意识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历史意识最原始的形成,就是追本朔源,祭祖祈福,这是人类与生俱有的本能,也是种族生聚、延续的原动力之一。中国人从祭祖仪式中创造礼器,表现群体的认同和交流,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的原初形态。进入文明社会后历...  相似文献   

14.
论西王母     
从古及今,中国有西王母信仰,崇拜习俗主要存在于汉民族中。西王母这一名词所含之义在古籍遗存中十分复杂,同时西王母遗存虽然多属神话,但却透视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哲学、民俗学、文学等广阔领域有着多角度的研究价值。西华之光阴气之精西王母哲学概念的成因古人认为中华天地可以分为两部分:太阳初升的一方称“东华”、太阳归落的一方称“西华”。东华的神人形象是东王公或曰“东王父”,西华的神人形象是西王母。这种思想是古代哲学归纳万物起源的理论。即言昔时宇宙是一团凝聚的气体,这团气体后来分化为阴、阳二气。…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6.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人都称赞,德国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久居德国,慢慢才了解到,这一切来自于常年的环保意识。提起环保,许多中国人或许会认为那是国家的事,与个人关系不大。而在德国,环保却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你每天必须处理的“大事”。首先,你必须把每天的生活垃圾分类。家里至少要准备四至五个垃圾桶,分别装生态垃圾*蔬菜叶子、水果皮等 ,化学垃圾*废电池等 ,可回收垃圾*玻璃瓶、废旧纸张等 和普通垃圾*又分可燃与不可燃两类 。这只是粗分类。到了公共垃圾桶,除了把这些垃圾分门别类地装进不同颜色的桶,还要进一步把不同颜色的玻璃瓶…  相似文献   

17.
正基督教与印度有着悠久而古老的联系,这种联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印度基督教传统认为,公元52年,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多马在南印度的喀拉拉邦登陆,并在那里建立了七个教堂,基督教因此传入印度。此后历经叙利亚东正教、葡萄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个十分显著的时期,发展至今。三个时期印度因受不同特征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产生过不同的基督教艺术形式。基督教初传印度时,正值印度佛教鼎盛期,印度艺术与佛教的关系太过紧密,基督教艺术发展甚微。因此,印度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作品,只有极少量得以流传下来。最早也是最能代表印度基督教艺术符号的是所谓的"圣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9.
一、何谓“东亚意识”?“东亚意识”是指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的东亚地区内在性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一种意识。中日韩三国被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儒学对这个地区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影响。“东亚意识”就是在这一重要影响作用下而...  相似文献   

20.
邵瑜 《华夏文化》2021,(4):21-23
一、如何见佛性是禅宗的核心问题 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命题与"佛性"相关,正如赖永海先生所言,佛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佛教的主线索.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的核心成果,自然也与此问题意识息息相关."如何成佛"是困扰禅宗僧侣整个悟道生涯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体现在能否了脱生死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见"自身之"佛性",势必对于"佛"之意义做出体认.禅宗将这一核心问题归结为"如何是佛"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