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李鸿建 《视听界》2004,(3):47-47
乔治·米德认为:传播的理想状态或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受众对传播者态度的强烈共鸣和大量复制。“人类传播以及新闻业所运用的那些传播媒介的极端重要性一望便知,因为它们报道各种情况,使人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态度与经验”,“把自己的经验普遍化从而起调停作用,使其他人能够参与这种传播形式。”作为时下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媒介和一个缩影,电视新闻报道也必须要体现传播中的这种合作性、交互性和双向性。新闻报道只有为观众认可接受,引起了他们情感上的波动与共鸣,并产生模仿、复制的欲望, 这一传播过程才算完成,传播才算成功,那种“你说我听,你播我看”式的传播,并不是完成了的成功的传播。通过多种  相似文献   

2.
一个传播活动只有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才是成功的、有效的。作为朗读类节目《悦读·家》的总策划和编导,本文作者对该节目嘉宾的选择、朗读作品的筛选、原创音乐的创作以及素人朗读情绪的调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来探讨朗读类节目应该如何实现与电视受众间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3.
受众接受: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力  何卫东 《新闻界》2004,(2):32-33
新闻价值实现是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这种价值要素对社会需要的最终满足,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新闻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要素;其二,新闻信息的价值要素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三,新闻信息对社会的满足,关键在必须获得新闻受众的价值认可,即受众接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总是把新闻价值实现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首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的落实细化到各个传播环节。然而我们知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环节(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等子环节),只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前流程”,继其后的还有一个以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为中心的“受众接受”环节,它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后流程”。传播环节和受众接受环节的合力作用共同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今天.传播环节作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传播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受众接受环节,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受众接受,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贯穿于整个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众接受程度在最大的意义上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4.
李佳 《青年记者》2020,(11):75-76
传播仪式观是由美国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中,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①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特定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在这种仪式下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罗学敏 《记者摇篮》2000,(11):17-18
新闻美的接受,是通过受众对新闻的接受来实现的。在当前生活的快节奏下,人们是以一种日常消费的形式来接受新闻的。受众在一些很日常化的情景中,被一些“有意思”的新闻所吸引,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乃至道德判断等,进入一种较高的审美状态。近年来,新闻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新闻,使得新闻从内容到形式乃至话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审美表述形态是多元的、个性的,新闻传播活动就是一种独具个性魅力的审美创造活动.为了实现审美价值的合理表述,提高新闻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它要求审美创造者即新闻记者,要敢于在传播形态与手段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亲历式报道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以审美主体亲身经历事件或直接介入事件的全过程为体性特征,要求新闻记者能够近距离地感知、接触和体验被报道者,将自己的笔触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让受众在阅读中达到情感共鸣的意境.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传播手段和强势的传播效果,它从一出现就为社会所关注.仔细阅读那些成功的亲历式报道,受众感受到的是记者对生活原生态的理性观察与理解,是对审美对象深层次的情感挖掘,并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作品要传递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情感传播的重要性和城市传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使用文本分析法对“淄博烧烤”和“天津大爷跳水”两个热点事件进行词频分析,得出在短视频平台上,城市中的情感活动事件能够让受众对城市产生喜欢和热爱之情,并在不断观看情感活动事件过程中加深对城市的认识、记忆,并产生行为和再次传播。因此在以后的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将城市中的情感活动事件作为传播切入口,从而更好地传播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8.
沈冬 《青年记者》2002,(11):47-48
新闻图片编辑的职责,是针对一个新闻事件,能迅速合理运用图片形式准确传达信息,深刻揭示新闻事件本质,让读者能迅速理解你想表达的思想观点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他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有价值的可视性强的新闻图片,有“一图抵万言”的功效。它可以不受地域范围、语言文字的束缚,不受文化习俗等的局限,成为通用的具有“国际语言”作用的信息载体。而新闻图片编辑所从事的工作,正是为了保障这种有效的可视信息顺畅传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电视新闻播音是一项创作性的活动,一位优秀的新闻播音员播出的每一篇新闻稿件都必须实现传播信息和情感的目的,引发受众共鸣或思考.这样才能获得受众的喜爱和尊重,因此,新闻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必须有清晰的播音思路,在准确、鲜明、生动传达稿件的同时,充分结合情感态度和播音语音技巧.  相似文献   

10.
如何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侯志强 《青年记者》2006,(22):36-37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效果并不理想。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从了解逆反心理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11.
侯磊 《军事记者》2013,(11):62-63
很多学者认为.新闻传播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审美创造活动。因此.审美创造者即新闻记者.在信息编码时要提高作品的审美感染力.让受众因美而产生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与激荡。第四届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滑跃14°:中国海军起飞的仰角》(以下简称《滑跃14°》),就有这样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金琬君 《东南传播》2014,(10):113-115
本文将受众的体验认知带入品牌传播领域,总结出五种可运用于品牌传播的体验类型,并构建出"体验式品牌传播"系统。在该系统的共通流程中,品牌先创造出接触点,通过感知体验、思维体验吸引受众注意;然后通过行为体验、情感体验、联想体验唤起品牌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思维联想。其较为理想的效果是导向受众对品牌的理解并改变态度,为进一步的行动提供意向。若无法成功导向理解,则进入另一分支流程,通过体验挑起受众的好奇心,激发受众主动了解品牌传播的内容,最终导向理解、改变态度。  相似文献   

13.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07,(4):109-110
情感在新闻报道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富有情感的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提升传播质量.新闻的情感主要是通过新闻语言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锤炼感情色彩词语、直抒胸臆、借景言情等表达手段,使新闻报道具有感情色彩.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我们也要注意合理运用情感因素,防范情感偏差.  相似文献   

14.
谢斌  邵娟 《新闻前哨》2007,(1):15-16
最大的关注面追求的是最大阅读量,也就是争取让最多的人阅读。最深的着力点,是指借助最有效的“抓手”,牵动受众阅读敏感,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形成阅读习惯。本文试图借此概念,探讨楚天金报教育新闻的品牌打造。最大的关注面与最深的着力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育新闻的特质决定了它要用细致全面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阅读。与此相应的是最深着力点,因为阅读并不一定有效,这就要求在新闻选择上不但要着眼于读者喜欢,还要兼顾产生的传播效果;不但要关注普遍的教育信息需求,还要关注个性化群体;不但要改变僵硬刻板的传播模式,还要实现人性化表达,只有这样,教育报道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引起受众共鸣,赢得受众信赖。  相似文献   

15.
曾小洪 《声屏世界》2005,(12):46-46
优秀的电视节日除了有好的素材及拍摄到位的画面外.播音员在后期有声传播巾的再创作给电视画面赋予的“点睛之笔”也是不容忽视的。播音员在工作中要面对时政新闻、社会新闻、通讯等多种类型的稿件,如何理解每篇稿件的中心思想,准确把握其内涵.使播读后的作品能引起受众的共鸣.除了在播读前反复推敲、理解稿件的内涵外.更为重要的是播音员播读时的情感调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改革的深入发展,消息类新闻节目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不少以社会新闻为主的主持人栏目都采用了“说新闻”的方式。从严格意义上看,被传授双方都认可的“说新闻”,不仅仅是对文字稿件的口语化处理,更有对新闻进行解释、说明、补充和稍加分析的信息加工,也就是说,消息传播中适当地融入传播者主观的分析来与受众沟通。采用“说新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新的传播理念,顺应受众接受心理,它的目的是为了缩短传受双方的距离,通过主持人为受众的理解提供引导和服务,从而优化消息,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吕妍 《新闻传播》2023,(15):9-11
做好对外传播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和担当,也是彰显当下主流媒体融合力、传播力、影响力的试金石。短视频在“讲好中国故事”工作中具有契合国外受众阅读习惯、话语模态多样化、易于激发受众情感等优势,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用户习惯推出针对性的传播内容,塑造画面丰富的动态影像故事内容,借助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也需要合理应用技术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助力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的对象是人,传播效果最终是要通过人的心理接受进而转化成行动才能实现的。但现在的新闻界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现实困境,那就是新闻媒介奉上的“佳肴”受众不那么喜欢了,有时甚至和媒介“对着干”,新闻传播的效果无法实现。实际上,这是受众的逆反心理在作祟,而这种逆反心  相似文献   

19.
辨析“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受众意识作为一种传者意识,是新闻传播工作者头脑中有关受众的系统化的、自觉的、伴随着心理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是传者为着心目中“隐含的受众”的需求而进行传播的一种内驱力,它能促使传者从受众的角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新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新闻改革以来,受众逐渐被看做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其地位不断突出、彰显,由此派生出的受众本位意识也在新闻从业者中建立。受众本位意识的凸显,的确加快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对我国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20.
张龙 《青年记者》2016,(22):86-87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斯蒂文·小约翰指出:“批评就是运用价值观进行判断,它在传播领域内有着很长的历史.”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源源不断提供各种信息,并同时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任何大众传播研究的核心或起点都是媒介,自从新闻传播事业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以审视、期待的目光打量媒介及其传播活动,思考媒介对于人的意义,由是产生了媒介批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