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共振”,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的是当振动系统作受迫振动,所加外力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时,振幅急剧增大的现象。其实质是内外两力运动方向相同,频率相近时,二者的合力达  相似文献   

2.
俞霞 《视听纵横》2004,(4):58-59
中国传媒经过近十年的磨砺和探索,已进入一个专业传播的时代。当“市场细分”、“听众本位”、“资源整合”等新名词纷至沓来涌入现代广播人的耳中时,梳理以往的实践,重新审视广播的功能特性,认清广播专业频率化“不仅是单纯的市场细分,更应是品牌频率的创造”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频率专业化的传播格局中,广播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在所难免。同一地区不同频率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栏目你争我夺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广播媒体只有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打造栏目品牌强化自身的影响力,吸引多数听众的注意,才能抢占制高点,进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出版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前提。对出版传播基本规律进行研究,不仅是出版传播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出版传播实践的迫切要求。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说,规律是客观世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象以及某一现象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单独的一个现象或现象中的单独方面是谈不上有规律的,那些非本质的偶然的现象的联系也不是规律。因此,出版传播规律,是指出版传播活动运行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表现为两个方面:出版传播现象内部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出版传播现象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主要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我们不妨将前者称为出版传播的内在规律,后者则为出版传播的外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当记通过辛辛苦苦的采写希望自己报道的优秀典型能给人以鼓舞时,换来的却是受众的漠然,甚至是冷嘲热讽;当记希冀揭露腐败现象以告诫世人时,迎面而来的却是受众对整个官场的不满和指责……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传播的意图与实际传播效果不一致,甚至相违背。  相似文献   

6.
正莫尔效应是一种由光的干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是两条线或两个物体之间以固定的角度和频率发生干涉的视觉结果。当人眼无法分辨这两条线或两个物体时,只能看到干涉的花纹,这种光学现象就是莫尔效应,其主要应用于实验应力分析和精密测量中,如位移测量、形变测量、轮廓测量、自动跟踪和轨迹控制等。在印刷行业中,莫尔效应会引起龟纹现象,这是由于各色版所用网点角度安排不当等原  相似文献   

7.
侯集体 《兰台世界》2007,(2S):62-63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化使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文化使者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信息传播过程包含两个因素:一是信息传播的规则,描述人如何接受和传播信息;二是信息传播所在网络的结构。通过构建包含这两个因素的信息传播模型,并在计算机上模拟,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存在信息传播临界值。当信息吸引力大于临界值时信息才能传播开,否则几乎不能传播。其次,小世界网络上,当信息吸引力在临界值附近时,随机边的添加会使传播面积增大,从而导致实际的传播临界值减小;但当信息吸引力足够大时,图结构的变化对信息传播面积影响不大。第三,当信息吸引力在临界值附近时,信息传播耗时对网络规模很敏感,但随着信息吸引力的增加,其值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黄旦或许是“把关人”三字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说明传播活动中的控制现象,或许是“把关”之意与我们强调的传播的“倾向性”。“阶级性”等等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总之,当80年代初传播学刚刚开始从大洋彼岸被引进时,“把关人”就属于最早进入我国...  相似文献   

11.
林明 《新闻界》2003,(6):49-49,51
当一条价值很大的新闻由第一家媒介报道后袁会激起若干家媒体迅速转载或转播袁从而极大地扩展了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袁达到新闻传播的最大规模效果遥这一现象早已引起了现代传播理论研究的兴趣和关注袁被称之为野后续媒体大空间的扩充传播冶遥于是袁有人把新闻传播分为三种形式院野一是一次性媒体的直接传播袁二是多次性人际传播袁三是后续媒体大空间的扩充传播遥冶淤这种观点认为扩充传播是重要新闻获得最佳效果的理想境界遥这些探讨对新闻实践具有很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遥那么袁怎样才能实现扩充传播呢钥笔者有以下思考院一尧强化扩充传播…  相似文献   

12.
我们习惯上把广播、电视、报纸认定为传统媒体。而把网络媒体说成是新媒体或者第四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们对媒介与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当信息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而当单一的传播形式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或者单个媒体不能承担高频率、广幅度、大范围的传播任务时,媒体间的融合与互动就会应运而生。这其中受众的信息需求正是媒体在竞争形势下融合与互动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3.
面对带有明显女性气质的男星走红现象,有人发出惊呼和赞叹,认为现代女性受到与男性相等的关注与尊重,现代女性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提升。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当我们把研究视角更移深一层,从经济与权力两种路径进行审视和剖析时,就会发现男星女性化中蕴涵的更为隐蔽性的意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宣传     
“新闻宣传工作”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这是由于我们的许多宣传动员是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而且我们现在大众传媒的前身.亦是以宣传为己任的党报党刊。但是从新闻学,宣传学的角度看.新闻与宣传是应该加以区分的两回事。两经常被混淆,在于它们都是传播信息的行为;但它们是不同的社会现象.出发点、表现方式和归宿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跨文化传播是人类文明的普遍现象.现代的第二语言学习和共同语的推广,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其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英语在全世界的传播.我国的语言战略也提出了汉语普通话“国内推广与国际传播”的目标,毫无疑问,无论是“国内推广”还是“国外传播”,都会在语言的跨文化传播规律中运行.  相似文献   

16.
地域性文化不仅有着历史的承传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传播性。文化传播,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东西可传播性越强,也更容易向外扩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当它烙上了某种地域文化的形式或内涵的印记时,才有走出本土走向世界的可能,其传播往往不受行政区划甚至国界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看.地域文化是城市广播电视台生存价  相似文献   

17.
蔚晓燕 《今传媒》2009,(9):80-81
战略性传播工具与战术性传播工具都具有独立性,可以根据目标任务独立完成,也可以任意组合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各工具之间会存在排斥现象,当排斥现象出现时,应该按照当时目标任务来选择最佳效益工具(即意味着要放弃其他某种或几个较一般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进入一个不可控的风险社会,一系列科学技术与环境安全问题成为新闻传播中的重点内容,新闻媒体在传播风险信息时或由于一些失范行为造成许多新的风险,或放大风险加剧受众的不安和恐惧心理,或将官方与民间两个话语场域放置对立面激化社会矛盾.本文从媒介失范角度入手,浅析这些失范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可以采取的可行性意见,以此减少媒体在传播中造成的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传播的意义大致说来有两种,一种是“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另一种是“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误传(miscommunication,直译为劣质通信,不能清晰地通信)实际上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从传者的角度看,传播策划(communicationplanning)与传播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冲突,比如虚假广告因违反了有关法律制度,往往容易造成传播的失败,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另一类是传者与受者之间不能有效地信息共享。本文主要讨论后者。误传现象是很难避免的,它可以由于听者的原因或说话…  相似文献   

20.
如何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侯志强 《青年记者》2006,(22):36-37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产物,它作为一个新闻现象和心理现象,广泛而长久、渐进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它可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值为零或负值,即产生零效果和负效果。作为传播都在努力避免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克服这两种效果的产生,但效果并不理想。究竟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从了解逆反心理概念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