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人到暮年,欠下怀旧伤逝的文债就愈来愈多。别的债务可以赖而不还,但欠下象老朋友恽逸群同志那样的文债,不论自己背的债务怎样多,文思怎样钝,正好趁这个机会卸下这个思想包袱。”这是今年1月间,父亲拖着病体为杰出的新闻战士恽逸群伯伯诞辰八十周年写的纪念文章的开头。父亲也可以算个老报人,在新闻界他有许多老相识,其中一些人已经成了古人。  相似文献   

2.
博览群书与博闻强记恽逸群写史论方面的文章,的确是驾轻就熟的。他写的时评和政论,往往也是纵论古今、陈古证今。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恽逸群住在香港,在潘汉年领导下,他和郑森禹办过一个刊物叫《二十世纪》,在刊物上揭露新老汉奸汪精卫、梁鸿志等人的丑闻。他还写过一篇《吴佩孚评传》。恽逸群一生究竟写过多少文字,至今尚无详细的统计。近年来,江苏省社科院《恽逸群文集》编选组的同志搜集的他的遗文、日记、信札等,就有四十万宇。其中除了我们已经提到的一些时评、文论和史论外,还有《杜月笙论》《上  相似文献   

3.
恽逸群同志是党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他蒙受冤狱达10年之久。十年动乱中又倍遭摧残。“四人帮”被粉碎后,他未能看到自己的不白之冤得到昭雪,就离开了人间。每年12月10日,是恽逸群的忌日。回忆起我在江苏省阜宁中学工作期间,和恽逸群相处的10多个春秋,许多往事依旧历历在目。他的高风亮节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4.
名记者恽逸群去世已15年了,但他与我跨度达半个世纪时间的交往,长久留在我的记忆中。初识于上海 1935年夏天,我中学毕业,从湖州赶到上海投考将创办的《立报》的练习生。因为我家无钱供我上大学,我必须找到一个就业的机会,同时,我一直有志于当个新闻记者。《立报》招考的考场设在四川路桥北堍的上海市商会。主持这场考试的便是恽逸群老师。恽老师当时不过30多岁,年富力强,但是他很瘦,穿着白夏布长衫,走  相似文献   

5.
本月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恽逸群逝世15周年,他的亲属顾祖年和学生、前《中国日报》副总编辑于友分别写了回忆文章,纪念这位受到新闻界同仁永久怀念的前辈。  相似文献   

6.
恽逸群同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华东总分社社长、华中《新华日报》社长、山东《大众日报》总编辑、山东《新民主报》社长兼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华东新闻学院院长、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等职。1955年起,蒙受冤狱二十余年之久。不久前,有关部门已正式予以平反昭雪。1978年12月,恽逸群同志病逝于南京。恽逸群同志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抗战国际知识》、《新闻学讲话》、《蒋党真相》。“文化大革命”中,恽逸群同志在江苏阜宁中学图书馆度过了10年艰苦的岁月。在这期间,他尽管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仍默默地写下了一些针砭时弊、见解精辟、言人之所不敢言的文章。《平凡的道理——略谈个人崇拜》就是其中的一篇,现刊登于后。  相似文献   

7.
每当我走进解放日报社汉口路309号大门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四十年前本报初创时期的一些情景,想起恽逸群同志慈祥的音容笑貌。他是上海解放日报创建者之一。他在解放日报社工作虽然不到三年,但是作出的卓越贡献却是令人难忘的。作为一个杰出的新闻战士,他的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渊博的文史知识,倚马千言的词章文采,在许多回忆文章中都已讲得很充分,但很少有人提到他还是一位报纸经营管理的行家。就办报来说,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恽逸群同志在解放日报社担任领导工作期间,我在经理部门工作,他在报业管理方面的真知灼见和卓越才干使我深受教益。这里记述的便是一些片断回忆。在恽逸群手下当经理  相似文献   

8.
恽逸群同志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六日在南京逝世,我们失去了一位久经锻炼的杰出的老战士! 恽逸群同志一九二六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在江浙一带历任县委书记等职。后来在上海、香港及华东解放区从事新闻工作。他读书很多,十五岁己读完六经全部和史记、资治通鉴、汉书的大部。进入中学、大学以后,又刻苦学习中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十岁左右,他涉猎的古今书籍己逾千册。他学识渊博,记忆力过人,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均誉之为“活的百科全书”。他才思敏捷,主持上海立报笔政时,每天深夜根据当天发生的新闻撰写社论。他的文章字凝语练,风格清峻,说服力强。他的主要著作有:《抗战国际知识》、《新闻学讲话》、《蒋党真象》等。一九五五至一九五六年期间,恽逸群同志因受牵连蒙冤达十年之久,现在,有关部门已予以昭雪,恢复名誉。恽逸群同志的一生,历尽艰难困苦。十年浩劫中,尽管他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却默默写下了一些“人不敢言”的杂文和史学论文。面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关切党和国家的命运;他终于看到了“四人帮”垮台。他在去世的半个多月前,还在给一位老友的信中写道:“坎坷念余岁,……但信心未灭”“我侪走过的桥多,跌过跟斗也多,知道世事较多、较切,应该较常人多负些责任,多出些主意。……”战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是多么高贵的精神! 今天,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为“四化”而奋斗,新闻工作者正在探索改革的途径,此时此刻,多么需要逸群同志这样学富才高、识多见广的老战士来参加战斗。谁料事不如人愿,他竟溘然长逝。他不是直接死于“四人帮”的毒手,而是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长期对他折磨,摧残了他的生命。这是难以弥补的损失。这里我们发表四篇文章,作为对这位杰出的党的新闻战士的纪念!  相似文献   

9.
恽逸群是中国新闻史上不能也不应该被忘记的人物。他为中国人民的新闻事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的事迹至今在中国新闻界传颂。他的著作至今仍为后学者所称引。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名报人、名记者,不下数千。能够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设置辞条加以介绍的,只有区区108个人,而恽逸群就是其中之一。恽逸群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以前,他曾经加入过国民党。秘密加入中共以后,他长期以教师和记者等公开职业为掩护,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担任过中共江苏省的武进、宜兴和浙江省的萧山等好几个县的…  相似文献   

10.
每逢遇到新闻日报的老同事,总要回忆起同刘思慕一起工作的那些紧张忙碌的日日夜夜。 新闻日报在上海解放后的1949年6月创刊,恽逸群任临时管理委员会主任,金仲华任总主笔(后任社长),总编辑的职务空着,暂由金公代理。金公说,他将请一个最好的搭档来担任总编辑。他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邵宗汉,一个就是刘思慕。邵、刘二人当时仍在香港。 当年9月,金仲华去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临行时说,此去将向党中央要一个总编辑,不达目的就不回来。开国大典后的一天,恽逸群高兴地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中央已同意刘思慕任新闻日报总编辑,邵宗汉到光明日报去了。恽逸群那天谈锋甚健,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刘思慕,说刘是办报的一把好手,是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不但文章写得好,道德人品也是无可挑剔的。恽老说,我们都是从旧社会来,出污泥而不染的不多,而刘思慕从来洁身自好,守身如玉,连烟酒都不沾。恽老说,我自叹不如,我佩服他。  相似文献   

11.
梁玉峰 《青年记者》2017,(20):110-111
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恽逸群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新闻工作经验丰富,从事新闻工作20年.他当过记者、编辑,办过通讯社和报纸杂志,先后在国统区、抗战后的上海和香港、沦陷区、解放区以及新中国从事新闻工作,发表过大量的消息和评论.他热心新闻教育,先后创办和主持的新闻院系达八所之多,为党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捍卫新闻职业道德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新闻业发达,但也充满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假新闻、黄色新闻、医药副刊为名头的广告新闻等层出不穷,新闻失范行为不断出现.初入新闻界的恽逸群心痛不已,他连同陆怡、袁殊等人组织“记者座谈”,主张“联合起来,改造新闻界”.他不时发文提醒新闻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要肩负社会责任.在《良心与天职》①一文中,恽逸群认为,新闻工作要凭良心,新闻工作是“天职”.恽逸群就是这样以国家社会为己任、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地从事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12.
父亲那些年     
马未都 《档案天地》2009,(10):58-59
父亲口吃,时重时轻,关键看什么人在场,按母亲的话,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个结巴,言外之意,父亲在生人面前.第一次开口就表明自己的弱项,而且总是夸大了这个毛病。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是个新旧交替的大时代,这意味着许多固有的东西将失去。只有档案人凛于职责悬命,方能衔补历史的断层。去年三月,北京档案学界的一些老教授,发起了一个“纪念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出版70周年学术研讨会”。座中耆老多与父亲何鲁成素昧平生,会上甚至没有作者的背景介绍。这也正说明了档案学者的史官本色,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10,(10):63-65
父亲去了。父亲去的地方是那个人人都不愿去,但人人最终都得去的地方。我没有想到,父亲的离去竟是那么快。就在他患病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在数干公里外的军营里很想念他,焦灼的思念使我坐卧不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曾经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享有盛誉的新闻记者,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正义感和历史责任感,一生追求革命真理;他们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和新闻论著;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不畏艰险、果敢坚定的革命风格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范长江、邹韬奋、史量才、戈公振、恽逸群、赵超构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英名,永垂史册,彪炳千秋!韬奋先生曾经请范长江先生写《怎样做新闻记者》的文章,那时,范长江以自己的新闻实践为基础,“回忆自己暗中摸索的痛苦经验”,归纳为五条…  相似文献   

16.
任远志 《北京档案》1998,(10):36-38
我们这一代人,与毕生从事革命事业的父母共享天伦之乐的时日实在不多。但是,他们对我们的教育似一笔无法估量的遗产,教我们享受终生。住校吃大灶我的父亲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他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之际。我是...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     
彭湘 《湖北档案》2014,(8):29-29
正面对生活,我们常有无法言说的时刻。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后生命却在某个时刻戛然而止。他还没有来得及欣赏青山绿水,还没有享受人生的自由轻松,就永远地长眠在老家后山上了。我常常揣度,父亲这一辈子有多少欢愉。印象中最深的是他在农忙时节,挑着谷子走在田埂上,背后是一片已收割完毕的田地。坚实的步子,身影佝偻,在褐色的  相似文献   

18.
新书《名记者的脚印》一书评价当代中外笔记者范长江、孟秋江、胡愈之、恽逸群、金仲华、萨空了、羊枣、子冈、刘尊棋和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索尔兹伯里、靳羽西等20多人的成功经验和生平事迹,并具体描写他们采编与写作的特点,材料充实,文笔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之前,我是恽逸群同志的部下。在他病病难祛之际,我有幸和这位新闻界前辈有一百多天的朝夕相伴,聆听他的教诲。由于这些机缘,使我得以了解这位前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和所走的难以想像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这是李敖第二次来到大陆,带着他18岁的儿子李戡。与以往锋芒毕露、四面出击的李敖不同,作为父亲出现的李敖显得脉脉温情,在嬉笑怒骂间也不会忘记向大家推荐自己的儿子李戡和他的新书《李戡戡乱记》。今年,李敖75岁,儿子李戡18岁。2010年8月的最后几天里,这个自称是祖父辈的父亲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再度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在绝大多数场合,李敖在台上,嬉笑怒骂皆文章,儿子则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安静不多话,甚至不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我的儿子忠厚老实。李敖这么评价道。直到高中毕业后,李戡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写就了人生的第一本书——《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