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自媒体传播在解构传统媒体线性传播下的传受者关系和话语权体系的基础上,所建构的媒介传播空间呈现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混淆、公共空间私人化与私人空间公共化、道德空间紊乱等新特点。借助自媒体平台,主体彰显了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了道德自主性的发展,但在文化、网络技术和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下,主体也面临诸多伦理困境。从伦理层面规避自媒体传播乱象、规范主体行为,需处理好自律与他律、自由与责任、现实与虚拟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关键事件法,收集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关键事件的深度访谈资料,对后现代伦理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及感知风险做探索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构后现代伦理与社会实践问题的联系桥梁,解读后现代伦理情境下网络传播主体道德失范的行为.在对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9种动机和7种感知风险.不同类别的网络传播主体后现代伦理行为的动机和感知风险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构建了媒体城邦这一公共空间,也带来了媒介伦理和实践的日益复杂化,媒介已然成为组建全球道德秩序的一个重要部分;主张将世界主义作为媒体城邦的主导原则,强调通过与他者对话这一实践途径,重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华金香 《传媒》2018,(3):90-93
公共传播背景下,探讨传播中"传""受"关系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哲学范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传播过程中的"传""受"双方可理解为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哈贝马斯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颇具代表性,公共传播视角下对其理论价值的探索,有助于厘清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指导现实的传播实践."主体间性"理论与"公共领域"理论、"理想传播情境"理论以及"交往有效性"理论等密切相关,在"主体间性"的传播关系下建构的传播行为能够打破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建立起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助于信息双向、对称、平衡地传播和交往理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社交媒体成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在此语境下,政民双主体的沟通便构成了互动传播关系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道""术"结合的无障碍沟通,摆脱政府与民众间的交流困境,达成双方间有效良性的沟通,从而完善政民双主体间沟通机制的现实出路,《沟通:社交网络时代的政府与民众》的作者聚焦于社会、沟通与媒介三个关键词,从公共对话沟通与整体互动传播的视角,构建了基于传播学视域下的沟通政—民关系框架,探索了社交网络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回答社交媒体时代下政府与民众的沟通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互联网升级发展,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途径更宽,传播主体扩散至每个人.媒体更应坚持新闻价值选择标准,新闻道德伦理的基石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在新闻实践工作中,个别媒体只重视新闻价值而忽视新闻伦理道德的情况时有发生,客观上造成了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的内在冲突,表现为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失衡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刘国慧 《新闻界》2012,(16):59-63
本文从媒体视角切入,探讨我国媒体关系活动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将媒体作为研究主体,从媒体关系的概念入手,窥视当今我国媒体关系活动中的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形式以及媒体在媒体关系运作过程中的非伦理、非道德手段,对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剖析,基于媒体角度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短视频传播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失范、技术失控和场域失序。当下,自媒体短视频内容存在泛娱乐化、同质化现象,智能技术和算法技术等导致的信息茧房和价值窄化问题难以消除,自媒体短视频传播主体缺乏责任心,诸多现实问题正在影响自媒体短视频的有序传播,不利于网络文化建设。为此,建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媒体短视频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9.
黄鸿业 《传媒》2018,(2):85-87
在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基础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各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和交际的重要平台.对此,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要通过培养基于价值观主体间性的媒介话语表达能力,培养创造跨文化公共价值空间的能力,培养感知、判断媒介价值观和伦理的能力等途径,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媒介素养,为我国对外传播的软实力筑牢根基.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媒体形态变迁发展中,传媒伦理都在试图平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问题,经过媒体从业者的深思熟虑、充分讨论,培养出以推理和谨慎为基础的批判能力。在自媒体传播语境下,涌现出一批以娱乐和商业为主的网红,优质内容和新颖创意使得普通用户成为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和风向标。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和训练,加之平台和政府监管工作不到位等,尚未对自媒体传播伦理形成共识。基于对女孩模仿网络视频自制爆米花烧伤事件中传播伦理相关问题的考察,思考在自媒体时代如何创造性地将日常媒体实践和严肃伦理规范结合起来,传播主体如何在理性认知框架下对用户做出伦理引导。  相似文献   

11.
蔡斐 《当代传播》2012,(5):83-84
鉴于自媒体的核心价值及运作理念在于“自”,法律与伦理在对自媒体的规制过程中,短期应采取“共同调整、互为补充”的关系模式;中期应采取“法律规制、伦理疏导”的关系模式;长期应采取“法律理论、道德主题”的关系模式.这三种关系模式前后相承,能够有效实现法律规制和伦理规制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伦理问题就是关于人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否合乎道德的问题.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本质是新闻评论的写作者、传播者与评论的受众的关系问题.它既应当表现为写作、传播动机的道德性、公益性,也应当表现为客观社会影响的道德性、公益性.新闻评论的伦理目标,应当是使评论的受众更加耳聪目明,在与传播主体的关系中更自由、更自主、更具有辨别力.  相似文献   

13.
吴惠凡 《青年记者》2016,(19):53-55
社会新闻与市民生活有着天然的接近性,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题材.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为了吸引“眼球”,一些社会新闻从标题到内容偏离了基本的新闻伦理,过度消费新闻事件主体,对公众的情感倾向和行为导向产生了一定的误导,甚至影响了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因此,社会新闻应坚守伦理规范,重塑记者的责任意识,传播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媒体传播中,自由、开放的媒介环境给公共领域带来了很多变化,它使公共领域本质上已与哈贝马斯时代迥然不同.正视这些不同,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传播环境的正确认知,并为合理的公共领域的建立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是大学生相互联系、发表意见、表露情感的场所。大学生自媒体伦理困境主要表现为内在的价值迷失与外在的行为失范。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自律偏失、社会大气候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自媒体伦理困境的内外根源。责任伦理是破解大学生自媒体伦理困境的新思路,因此从以人为本、伦理精神、共生共存三个维度建构大学生自媒体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中国,形成互联网公共领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意义重大。SNS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建立和稳定用户关系的机制为基础、在虚拟世界重构现实中的社交圈和快速有效的信息传播等特点,为互联网公共领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7.
"抗日神剧"的传播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神剧"因无底线地戏说抗战史、过分美化抗日英雄、过度迎合部分电视受众的偏激趣味而广受诟病.之所以受到质疑,归根结底是因为"抗日神剧"违背了我们的社会道德;无视了广大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价值判断,传达出一种低俗的艺术审美观;从传播伦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它违反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原则,不利于在国家话语建构中正确地表述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一贯立场.这些艺术创作、表现和消费方面的不规范和价值判断上的不合理,正是通过电视剧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而表现出来的.本论文将分析"抗日神剧"所关涉的传播主体的道德伦理或法规政策,梳理"抗日神剧"与国家话语的关系,指明"抗日神剧"对跨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袁媛 《传媒》2021,(22)
从口语传播到印刷文字,从电子媒介到移动互联,不同时代下的核心媒介在发生改变,继而在技术主导下带来了信息传播格局与模式的变化.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借由新旧传播模式共同建构起了新的传播格局,其中前数字传播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传播经验与文化依旧在当下得到延续发展,并在社交媒体土壤培育下衍生出新的业态.人与人之间的基础交流手段,数字文化时代的口语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即交互界面能够触发更多的主体,而口语以其整合性特征推动了不同主体间的多维互动.这种交互模式不仅存在于现实的主体之间,能够增加社会互动,同时可以跨越真实和虚拟的界限,拓展了口语传播的达意空间.由王媛所著的《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的交互性研究》一书以口语传播的交互性为切入点,研究其现实样态、本质特征、外因逻辑、内因呈现以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倩倩 《新闻世界》2013,(2):106-107
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具有互动性、聚合性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新媒体赋权让公众得到了原来不可能得到的信息,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表达可能和空间。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人人都是"笔杆"和"喇叭"的自媒体时代,媒体伦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么,新媒体"赋权"对象——媒体从业人员和草根群体该如何"用权"?如何规范传播环境?如何建构传播伦理新秩序?本文将以网络事件为例运用传播赋权理论探究新媒体视域下媒体伦理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吕静 《出版广角》2016,(19):69-71
自媒体时代,全民新闻报道在增强新闻(信息)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谣言的传播概率.互联网朋友圈的强关系传播特征、封闭性和私密性空间属性、裂变式传播方式为谣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章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心理角度分析朋友圈谣言的传播机制,以期为谣言的消解和治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