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解读了《山海经》中人鸟神的形象和文化意蕴,发现这些人鸟神形象代表了古人的图腾文化和信仰,是古人想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精神寄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正>博,古之人谓之"渊",谓之"大",亦谓之"藏"。所谓"博物",即在众物灵秀之间,淘藏得优品。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3.
辽金元时期,文学创作既内含着草原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习俗、审美趣味等因素,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精巧,形成了在草原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而有特色的区域性发展阶段,呈现出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融合的双重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中国博物馆》2010,(3):F0002-F0002,1
博,古之人谓之“渊”,谓之“大”,亦谓之“藏”。所谓“博物”,即在众物灵秀之间,淘藏得优品。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区特有的地域和民族文化.也是我区打造的重要文化品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天梨  包海峰 《大观周刊》2012,(42):35-35
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生活造就了我国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蒙古族草原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民族图形文化特征。独特的生存方式、神秘的图腾崇拜、图形的审美习俗都与蒙古族的发展历程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搏克运动孕育于原始草原和游牧生产方式,在北方民间原始舞蹈的哺育下,集草原各少数民族角力、摔跤精华为一身,历经蒙元、明清、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洗练,演绎形成为彰显蒙古族游牧文明的主要体育文化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搏克运动孕育于原始草原和游牧生产方式,在北方民间原始舞蹈的哺育下,集草原各少数民族角力、摔跤精华为一身,历经蒙元、明清、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洗练,演绎形成为彰显蒙古族游牧文明的主要体育文化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莎 《大观周刊》2011,(51):12-12,9
《蒙古秘史》是我国蒙古族文学史上由文人创作的历史文学专著,一它不仅开创了运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等文学表现手段加以记述历史事实,更以散体著称,韵散结合,历史与文学相互辉映。成为了我国北方民族文学艺术与草原文化的? 完美的结合。本文就以《蒙古秘史》为例,来深刻地探讨北方民族文学艺术与草原文化的重要特性及民族特色名。  相似文献   

9.
在蒙古族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草原气息浓郁,展现了草原人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是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数字化传播改变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由"点对点"的单一人际信息传播变为"点对面"的多路径、多手段和多方位的传播,数字化传播是增加大众对蒙古族民间故事的传承意识和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正>[展览时间]2010年2月至5月[展厅面积]1000~1200平方米[展品时代]907~1125年[展品数量]100余件[重点展品]玉佩饰、五瓣花纹金杯、金花银奁[策展理念]契丹族约4世纪出现在内蒙古地区,后不断繁衍强盛,到了唐代已发展成内蒙古草原的重要游牧民族。本展集内蒙古地区辽代墓葬出土文物之大成,以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契丹族的文化遗存作为主要展示内容,反映了契丹人成为草原统治者时曾经繁荣昌盛的景象。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在犬戎、匈奴、突厥、乌孙、回鹘、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中口承或文字形式遗留了独具特色而文化底蕴深厚的神话。其中,族源神话不仅讲述该氏族或民族始祖起源和谱系,甚至还折射反映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伦理道德、婚俗、社会等级意识等文化学范畴的内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精髓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传承至今,对当今文化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对姓氏起名、居住习俗等现代社会生活、审美价值意识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南阳地区发掘的汉墓中,出土有不同形制的动物陶塑"神兽",学术界以其埋葬在墓中,可以起到镇墓辟邪的作用而将其命名为镇墓兽。南阳地区位于南北交汇地带,这些陶质镇墓兽的形制,与东周时期楚国镇墓兽似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造型又有所不同。类似甘肃地区及川渝地区常见的独角兽、吐舌陶塑镇墓兽(俑),南阳地区均有出土,但其造型与以上两地也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南阳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镇墓兽,大致分为五种类型,造型艺术表现为一种以上动物的合成体,是根据以意取象的主观意象构成法创作出来的,深刻地反映了汉代人的信仰意识。同时,镇墓兽以它怪异凶猛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富有特色的陶塑艺术品,为研究汉代的葬俗及陶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在南阳地区发掘的汉墓中,出土有不同形制的动物陶塑"神兽",学术界以其埋葬在墓中,可以起到镇墓辟邪的作用而将其命名为镇墓兽。南阳地区位于南北交汇地带,这些陶质镇墓兽的形制,与东周时期楚国镇墓兽似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造型又有所不同。类似甘肃地区及川渝地区常见的独角兽、吐舌陶塑镇墓兽(俑),南阳地区均有出土,但其造型与以上两地也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南阳东汉墓中出土的陶塑镇墓兽,大致分为五种类型,造型艺术表现为一种以上动物的合成体,是根据以意取象的主观意象构成法创作出来的,深刻地反映了汉代人的信仰意识。同时,镇墓兽以它怪异凶猛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富有特色的陶塑艺术品,为研究汉代的葬俗及陶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当前众多的中国本土动画作品中,普遍存在着视觉形象风格杂糅不成体系的现象,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本土动画的品牌建立和传播,阻碍了动画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究其根源仍是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审美语言、艺术表现等视觉符号方面存在着问题.当前,我们亟待以本土文化为本源,重塑本土艺术视觉语言的审美意义,从民族文化长河里寻找中国动画的艺术风格,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动画视觉符号,并以一种文化战略的眼光去拓展动画市场.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语译制部门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广电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向本地区受众传播新闻信息的职责,更肩负着少数民族文化传递和传承的使命。本文以云南迪庆康巴语译制中心为考察对象,聚焦译制中心工作人员所拥有的职业新闻人和藏族文化者的双重身份。缘于这种双重身份的复杂性,少数民族地区媒体人的传播实践呈现出多样性的聚合与重叠,并在此过程中构筑起一个充满象征符号、地方情感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独特空间。对这个文化空间考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到作为地方性存在的公共媒体平台运作如何被卷入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过程中,并发挥着塑造地方共同体、凝聚社会共识和传播区域形象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青鸟是中华传统媒介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和标识,它总以一种“信使”的角色出现在中国文化中。青鸟不仅是传信使者,同时也有报春使者、传情使者、仙化使者及自由使者等传播职能。青鸟的信使职能建立在多重文化编码的基础之上。上古巫文化传统中以鸟为通神媒介的信仰是青鸟信使职能的文化来源和原型编码;先秦典籍《山海经》中西王母以青鸟为使者,《左传》中少皞氏将青鸟作为司启官,这些都是青鸟信使形象的文献来源和二级编码。秦汉以后,青鸟传递的信息不断丰富,从“仙之使者”“天之使者”演变为“人间信使”和“传书者”。青鸟形象及其信使含义的再现与强化,是一个经多种媒介“层层编码”的过程。汉以后的志怪小说、道教以及诗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鸟为媒”呈现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鸟形象仍在经历新的文化编码和演绎,传统“青鸟为媒”的意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再创造和再传承。  相似文献   

17.
勉之 《文化遗产》2008,(3):107-107
2008年8月9日,由北京奥组委、文化部联合主办的“中国故事”大型文化展示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正式开展。“中国故事”是北京奥运会确立的重要“人文奥运”项目,活动时间为8月9日—9月17日。它通过30个72—108平方米的“祥云小屋”,以图片、实物、多媒体视听艺术等多样形式,结合现场手工艺表演和观众参与互动等多种方式,立体展示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民间文化,并充分发掘其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实现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赛时期间,以文化活动营造欢乐、祥和、活泼、互动、人文的奥运氛围的总目标。各小屋主要展示的内容有: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燕京”八绝工艺、北京绢人、内画鼻烟壶、空竹、风筝;天津杨柳青年画艺术、泥人张彩塑艺术;重庆川江号子、川剧变脸、蜀绣;上海骨哨、仿战国虎座鸟架鼓、仿唐琵琶,象牙雕刻二胡和18K金筝;辽宁满族服饰、民俗器具、民间刺绣、辽南皮影、剪纸、本溪石雕等以及现场传习、表演;吉林冰雪小屋、吉林民居、满族服饰、脸谱、刺绣、枕头顶等以及农乐舞表演;内蒙古广阔的草原、民族服饰、节庆;新疆维吾尔族民居、和田地毯、壁龛...  相似文献   

18.
辽代佛塔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且在很多方面都保留了唐代的风格,这为研究佛塔建筑的发展及源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辽代佛塔结构合理、造型优美,这为后世的造塔艺术及风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公元10至12世纪,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大量的体型庞大、形式美观并具有华丽装饰的辽代密檐砖塔,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社会背景.辽代佛塔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但是有关人类美学及建筑结构特色的因素永久地保留与传承下来,现代建筑的特色都可以从辽代佛塔中找到影子.  相似文献   

19.
秦式短剑概念提出已近二十年,其间出土短剑数量猛增,对其型式和年代有必要做一些调整。从秦式短剑出土数量多、兽面纹格形制高度统一、演变同步有序等方面可以认为它是秦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因素。本文还根据出土新资料,从技术传统和纹饰风格两方面探讨秦式短剑的渊源当追溯至西周中原地区的兽纹柄剑,不应牵强附会北方草原风格物件。通过资料的梳理,可以认为冀北花格剑及中原各诸侯国花格剑也是西周兽纹柄剑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一些实物线索也显示,西周前期的柳叶形短剑、人面纹短剑,后期的兽纹柄短剑,以至东周大量流行的兽面格短剑(秦式剑和花格剑),它们的发展演变是传承有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