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论新闻报料人的权益维护与行为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嘉嗣  朱文丰 《新闻知识》2004,26(11):24-26
新闻报料人在我国的新闻传播界是一个新兴的群体,他们来自民间、自发地通过热线电活等方式直接与新闻单位取得联系,提供新闻线索、反映民情民意,间接参与到舆论监督当中来。近年来,随着媒体在新闻来源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为培育稳固报料人队伍而不断增加新闻报料奖金,受此鼓励,一批专门从事新闻线索报料活动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报料人”随之浮出水面,甚至获得了“新闻线人”的职业化称谓。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新闻媒介对腐败的揭露和对不良现象的批评明显增多,新闻舆论监督力度逐步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有人统计,万众瞩目的中央电视台近期的“焦点访谈”栏目舆论监督内容的比例超过50%。广大人民群众由此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与腐败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党的新闻事业是神圣的,它的神圣性突出体现在真实性上。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记者,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常常会针砭时弊.击恶扬善,从而触动一些人和事的痛处。而这又往往会引起被揭了“疮疤”者的无理纠缠,乃至引发新闻官司。那么,作为记者,如何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维护好自身权益?我  相似文献   

5.
6.
从1999年起,国内出现的多例大众媒介服务质量或产品瑕玷引发的民事纠纷,不仅成为传播办一时的公共话题,也开始吸引了一部分法学家介入受众权益保护问题的讨论,近年来的受众权益研讨不仅着眼于现实问题的发言,其所关注的权益主体类别亦日渐广泛,讨论范围从广播听众、电视观众、报纸读的权益,进一步扩大到其他类型的大众传播消费和某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对其中某些问题的探讨亦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7.
两权益论与维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工作者的权益问题上,笔者主张两权益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益有两类:一是公权益;二是私权益。何谓公权益?就是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代表公众应该行使的权利。具体而言,公权益指的是新闻传播权益:即法定的新闻采访著作权益、编辑出版权益、媒体的经营权益、舆论监督权益。何谓私权益?即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2006,(4):36-36
《新闻导刊》2005年总161期发表张晓远、曾娅妮的文章《新闻记者的公权益与自侵害》。  相似文献   

9.
2000年 4月份,读者桂运波以《知音》杂志刊登虚假报道,损害了他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为由提出诉讼,要求《知音》赔偿 89元的损失。 8月,受理此案的法院以桂运波不具备当事人的条件而驳回诉讼。  以往针对媒体的诉讼案件原告都是“直接的受害方”,牵涉到的无非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著作权等。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层面,这可能是国内首次以消费者身份对媒体提出的侵权诉讼,是读者维权意识增强的一个标志,与消费者权益有关的新闻诉讼之门随之开启,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应该受到保护。  提出读者的消费者权益还…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人新闻消费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 《现代传播》2007,(5):124-127
新闻是信息传播主体的一部分,它既是媒体的重头戏,也是现代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然而,我们却发现如今的青年人对新闻的关注度远不如他们的父辈.本文基于调研结果,从青年人的新闻消费途径和目的、青年人的新闻需求、青年人的自我权益意识等方面来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试图通过这种研究,对培养青年人的新闻兴趣,提高其媒介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雁 《新闻知识》2003,(12):52-53
新闻舆论通过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实施法律、党务、政务过程和结果的督察,对其违法、违规、违纪现象予以曝光,唤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使其受到惩罚。只要新闻舆论监督及时、得法,作恶者很可能迫于舆论的压力投案自首。想作恶者,在新闻舆论的压力下,也会弃暗投明。新闻舆论通过对一些党政干部走上犯罪道路原因的分析,警惕大家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成功向产业化经济体制转变。新闻媒体也在这场变革中华丽转身,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弊端,新闻监督活动中新闻侵权现象的增长趋势过于迅速就是其中之一,这不仅是对公众权益的侵害,更是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从新闻法制不健全,法律出现空白地带;公众对媒体印象认识上的复归;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等社会原因和新闻媒体产业化经营趋势加强,新闻人员急于求成;部分记者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较差;部分新闻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媒体自身原因方面进行综合论述,进而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林涌 《视听纵横》2002,(2):47-48
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被称为继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后的第四种权力。媒体在享受这份特权的同时,自然也回避不了相应的责任。因为新闻媒体毕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公正,运用失当,就会对被报道形成某种伤害。  相似文献   

15.
16.
近些年来,我国新闻界对教育报道越来越重视,突出表现在新闻媒体埘教育报道分量的加重,对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给予了。定程度的关注,取得了较大成绩。毋庸讳言,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舆论引导上缺乏导向意识,报道思想』二缺乏受众意识,报道内容上缺乏可读性,报道形式上缺乏灵活性等等。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新闻传媒女性报道的误区及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作为新闻传媒受众的一部分而存在。 为了解大众传媒对妇女的影响,中国妇联于2001年10月在天津、黑龙江、湖南、湖北、宁夏、江西、云南7省(区、市)对600名女性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97份,有效率为99.5%。被调查者基本上是中、青年女性,且文化程度较高,分别来自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问卷以电视、报纸、期刊、网络、广播、等6项媒体为主进行调查。被调查者中,36.9%的人认为广告中歧视女性的问题较严重,21.6%的人认为互联网上有关女性的网页问题较大,17.6%的人认为在书报杂志中也有此类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频繁引用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个人信息,没有权衡好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的边界,引发诸多法律和新闻伦理问题,遭到来自媒体行业和社会的普遍谴责。文章分析了媒体的社交信源使用所引发的争议性问题,从法律保护和新闻伦理两方面梳理成因,探讨媒体在社交平台个人信息使用中如何更好地遵循新闻规范。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体现在军报中,就是我们的报纸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战士。2001年3月,军报三版开辟专栏《战士视点》,专栏创办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这个专栏已得到基层官兵的认可,受到广大战士的喜爱,战士们形象地称它是军报给他们开设的“焦点访谈”。2003年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01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