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运用信息科学元理论与方法,探讨了信息传递模型理论、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对信息的本质与属性、信息与知识的表示、信息系统与用户在信息传递中的角色等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的不同认识,指出这四类元理论思想分别代表了信息中心取向、个体认知取向、社会认知取向和知识形成理论取向等理论,反映了信息科学研究范式由"以系统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并简要总结了这些元理论方法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首先梳理了活动理论的起源、基本模型和核心思想,从系统导向和用户导向的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不足、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图情领域用户信息行为活动理论研究范式作了可行性分析,最后对图情领域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范式的基本思路和实证研究框架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3.
对信息经济学的不同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勇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4):134-134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存在有着以下不同的解读:将信息经济学或是从(西方)经济学角度理解为经济学的信息范式、或是视作不过是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一个应用、或是视作是一种经济学透视方法、或是视作是经济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或是视作是经济学帝国主义在信息领域的扩张、或是视作是包含多个分支研究领域的学科群。理论界要努力朝着填平基于不同解读之上的信息经济学理论鸿沟的研究方向前进,通过深入挖掘已有众多理论孤岛的内在本质联系来建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信息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晓笛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2):130-140
[目的/意义] 梳理2014年西方信息科学的发展,为信息科学领域研究人员把控研究全局和选择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以JASIST 2014年全年载文为基础数据,建立信息科学研究内容基本分类体系,以人工判读的形式进行内容分析,对载文进行分类和解析。[结果/结论] 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已趋于成熟,研究已不再是主流;传统的信息科学研究领域包括信息传播与交流合作、计量与评价方法、信息用户、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等,研究方向呈现出多样性;新媒体、个人信息隐私等新领域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同时信息科学也更加重视信息领域人文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iConference是信息科学领域重要的国际会议,文章旨在对iConference 2019会议论文进行总结与梳理,形成比较完整的综述内容,为国内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从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发现4个维度对iConference 2019所录用的24个主题77篇论文进行综述。[结果/结论]iConference作为iSchool的年会,其录用论文主题涵盖了当前信息科学领域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的最新成果。从成果可以看出,基于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为信息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促使图书馆与信息学科在新的研究场景下发现研究问题;半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扎根理论、统计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的获取是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信息与知识变换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温有奎  徐国华 《情报学报》2002,21(5):613-617
本文从物理和认知角度讨论了Brookes信息科学基本方程 ,提出了Brookes方程是一种信息域与知识域的变换。给出知识系统必须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才能实现信息与知识转换。①选择性 ;②变换性 ;③效用性。同时指出知识系统中信息可再生 ,再生的条件是信息与知识在知识系统变换中必须具有足够的抽样性 ,否则知识混叠将难以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搜索行为与用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用户认知导向的网络信息搜索是认知观和社会认知理论在网络信息搜索中的应用,是与传统信息检索和用户导向信息检索不同的检索范式。在介绍认知交互模型、信息问题解决模型和使用搜索引擎的网络信息搜索行为模型等用户认知导向的信息搜索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用户因素、信息环境和社会情境方面分析网络信息搜索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对情报概念内涵、情报学理论范式变革、情报工作内涵进行梳理,阐明发展数据驱动型情报研究工作的必然趋势。[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从历史视角梳理信息、情报学的概念内涵和情报工作对象的演化,基于数据-信息-情报-知识-智慧(DIKIW)的相互关系模型,说明在情报工作中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将情报学的理论范式分为四类,阐述每种范式指导下的情报工作重点和发展趋势。[结果/结论] 在情报学多元范式和DIKIW的基本认知下,未来情报工作的战略选择应该重视发展基于数据的情报研究,进而建立以智能情报为核心的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情报研究的决策咨询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性别视角以及社会性别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性别与传播交叉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不过,基于不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该研究领域已然分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分别是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传播研究",和以传播学理论为主体的"性别与传播研究"。本文将阐释这两个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别,并分析各自的特征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信息科学领域及计算机科学领域信息检索理论架构进行识别,从三个视角(用户、信息、技术)构建信息检索领域的理论框架,比较分析两个学科及交叉领域信息检索理论的研究重点,指出信息检索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信息检索理论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杨建林 《情报学报》2020,39(2):125-134
与社会学等传统的社会科学相比,情报学的学科地位明显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报学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基础理论体系,情报学领域内争议较多,内行、外行对情报学的认知都不深刻。文章在剖析情报学理论流派、情报学范式的基础之上,探讨情报学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广义情报系统体系结构模型,进而给出整合情报学现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及重构情报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六点建议。其中,广义情报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是重构情报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将基于信息管理框架与知识管理框架的管理科学范式、基于intelligence的软科学范式、基于information的图书信息学范式这三大范式统一在一个模型之中。  相似文献   

12.
王琳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24):55-59
认为作为人文科学基础的解释学对情报学人文研究范式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解释学角度对实现情报学人文研究范式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讨论,包括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强调历史社会文化情境、学科传统与权威的重要性、整体性方法的凸现以及对实践作用的再认识等。  相似文献   

13.
从普适技能到嵌入实践——国外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70年代,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日益重要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概念产生。随后,美国图书馆界率先将书目指导业务转型为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也成为图书馆情报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依据国外信息素养领域文献及其他相关文献,对信息素养概念、理论、实践的演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旨在为国内同仁从全局角度理解国外信息素养领域的各种变化,提供线索和洞见。研究发现:国外信息素养领域对早期信息素养概念进行了四种不同性质的修正及两次颠覆性改变,引进和发展了多种相关理论,包括各种流派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各种批判理论和实践理论,实施了不同路径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这些相互影响的发展变化导致了三种信息素养范式的出现:普适技能范式、情境化能力范式和嵌入实践范式。通过对已有范式的反思,本文提出未来信息素养研究和实践应将培养持久的信息获取利用习惯纳入考量范围。  相似文献   

14.
王茜  谭宗颖  钱力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4):143-148
[目的/意义] 梳理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价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估体系的建立,优化科学研究管理政策实施效果。[方法/过程] 基于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和CNKI数据库收录的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文献,从影响力评估关键知识骨干角度梳理其评价范式、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结果/结论] 当前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价范式分为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两种,核心理论模型有多维评估模型、SIAMPI模型、收益评估模型、沟通模型、逻辑模型5种,主要从产生条件和结果体系两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科学研究社会影响力评估应坚持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测度的可操作性和定量化研究,挖掘与整合科学研究社会影响的多元数据。  相似文献   

15.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浩  杨达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6):112-115
从社会学范式理论出发,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8个主要范式,包括竞争范式、合作范式、工具范式、自动化范式、系统规划范式、进化范式、技术范式和人文主义范式的基本概念与核心价值进行科学界定,对其优、缺点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各范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多重范式的提出与确定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了多维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析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当代图书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及应用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范式是公认的科学成就,是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解答的范例。通过考察整个图书情报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归纳出对图书情报学理论发展产生促动作用并有共鸣的几种研究范式,即量化研究范式、质化研究范式、复杂性研究范式。进一步揭示图书情报学研究范式在网络技术时代的应用取向。  相似文献   

17.
袁静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1):22-29
[目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情景敏感服务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探讨解析该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可为服务的进一步开展与实施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过程]以相关性理论、社会认知观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人机交互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深入解析情景敏感服务模式蕴含的系统角度相关性、用户角度相关性和情境观的相关性理论;从用户需求的社会认知分析、"以人为本"的服务系统设计、对用户需求满足与知识构建的支持等方面阐释情报学社会认知观理论对开展情景敏感服务提供的指导意义;情境学习理论以及泛在学习范式的形成为该服务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人机交互理论为情景敏感服务模式实现自然的人机交互和"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理念提供技术指导。[结果/结论]相关性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为情景敏感服务模式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社会认知观理论为情景敏感服务的实施提供思想指导,人机交互理论为情景敏感服务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徐红玉 《图书馆》2021,(4):52-59
文章为图书馆空间创新寻求理论依据和服务实践对策,以建立理论自信并提出实践策略建议。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认知理论与知识论、现代学习与阅读理论、信息素养范式与环境心理学理论角度,阐述图书馆空间创新的理论依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构建策略体系。图书馆学理论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是相互融通的,它们共同揭示了人类知识活动的生态学规律,这个规律是支持图书馆空间创新的理论基础,也是提出服务实践策略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对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三种不同形态的哲学理论即图书馆哲学、情报学的哲学基础、信息哲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信息哲学应该成为21世纪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新范式,成为图书情报学的哲学理论基础的观点。参考文献24。  相似文献   

20.
The contextual approach gives the impression that we are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ree competing scientific traditions of interpretation. Another understanding is the systemic view, which indicates a paradigm with complementing traditions of interpretation, depending on ontological level. The paradigm of archival science is, like that of many other sciences, influenced by positivism, systems theory and hermeneutics. The relevance of the paradigm depends on personal beliefs. The hermeneutic understanding of archival science emphasizes the context and deconstructs central concepts. Hermeneutics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conceptual 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on perception. Hermeneutics stresses the need for a socio-cultural and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archival science. The positivistic tradition is coloured by the myths about an ideal science. This is reflected firstly in the analogy comparing archives with nature, and secondly in the deductive method. Positivism is instrumental in its demands for distinct definitions of concepts and its insistence on the record as the basis of archival science. The flexibility of systems theory highlights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context and record. Systems theory can, at its best, serve as a meeting-place for researchers, archivists and users and accordingly form the basis for new knowledge and theory 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enables a materialistic/dialectic epistemology based in reality and inspired by other relevant sciences. The result may be the foundation of a systemic-functionalist archival science with activities, records creation and evidential values in foc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