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悔的追求     
1无知方困惑 1982年10月,我从贵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被分配 在遵义师专图书馆工作。初进馆时,我满以为到了一个 天堂,每天有读不完的书,但现实与现象中往往是矛盾 的,身临其境,感受就大不相同了。首先,由于此时我 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比较缓慢,没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 重视,社会地位和收入较低,这自然就给我们这些本科 生带来了烦恼。每当碰到熟人问起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图 书馆工作时,总认为是“大材小用”,“浪费人才”,图 书馆在他们眼中似乎只是简单的借借还还,用不着大学 生去搞,这不能不使我感到委屈,我真不愿听见惋…  相似文献   

2.
那天,一个朋友看见我把看到一半的书横劈着放在沙发上,就说,“一看就知道你不是真正爱书的人”。果真,把书翻起来一看,书页上压的折子如同老太太脸上的皱纹。我有点羞愧,忙在书中签上书签,把书放规整了,并谢了朋友的提醒。  相似文献   

3.
刚刚好最好     
《大观周刊》2010,(30):49-49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走入了忘本的征途。全球每隔10秒就有一个角落要么是个男人、要么是个女人就会发出类似这样的声音“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生活!”、“我这么忙,  相似文献   

4.
刘晔 《出版参考》2011,(12):5-5
那天,一个朋友看见我把看到一半的书横劈着放在沙发上,就说,“一看就知道你不是真正爱书的人”。果真,把书翻起来一看,书页上压的折子如同老太太脸上的皱纹。我有点羞愧,忙在书中签上书签,把书放规整了,并谢了朋友的提醒。  相似文献   

5.
20年前. 大学毕业前夕.我和同班学友A、B、C、D,5人,各掏5元钱,筹备了一个简易的谢师宴会. 举杯之际,我们请王教授作临别赠言. “各位同学毕业后一定很忙,”王教授一一打量着我们,说:“参加了工作,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看书,我期望各位至少一年看一本好书.”“一年看一本书?!”我们互相望望,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秘密     
“罗伯塔,”父亲低声说道,“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几天前,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而病倒。忙完妈妈的葬礼我就立刻赶到医院,从小我就喜欢和父亲待在一起。我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和很多家里的“老二”一样,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家里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妈妈生病时,我每天都来照顾她,  相似文献   

7.
我1978年开始搞通讯报道工作,至今已10多年了。1984年起,担任了党委书记,由于工作忙、家务多,搞通讯报道工作存在一些困难。为此,我做到了“三不怕”: 一是不怕艰苦。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每天具体事情很多,时间是比较紧张的。但我觉得:热爱出毅力,兴趣出时间。每当有了写作素材,我就先写出标题,中午或晚上加班,写出草稿,早晨提前上班一个小时,就抄出来了。二是要有勇气,不怕冷嘲热讽。什么“抬高自  相似文献   

8.
金钊同志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6):116-116
就“文革”前那一茬《大众日报》社的领导人而言,我接触最多的是金钊同志。我第一眼看到他时,他被推了光头,走在被诬为“牛鬼蛇神”的队伍里面,脸色铁青,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在那种时候和境况之下,他居然敢怒。这里那里贴满了“打倒”、“批臭”的大字报。  相似文献   

9.
1956年春天,老村长于致和推荐我到柏管寺乡供销社当售货员。从庄稼入到买卖入。握锄把子的硬茧手劈里啪啦打起算盘,挑粪筐的肩膀挑起下乡上门的货郎担,乡村的小商店,为方便农民群众,没有上下班时间,越是早晚越忙。半夜敲门也营业。我一心扑在那三尺柜台上,整日里忙推销、忙收购、忙进货、忙结帐,钱来货去。乡邮员送来报纸,我也无暇看,桌上堆起“报山”。而我下功夫啃的书本是:《会计基础知识讲座》。一日,我进县城购货。临行,中学毕业返乡的小李拉住我说:“你到书店帮我捎买几本书,行不?”我说:“没问题,一定办到!”可我们供销店从来没经营过书。到县城后,我先跑百货、副食、生产资料批发部,货购妥后已是快下班时,忙赶到县新华书店。书  相似文献   

10.
1988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出了我们采写的长篇通讯——《倾斜的金字塔》。很快,文章就在高教系统、新闻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影响。从1月6日进驻中国人民大学采访开始,到4月27日文章见报,其间整整经历了110个日日夜夜。作为作者,在为修建这座“金字塔”付出了艰苦努力的同时,也颇多感受。大字报引出的线索“人民大学青年教师代表贴出大字报,对教代会和学校工作提出意见。”通讯员提供的这条信息,就是这篇文章的最初线索。通过和部分教师代表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人民大学在教育体制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幸运地得到了那张联络图——副校长分工示意图。  相似文献   

11.
徐雁先生编成新著《书来话长》,要我写几句话。这可是给我出了个难题目——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可说的话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为好,就由他的书名想到了“书来谊长”这个话题。屈指算来,与徐雁交往已有二十六七年。虽然在我的友人圈中,尚有半个世纪的旧识,但像这样因书订交,与书共进,可谓“书来谊长”的,除了蔡玉洗、王稼句先生,就数徐雁为最久了。作者在编入本书的《“有味诗书苦后甜”》一文中自述:自一九八四年北大毕业以来,写作并发表在报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农工,业余嗜好就是每天爱翻看新到的报刊和写稿。提起写稿还有段来历。 1984年7月,我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暂时没有分配工作。待业期间,感到无聊,每天拿起书本翻看,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于是提笔写了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投寄《塔城军垦》报社。没多久,这篇习作印成了铅字,心里很高兴。可是许多冷嘲热讽跟着来了。有的说:“你这个黄毛丫头就会吹牛,你是这样想的吗?”还有的说:“连里没一个写稿的,就你爱出风头!”这些话好似一盆凉水,泼到我的头上。  相似文献   

13.
年方50岁的陈云林,在黑龙江省常务副省长的岗位上,已经度过了5个春秋了。“忙哇!”一见面,他就说忙。大儿子要考研究生,小儿子要考大学,这可谓家中的大事,但他无暇顾及。他除了主持常务,还分管财政、金融、体改、外事、人事、监察、计委、物资、劳动和省政府办公厅等等。可他话锋一转,又说:“忙是忙,但你们记者写的新闻,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新闻报道我是每天必看的。”  相似文献   

14.
干记者这行也有苦辣酸甜,有时采写一篇稿件,需要有股勇气,敢于冒点政治风险。我就经历过这样一次采访。那是粉碎“四人帮”后不久的1977年初,1月6日清晨,我照例到离报社不远的东单体育场去跑步,在回来的路上,忽然发现东长安街北侧的墙上贴出一张题为《被四人帮颠倒的历史必须重新颠倒过来》的大字报,公开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大字报署名“革命后来人”。出于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我赶忙跑回报社,连运动衣也没顾上换,拿上笔和本,就去抄大字报。这时,看大字报的人越来越多,我被挤来挤去,本来就冻僵了的手抄写起来越发困难。不知怎的,我索性离开拥挤的人群,趴在墙上,低着头,看一句,抄一句。这样倒着看,抄写很不方便,往底下也看  相似文献   

15.
一、又“忙”又“累”,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身为编辑,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既要为已出版的书寻找市场,又要为明天的出书寻找选题。这套书刚下厂,另一套书的大样又改回来一遍,都细细地看呢,没有时间;不看那么细呢,又怕人说“无错不成书”。等到书上市了,销路好还好说,销路不好时就会怀疑自己在忙乎些什么……和众多的现代人一样,编辑们疲于奔命,费力劳心,面对无处不在的压力,他们埋怨、失望,有时候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无以应对。 同样的情况也曾在美国及欧洲不同时代的编辑群中出现。美国版《编辑人的世界》一书…  相似文献   

16.
许 多名人 ,许多书里 ,都讲过这样的话 :历史是一面镜子。把发生在昨天的事 ,用春秋之笔记录下来 ,这是史家的追求。咀嚼一下21年前 ,发生在首都北京和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的一场大字报风潮及其处置措施 ,仍是一件很有余味的事。1979年初冬 ,北京西单一带大字报、小字报贴满了建筑物的墙壁 ,首都各界和外地来京的人们 ,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外”们蜂拥而至 ,白天晚上 ,把个西单地区堵得水泄不通。人们把这个景观叫做“西单墙”。对它的内容和影响 ,莫衷一是。有些境外新闻媒介为“西单墙”一个劲儿地煽风鼓噪、呐喊助威。国内有识之士和更…  相似文献   

17.
路在脚下     
上中学时我就对写作特感兴趣。入伍后的第二年,我被调到团收发室工作。每天面对各种报刊,我唯对《解放军报》情有独钟。因此,逐字逐句阅读和摘抄军报中的妙语锦言,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看到别人的文章在报上发表,我也萌生了自己投稿的念头。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写稿,投稿,在报上寻找自己的“大作”,可每次投出去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就在我“伤心欲绝”时,负责部队新闻宣传的钟干事找到了我,我向他寻求新闻写作的奥秘。他见我酷爱写作,而且非常刻苦,就一脸神秘地告诉我:“给你介绍一位老师吧,她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可以让你在今后的学习…  相似文献   

18.
解放前出版发行工作的情况,可以拿商务印书馆和生活书店作代表。“一·二八”以后。商务重整旗鼓。以发行教科书为根基,又出版各种所谓“杂书”。在《新闻报》上每天登一方块广告,标榜日出一书。广告就以“每日新书”相号召。通过自己在全国的分馆。专门发售本版书刊。生活书店自己出书不多,但总经售(代理发行)的书却不少,新知书店出版的书。也是全部按六折委托它  相似文献   

19.
在1月19日的新春年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杨正泉副主任赠给了我一本他的新作《我与广播》。一看书名,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杨正泉是“老广播”了,他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编辑、记者、副主任干到副台长、台长,一直到1993年4月才离开这里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工作,近三十年如一日,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内容一定很丰富;而我虽然也是个“老新闻”了,但对广播却仍然是个“空白”,知之不多,能获得这部书自然十分高兴。 为了丰富自己,是夜我回到家里便急不可待地  相似文献   

20.
“文革”中的山阴路其实,“文革”期间横行一时的“成分论”或为“血统论”,并非始于“文革”,而是在大饥荒刚过去的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大行其道了,“文革”期间只是愈演愈烈的大爆发而已.“文革”前,住在我隔壁一个冯姓同学的姐姐从小学弹钢琴,而且刻苦程度在那年月很是罕见.我小时候因为多病,小学时期基本没怎么去学校上课每天清早我在她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中醒来,晚上又在她抑扬顿挫的琴声中入睡.有时半夜醒来,还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乐曲.但是因为她的父亲1957年被错划为有派,所以专业成绩再好也进不了音乐学院.此人“文革”后去了美国,博上毕业后成了一家著名乐团的独奏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