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陈波  冯晓娜 《东南传播》2021,(4):106-109
网络暴力主体低龄化趋势逐年上升,已然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当前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研究局限于成因与对策方面,对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模式及不同行为模式下青少年网络暴力的成因、应对措施的深入探究相对不足.通过大量案例推衍出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发展模式,对网络暴力主体低龄化现象的内外诱因进行分析,从青少年个人、家庭、学校、媒体、政府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法制类节目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法律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但是目前我国法制类节目往往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选材和制作过程中没有遵守应该有的严肃性,导致节目中法制含量不够一、法制类节目的发展现状1.对暴力事件的宣传过多由于媒体竞争的加剧,很多媒体将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收视率的竞争上,在一些法制类节目中往往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选择一些矛盾冲突较多的刑事案件进行报道,充斥一些暴力、血腥的内容,为了获取较高的收视率,还会对这些暴力行为和犯罪细节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就容易造成对观众的误导,尤其是对于未成年观众,很可能激发他们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促使他们模仿节目中的犯罪手法走向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韩景芳 《当代传播》2012,(5):69-70,77
犯罪事件是日本新闻媒体重点报道内容之一,媒体通常会第一时间迅速报道犯罪事件信息满足受众知情权。但是,日本犯罪报道存在较为严重的报道伦理问题。媒体经常将嫌疑人视为犯人进行报道,致使犯罪嫌疑人权利受到侵害;媒体以炒作、煽情的手法将犯罪事件作娱乐化报道,导致媒体公信力受损。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犯罪报道的特点,论证报道的成功之处及其不良影响,探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犯罪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4.
赵小茉 《今传媒》2011,(10):21-24
随着越来越多的犯罪新闻和法制节目在媒体中的报道,以及收视率的不断攀升,很多学者质疑这些关于犯罪和司法题材的媒体报道是否会对观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媒体应该怎样报道犯罪题材,应该如何把握报道的分寸,在报道中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准则,就此问题,结合中西方媒体中犯罪题材的事例,展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社会犯罪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也自然更多地投入到青少年犯罪的报道之中。然而,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青少年犯罪的新闻报道,不能全面、客观地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青少年犯罪的新闻报道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  相似文献   

6.
纪现鹏 《新闻世界》2010,(12):124-125
福建南平“3·23案”等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戮童案过后,公众对相关报道质疑不断,媒体陷入“犯罪帮凶”的道德困境,进而引发社会关于媒体伦理的反思。本文认为,此类犯罪新闻中媒体伦理失衡,背负道德指责的原因在于,犯罪新闻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这类报道必然面·临较大的伦理风险;媒体对犯罪案件进行深度报道时的一些不当做法则加重了犯罪新闻的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各种社会问题,犯罪率也比较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因此,像未成年人犯罪、农民工维权、空巢老人、妇女维权等问题始终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且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运用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广播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刘艳 《新闻世界》2013,(7):295-296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逐渐成熟,一些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犯罪新闻报道,以获取更多的眼球效应。犯罪新闻中性犯罪的新闻报道以大篇幅新闻和大幅照片提升了公众的关注度,但却极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本文从媒体性犯罪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中存在的“伦理失范”出发,探究媒体如何在恰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并对今后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具体操作提出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10.
犯罪报道一直是新闻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本文通过美国电视媒体对华盛顿狙击手枪击案报道的分析,揭示了在电视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犯罪报道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社会和道德问题。受众、警方、作案人和媒体四方在新的形势下,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对立的关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商品社会中把握自己的道德取向,正确处理收视率和社会责任的关系,这是电视媒体必须下功夫去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建辉 《东南传播》2014,(5):100-101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培养青少年现代公民意识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存在传播观念滞后,手段陈旧的问题。本文将就如何利用好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采用何种传播策略更有效地进行法制宣传做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案件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犯罪英雄"现象,本文以高玉伦越狱案的相关报道为例,从新闻视角选择、新闻叙事文体风格和报道话语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剖析媒体如何突显"犯罪英雄",并从媒体、市场和受众角度揭示了其产生来源。本文认为,"犯罪英雄"式报道对于媒体、犯罪者及犯罪主体、受众和社会道德均有一定危害,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人正确新闻观教育,提高法律素养,恪守"环境守望、社会良知"、职业承诺,做好舆论矫正和社会减压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校园暴力问题越来越多地见诸媒体。特别是那些中专、中职类“出路不太理想”的学校。假如不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根源进行反思,当上一辈人用玫瑰色的语言回忆“阳光灿烂的日子”,下一代人还将继续刻画自己的残酷青春  相似文献   

14.
犯罪新闻报道与司法权冲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了犯罪新闻报道与司法权冲突的各种表现并对其进行法理分析,认为媒体在报道犯罪新闻时应该采取适当的预防策略,避免侵害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5.
陈宁  杨春 《当代传播》2013,(1):51-54
犯罪新闻尽管以批判暴力作为基本立场,但其中却隐藏着各种潜在的暴力思维,反映出一些新闻工作者对公民权利的无知和漠视.主要表现在“以暴制暴”的媒体审判行为、夸大犯罪细节促动社会戾气的传播、议程设置使暴力行为不断发酵、事件归因中忽视施暴人的权利等.在新媒介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作为新闻专业主义重要内容的传播伦理也正面临着转向的呼声.犯罪新闻从重视真实、全面、客观转变为“新闻事实”与“人文关怀”并重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6.
冯群星 《新闻世界》2014,(5):257-259
犯罪新闻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类型。在形形色色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往往受到媒体的争相报道,但性犯罪的特殊性导致媒体在报道时很容易因操作不当陷入伦理与法律的困境。本文通过比较性犯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区别,指出了性犯罪报道背后蕴含的权利冲突问题,强调媒体在报道性犯罪时应特别注意报道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并对李某某案相关报道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总结了性犯罪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媒体失范行为,为规范性犯罪新闻报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军 《新闻实践》2006,(11):49-50
8月底,成都某高校武术系两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在大街踢死一人,这一事件经当地媒体强势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不少市民对两名“武夫”的暴力行为表示谴责。本文无意讨论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是当地两家有名的报纸在报道内容上的巨大差异让笔者惊叹记者的“求证意识”竟然如此淡薄。  相似文献   

18.
杨慧 《新闻实践》2002,(7):47-48
法制节目中,犯罪题材的报道经常让人处于两难境地。媒体都在讲究“卖点”犯罪题材容易吸引受众,媒体自然少不了要给予关注,但犯罪题材报道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引发社会负效应。另外,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有时也会与司法工作中的某些具体操作相冲突,因此报道过程中适度的把握就非常重要。笔者通过这些年在犯罪题材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的一些实践,认为在司法题材电视节目中,应该避免出现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前期采访中——避免过早介入新闻追求时效性,特别是电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已飞入百姓家,而以网络游戏为娱乐消遣的青少年群体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近一年百度新闻搜索平台中相关报道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媒体建构了网游青少年负面的媒介形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拟态环境理论、媒体奇观理论等探究形成网游青少年负面形象的原因,以期还原网游青少年形象。  相似文献   

20.
张世学 《大观周刊》2012,(23):80-81
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制度的创新,在青少年犯罪的矫正和预防上有独特的贡献。本文从青少年犯罪出发,显现导入社区矫治服务的紧迫性,然后分析当下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的三种本土化模式,最后从社会工作的职业导向、价值前提和实践理念展现了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社区矫治的介入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