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媒介距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理论探讨逐渐走向现实的应用研究,媒介距离已在大众传播中广泛存在,但各种媒介距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本文首先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媒介距离的内涵,从传播者与受众的和谐视阈出发,指出掌握媒介距离应从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三个层面入手,然后总结了不同媒介在媒介距离应用的策略。“不即不离”的适度性可能是一种媒介距离在实践过程中最基本并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未来的研究应从媒介距离产生的机制、受众及感知等领域开展大量研究以加予证实。  相似文献   

2.
距离既是有形的、可以测量的,又是无形的、难以把握的。媒介距离主要包括地理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不同形式的距离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和影响。在传播与媒介走向融合、走向多元的大背景下,媒介距离的传播特质,媒介内容、传播者及受众等各种传播要素之间复杂多样的距离关系,成为传播的重要因素而凸显出来,传播全球化、网络化和商业化等媒介现实则是影响媒介距离互动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媒介话语权在受众影响过程中传播模式的应用当人们力图从社会层面分析话语权与受众利益关系来试图找到平衡话语占有权有效策略时,我们更加不能忽视话语权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所运用的传播模式的影响。媒介的态度被投入公众舆论中,来制造"同意"。媒介话语如  相似文献   

4.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媒介距离论:距离作为传播资源的思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界定了媒介距离的内涵,并对人文社会学科中与距离相关理论及新闻传播学视域中的距离概念进行了梳理;其次从媒介距离概念出发,对媒介距离的分类及性质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探讨了媒介距离在大众传播实践中的运用,探讨了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如何把握适度媒介距离,从而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舒贻  剑龙 《东南传播》2016,(1):106-109
传播学中有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视觉媒体作为人体多种功能的延伸,是靠着摄像机和相机镜头这个眼睛发现、传播真实信息。本文重点在于探究纪录片摄影的真实性,即镜头与受众的距离,镜头所"选择性的拍摄内容"越靠近真实,越能接近人的认知,越能消除受众所感知的距离,反之则会背离纪录片真实性原则,表现出创作的"虚假性"。因此唯有明确的认知镜头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富有个性化的创作中自觉遵守纪录片真实性原则。本文将就镜头与受众的"距离"要议加以阐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信的使用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微信已经成为时下最受大家欢迎的社交软件,并且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方式,正在影响受众的社交习惯.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微信表情包、微信分组、微营销等来分析不同理论在不同层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受众如何使用大众媒介和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前,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注重对信息予以正确、有效而独特的解读,并进一步实现由"信息纸"向"观点纸"的转变.本文从受众层面、媒介层面、受众与媒介的结合层面探讨这一转变的原因,从而肯定了纸媒这种内容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设计从传播效果出发,只有产生了实际接收或接受的受众,对媒介才有价值,才会得到媒介的关注和研究。但目前不管是研究层面,还是操作层面,对受众的分类都比较笼统。这些通用的受众类型划分在理论上界定繁复,在实践上又  相似文献   

10.
刘清生  杨琴 《传媒》2016,(20):81-83
新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两者形成了双向作用的依存关系.从媒介供给和受众需求两个层面来分析,媒介更加突显"受众本位"意识,加强媒介供给,在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增加受众黏度,强化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受众则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理性,避免过度媒介依赖.  相似文献   

11.
邵宇航 《今传媒》2020,28(5):65-67
在当前短视频迅猛发展的媒介文化景观下,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对于影视剧质量把关的缺位,从不同层面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了重构。基于此问题,本文选取了"小片片说大片"为主要研究个案,通过分析其近三年的短视频作品,发现其为影视剧作品的把关赋予了个性化、互动参与性等新特征,使"把关"过程成为一种新的观影体验,符合受众碎片化的媒介接触习惯,扩展了"把关人"理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外延。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8):46-51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需求表现更为复杂。本文从受众信息寻求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媒介幸福感视域下受众的三种信息寻求动机:工具性寻求、利益性寻求及自我保护性寻求,并对受众从媒介中寻求信息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激发受众主动进行信息寻求的行为。这为检视媒介如何促进受众的幸福感提供了分析工具,从而为研究如何提高受众的媒介幸福感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杰伊·布卢姆勒和伊莱休·卡茨在对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中分析了受众与媒介相互关联的"使用与满足"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以媒介特性为出发点,不同(或相似)的媒介特性可以满足不同(或相似)的需求;或者,以需求结构作为出发点,那么具有心理关联或在概念上近似的需求能够通过相同的媒介(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媒介)得以满足."从这一理论阐释出发,可以引出我们关于"个人对大众传播的利用"的另一组关联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受众研究从"魔弹论"到后来多种多样的受众观并行,除了不停地在受众更有力还是媒介更有力的观点之间摇摆外,在技术层面上,也经历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几大媒介的产生与发展.互联网作为新媒介,参与性、开放性更强,而"新媒介的受众和使用者也越来越具有主动选择性、自我导向性,既是文本的生产者也是接收者".①在以往探究受众效果的时候,其所研究的信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信息都由媒介自身生产.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也可以由受众参与生产,造成媒介生产的信息与受众生产的信息一同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电视频道专业化是电视消费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电视频道专业化是在电视媒介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科学的调查研究,针对广大的电视受众的不同社会层面、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习惯等,对电视媒介的细分、对受众市场的细分,进一步强化了电视这一媒介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在这一细分过程中,经济频道异军突起,在各级、各地电视台(站)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美国期刊界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改革.2015年美国期刊协会正式推出"期刊媒介360"方案,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期刊受众统计规则,从方法论层面实现对期刊的"再定义",将"期刊"提升为"期刊媒介";从价值层面实现对期刊受众的"再发现",将纸媒读者提升为全媒体读者;从愿景层面实现对期刊发展的"再规划",将"平面愿景"提升为"立体愿景".基于此种新视角,美国期刊的受众结构、细分市场和经营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传递出一系列积极信号,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殷俊  殷瑜 《传媒观察》2006,(6):63-64
跨媒介即基于数字技术、通讯技术、媒介技术及与媒介发展有关的技术发展和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媒介传播和内容生产可以根据经营发展和受众的不同需要,自由地在不同媒介载体之间实现转化,从一种媒介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媒介形态,  相似文献   

18.
《西游·降魔篇》背后的媒介影响涉及作者和读者两个层面。从作者层面看,数字化媒介为其创作塑造了新的创作空间:数字化媒介丰富了作者创作的表达方式,数字化媒介影响了作者的创作风格,网络热点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素材。从受众层面看,数字化媒介对受众影像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影响了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而且也影响了受众对媒介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李耀 《东南传播》2021,(10):92-96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及国家海外形象建构已成为国家和学界层面关注的焦点,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孟子》的英译史已逾百年,译本高达70余种,当前还未有学者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考察《孟子》译介各环节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翻译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出发,结合《孟子》外译的特异性表现,从译介过程中主体、客体、媒介及受众四个层面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层面下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