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春丽 《新闻爱好者》2011,(16):120-121
中国神话和希腊罗马神话都在开篇伊始对天地变迁、人类起源进行了丰富大胆的推测,对日月星辰、动植物起源等自然现象展开了浪漫的想象。这些神话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凭借感性的直觉和幼稚的思想去臆测宇宙万物的来龙去脉,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中国上古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  相似文献   

2.
沈修庆 《大观周刊》2013,(10):10-10
通过对云南佤族葫芦崇拜的考察与文化解读,可知佤族人类起源的葫芦神话主要是因为葫芦与佤族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而成为人们最密切、最熟悉的重要部分,并由于葫芦与母体外形的天然联系,使其成为佤族先民们的母体崇拜对象。  相似文献   

3.
电影与神话     
电影虽然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却与远古的神话具有同样的思维方式,将表达人类共同经验的"原型"生动呈现在银幕上。和神话一样,电影在当代社会起着言说社会规则,建立合法性的功能。虽然在新的媒介兴起时候,电影作为当代神话的功能有所削弱,但是由于和神话的亲近关系,电影依然是神话的重要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4.
引言 神话作为一种早期历史文化的象征性表记,其中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作为人类语言发明后的第一种意识形态,在神话的深层结构中深刻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早期文化,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在民族精神的底层,转变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文化整体的全部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亚虎 《文化遗产》2008,(1):104-112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数千年上万年以前的崖画、殉葬装饰品和死亡仪式的遗留,透露出点点滴滴的神话意识,以另一种形式更为真确地展示了神话起源时的原初形态;南方民族流传着许多神话的活形态,其中蕴涵先民不少创造神话的深层心理动机、思维形式、表述方法等;南方民族还遗留下许多较早时期经济状况、社会形态的残余形式,它们给人们提供了认识神话产生时代背景的"活化石"。在此基础上,也许可以粗略地描述一下南方民族神话萌生发展的轨迹。本文着重探讨这一过程中作为创作主体的南方民族先民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祥林 《文化遗产》2013,(3):98-104
在多民族的中国,起源古老的女娲神话有着跨地域、跨族群的传播。考察川西北羌族地区可知,女娲神话亦流传在羌族民间社会中,尽管可确指的踪迹不多,但作为"地方性知识"也自有其族群叙事特点,是女娲神话羌族化、地域化的版本。从羌族口头遗产角度考察女娲神话踪迹,既能为中华女娲神话传说研究也能为羌族民间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盘古开天地》型神话属于"宇宙起源神话",主要讲的是原始人解释宇宙万物最初来源的故事,具有幻想性与超自然的性质。这种神话很早出现于中国各民族神话之中。其流传历经三国、南北朝。关于《盘古开天地》神话异式的流传,又经过五代、宋代、明代,将实物命名粘附于盘古神话,以至近现代发展为题材很丰富、篇幅长短不一、风格也多样、且各具某种地方气息的《盘古开天地》神话。其范围也在各地逐步流布、发展,如在中国中部、东部、西南、西部、南部、东部、东北地区,甚至流布到台湾。可见,《盘古开天地》型神话有着悠久的流传历史及广泛的传播地域。  相似文献   

8.
韩月婧 《今传媒》2022,30(2):100-103
神话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起源和民族精神无法绕过的主题。神话从诞生以来,从口语时代的易变性与表演性,文字印刷时代的可保存性与距离性,电子传播时代的感官整合与叙事重构,到如今新媒体时代的互动式传播与内核重构,在每个不同的媒介时代呈现出了相异的特点和变化。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神话之"魅"已经失落,应该针对神话生产传播的新特点,更好地挖掘神话资源,与神话构建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黄琰 《文化遗产》2017,(5):123-128
21世纪以来,世界文坛和影视界刮起一股"新神话主义"的潮流,"再造神话"的活动在通俗文化领域进行得如火如荼。新神话虽然是由作者各自在自我构拟的宇宙观中虚构的故事,但是皆承继了来自本源文化的神话传统,尤其是变形的规则。东西方传统神话中变形规则的主要差异在于:西方神话中的变形以降格为主,东方神话中的变形则呈现了升格的可能性。两者间的差异与东西方哲学传统和宗教传统密切相关。在新神话的叙事中,传承自文化传统的变形规则体现在了故事的结构上。而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产物,新神话也必然呈现跨文化的现象。东西方神话传统在新神话中交融,东西方也各自能从对方那里借鉴对人类面对现代性有所启发的元素。变形规则所体现的西方的人本精神和东方的生态观皆参与搭建了多元文化的新神话世界。  相似文献   

10.
杨利慧 《文化遗产》2013,(3):88-97,158
本文以多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欧美和东亚神话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例,力图对21世纪以来的世界神话学现状做一个管窥式的综述。经过梳理,本文发现:第一、一些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例如比较神话学——在当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第二、涌现出不少反思之作以及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第三、"神话"的边界依然流动不羁,因此在就神话进行学术对话时,必须明了所讨论概念的基本意涵及其所发生的语境;第四、神话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探讨,20世纪视神话与科学为和谐互容的观点得到进一步深化,神话遵从于科学的情形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11.
张琳琳 《新闻世界》2011,(10):216-217
神话原型在当下广告中已经非常普遍。本文着重分析了广告如何再现神话原型形象、意象与结构模式,以此来建构一种关于受众与广告产品之间关系的意识,广告中的神话原型与文学作品中神话原型的区别,以及广告对神话原型理论的拓展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有关神话书籍的分类比较特殊。它是把关于神话的研究和论述神话的流传与发展的著作入B932神话,而把用神话题材写成的文艺作品入Ⅰ文学类。前者归属哲学大类,后者归属文学大类。对于后者,比较容易理解,既然是写成了文艺作品,当然应归入文学类。而对于前者,则往往容易使人模糊,常常出现错入文学类的情况。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分类人员一定要理解《中图法》有关神话书籍分类的指导思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诗”构成了理解柏拉图写作的一大迷津.那么。寻求跨越这一迷津的很大一部分努力,都必须付诸对柏拉图作品中“神话”部分的解读。柏拉图反对传统神话(荷马)是很清楚的。可他自己为什么又要重写神话?  相似文献   

14.
茅盾从比较神话学角度,认为《楚辞》的来源是中国中部民族的神话。《楚辞》中某些篇章如《九歌》、《天问》、《招魂》等在文学类型上就是神话,与屈原的人生情感经历无关。在中西神话比较的基础上,通过对《楚辞》中具体神话的阐释,茅盾简单勾勒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神话世界。茅盾对《楚辞》做出神话学的阐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虽然在阐释《楚辞》主旨的时候,过于强调神话材料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作者的主体性改造,但总体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中国神话进行研究的外国学者中,倭纳的著作值得为我国史学界关注。倭纳是中国学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近50年,曾任驻华英国公使馆的领事官。他的著述颇多,其中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中国的神话和传奇》(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1922年出版;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作为人类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神话一直是中外学人探索的对象。迄今为止,在世界神话学界,古代典籍神话一直占据研究的核心,追溯神话的起源、神祇的原初形貌、神话流传演变的轨迹等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向后看"(backward-looking perspective)成为主导性研究视角。这极大地限制了神话学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充分关注,削弱了其参与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和学术对话的能力,也严重束缚了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创新。有鉴于此,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力图对中国神话在当代社会一些主要领域中的创造性转化现象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神话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探索性建构。本期专栏发表的便是这一课题的部分阶段性成果。其中祝鹏程的论文通过著名神话学家袁珂的个案,细致而翔实地展现了普及性写作中的神话重构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构筑一个完整而恢宏的中国神话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神话原型意义与应用策略的探讨,展示出当代广告的现代神话特质,提出我国目前神话原型在广告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皇帝--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型的分析,指出该原型的基本意义是享乐者而非统治者,试图展示出该类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靳瑜辰 《东南传播》2016,(12):72-74
由于罗兰·巴特的经历,其作品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神话学》的诞生使巴特名声大噪,他对大量的事物进行了分析并写成文章,将神话视为是一种言说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展开阐述。罗兰·巴特创造性的将索绪尔的符号系统二度适用,呈现出一个结构化的神话体系。在《神话学》的写作过程中,巴特在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保驾护航下,逐渐找寻出语言学、符号学的解释方法,并最终以语言学的方式呈现出总结性的文章《今日神话》。虽然,巴特的神话方法论还存在部分局限,但他却拉开了解神秘化的序幕。"今日神话"在现实生活中仍大行其道,但又是难以避免的,人们应学习巴特的视角,解救自身于"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19.
罗兰.巴特界定神话:"神话是一种言说方式(措辞、言语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广告是一种神话——消费社会的言说方式。广告神话是一个指向外在美好世界的意义系统。它需要信仰而非理性,需要人们为之付出"牺牲"。它既是神话又是一个使人变成消费者的方法。广告是反主体的言说方式,它不要人们向内检视自身;只要人们笃信它,通过消费获得来自外部的安慰和幸福感。广告神话因此永远是一个没有主体的消费神话。  相似文献   

20.
信息神话与信息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信息产业的超额利润诱惑着众多的投资者,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和对传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成了发财致富的代名词,信息神话由此悄然兴起。这种信息迷信影响着人们对信息产业的正确认识,也影响着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对信息产业的利润来源进行科学分析和认识,才能使人们端正对信息产业和信息化进程的认识,科学对待这一新兴产业以及传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破除信息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