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兴建 《青年记者》2012,(16):30-31
我是一个有藏区情结的人.也许有人会问,藏区情结是什么,那就是每当你看到那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湖,尽管你还伴随着急促的呼吸,却想立刻把胸怀敞开,把这一切美好都"贪婪"地"据为已有"的那种冲动.对我来说,两年零十个月里25次进藏、川藏线跑了5趟,是我引以为豪的经历……然而,并不是每次进藏区都那么轻松.  相似文献   

2.
金色的童年 我出生时,共和国已经诞生两周年了.也许是在北京长大的缘故,所以我同所有的北京人一样,对国庆有着难以割舍的特殊情结和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3.
陶斯亮:第9封"信"是平反 陶斯亮--陶铸的女儿,曾以《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而闻名全国,现任中国市长协会秘书长.我找她联系采访的时候,她的母亲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参加过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著名巾帼英雄,因病危正在医院抢救.陶斯亮日夜守候于母亲的病榻旁,须臾不得分身.我在北京等了一个星期,那天突然接到电话,陶斯亮约我傍晚在家里见面,她由医院专此赶回.来访时间定为一个小时,她只能挤出这点间隙.6月的北京,气温已近30度,傍晚略有丝丝凉意.我由曾志的老友胡瑞英妈妈陪同,来到西城区一个居住中央领导的住宅区.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推出一组“母与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对是在人民日报社当记者的母亲和我这个人民出版社做编辑的女儿.《新闻爱好者》杂志的同行赁着职业和敏感立即来信约我写写母女两代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与情结”.说到贡献,让我颇为惶恐,因为我的工作年限虽不短,但作为职业编辑的资历却不算太长,实在没什么业绩好写,至于母亲,确是无愧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为在人民日报工作40多年的高级记者,她在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而有关她的文章,她自己和别人都已写过不少,似乎也用不着我来写.  相似文献   

5.
在"江南三月,暮春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时节,我应邀出席"儿童文学芳菲之旅"座谈会来到江西参加"新文化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出版的讨论.我本人有三种身份:第一,老编辑;第二,曾经专门从事文学出版的老编辑;第三,从江西起步走上出版岗位的老编辑.相应,与这个活动相关联的,有三个情结:第一,编辑情结;第二,文学情结;第三,江西情结.  相似文献   

6.
我十九个月大的女儿,对星巴克有一种狂热的向往。每次带她路过星巴克,她就抱紧我的大腿涕泪滂沱,声泪俱下:"棒棒糖,棒棒糖!"星巴克里五块钱一支的棒棒糖是她此举的最终目的。这情形,让我想起了2000年的冬天。那年冬天,她爹也就是我的前夫正在北京混得昏天黑地,每日里伸长脖子期待着风险投资的媚眼会抛到他那张青黄不接  相似文献   

7.
"我想让病人看到我时心情能好一点。隔着口罩、护目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那就把笑容画在衣服上吧!"在援鄂北京医疗队当中,有这样一位护士,身材高高瘦瘦,一头干练的短发,嗓门响亮,动作麻利,热情主动,跑前跑后地照顾着后来的同事们。她是来自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蔡卫敏。如果不熟悉,你不会知道她曾经作为北京急救中心朝阳分中心的一员,全程参加过2003年北京抗击非典的医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终于,1962年8月5日,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玛丽莲做了又一次尝试. 她在电话中对他说:"别离开我."她恳求着. "已经结束了,"他答道,"我永远不会离开我的妻子,也不会再见你." 他挂断了电话,而她则竭力想把自己扔到睡梦中去.床边就是一瓶50片装的安眠药.这药是她的老朋友了,总是给她带来一片安宁.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 在从事档案工作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时刻品味着作为一名普通档案人的酸甜苦辣. 同学聚会,听到辞职经商的一人不经意地说,某天,她一笔订单赚的钱相当于我月工资的三四倍.我表面装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嘴上却因为自己心里涌出的酸意,大肆"打击"她已被资本主义"拉拢"、"腐蚀"了.  相似文献   

10.
约访到闾丘露薇很巧——经常"飞来飞去"的她刚好有两天在北京录节目,是凤凰视频出品的《全民相对论》。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观众"的行列。看闾丘露薇主持很过瘾,她温柔地掌控着全场,睿智地提出细节性的疑问,专业地做出点评和结语。后来谈到这个节目,她脸上荡漾出由衷的喜爱,她说主持这档节目,很轻松、很自在,且是兴趣所在。  相似文献   

11.
铸文先铸魂     
我国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曾经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他经常怀念军旅生涯,想当年"醉里挑灯梦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曾工作过的新闻单位的领导、恩师、同仁,帮助我由一个新闻"盲人"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没有他们的关怀和支持,我或许一事无成.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情结.  相似文献   

12.
当我拿到上一期《北京档案》杂志的时候,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这是她的总第199期,下一期就是她的200期了.作为《北京档案》的老朋友,作为《北京档案》的老读者,我由衷地为她的成长而高兴,由衷地向她祝贺.  相似文献   

13.
与一丹对话     
不久前,一个微风朗日的下午,我去电台录新闻。路上有人告诉我,中央电视台的敬一丹在新华书店签名售书。一种同行的情结和职业敏感驱动我直奔书店,只见书店里购书的观众把一丹围得严严实实,我怎么也无法近前。好不容易我找到了与一丹同行的作家出版社编辑罗静文小姐,她向我透露:一丹还有两个小时就要飞北京了。我二话没说,赶回台里,三下五除二做好了新闻,拿了采访机就又赶了过去。走下荧屏的一丹,不施粉黛依然是那么清秀、端庄,比起屏幕上的她更是亲切有加。乘着她临行前的间隙,我把话筒伸了过去,并自报家门,  相似文献   

14.
胜利的时刻 到达莫斯科后,我接触的所有人几乎都支持北京,认为北京此次肯定能赢.即使在莫斯科人心也向着北京.有报道说,在该市四个城区对100多人进行的民意测验中,63%的人表示支持北京,25%的人倾向于巴黎.世界传媒几乎都在盛赞北京,说她最有希望赢得主办权.这的确是场实力的竞争,但是也的确不能排除感情和运气因素.最难的是人心隔肚皮.每个投票人都不露声色,  相似文献   

15.
我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创作的电视剧大多是写上海普通人的.如早期的<家事>、<她在人流中>、<奋飞>、<深深的大草甸>、<结婚一年间>等,所以我每次去北京等地参加创作研讨会,人们都认为我是"海派"代表呢.  相似文献   

16.
奶奶今年90岁了,她有一个白色的软布小钱包,我小时候就发现她时常摆弄着看.奶奶舍得把家里的任何东西拿给我玩耍,唯独那个小钱包不行,至今我也没能细看过.多年来不管是她居住乡下老宅,还是随着我父母迁居县城楼房,总要随身携带着它.我曾多次试图索取这个小钱包,奶奶总会说:"给不得啊,这是我二哥留给我的念想."奶奶的念想,也就是我的二舅爷爷——抗日烈士付朝俊的遗物.  相似文献   

17.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题词.那是1995年,我应邀参加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的"中西哲学及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开始前,任老与我并肩坐在前排,旁边的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微笑着说:"克锋同志是这次大会唯一的农民学者,他是我介绍来的."任老说:"还是我的山东老乡呢."即刻在我的本子上欣然题下了以上这句话.  相似文献   

18.
马尔马拉海中倒映着古罗马帝国的残阳,海岸边,剪影般的断壁残垣如此苍凉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的出生城市在她20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伊斯坦布尔的作家帕慕克如此写道。土耳其语中,"忧伤"音为"呼愁"。背负着帕慕克的沉沉"呼愁",我乘坐的飞机从北京起飞,穿越古老的亚细亚,掠过连绵数千里的古老丝绸之路,向伊斯坦布尔飞去。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中国名字。是一位英籍华人女作家的笔名。她是一位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但是她却用了中国的笔名,仅从这一意义上,便可知道这位作家的中国情结了。她是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情结。也就是因了她的这个中国情结,在她近半个多世纪的生涯里,她一直把中国当作她毕生关注的贴己事情,一生为之萦绕于怀,为之牵挂在心。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柴静     
受命去拍摄一个人气上升的主持人柴静,缘于圈内人士评价她:有想法,有感觉。 打通她的电话,她正在山西临汾家里。她挺意外,直问:“为什么你们杂志要拍我?我马上就回北京了,我现在定居在北京。”听得出她很高兴,“定居”两个字咬得很重。 在湖南长沙铁道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上学时,柴静是热爱文学的女青年,看书、思考,学着谈恋爱。后来她写信给当时长沙知名电台主持人:“你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于是19岁毕业那年自做主张放弃分配,招聘至湖南文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