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绛(1911-),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研究家和作家。杨绛先生通晓英、法、西等多国语言,著名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  相似文献   

2.
金岳霖学贯中西,有着高超的英译水平,其在哲学方法论探索过程中也不断关注着翻译问题。他的许多专著都是围绕西文的翻译理念及技巧来阐述自己的翻译方法的,在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翻译研究的勃兴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是密不可分的,其影响的有无已无需置疑,至于影响的多寡或容见仁见智。近年来系统的引进力度更是前所未有,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目前已经出版29种),以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已经出版27种)。两个出版社相互补充,为国内译学界及相关学科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源,可谓广大学人的福音。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都是英文原版,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那些于此不乏热情的不谙英文的学者而言,光有想借此开拓视野的愿望,恐怕只能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望而却步了。  相似文献   

4.
译家之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日本《读卖》月刊1994年1月号说:“二十世纪在文化方面没给我们这一代留下多少有益的东西。”在文学方面呢?符家钦《记萧乾》40页上说:“《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传世名著,与《约翰·克里斯多夫》、《追忆逝水年华》等被公认为20世纪的奇书。”这三本奇书是不是二十世纪给我们留下的传世名著呢?说来也巧,我和这三本书多少都有一点关系。我曾参加过《追忆逝水年华》第三本的校译,现在正重译《约翰·克里斯多夫》,只有《尤利西斯》这本“天书”,  相似文献   

5.
雅译难遇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海量翻译必遇人名之惑.其多附和国人习惯,如薄伽丘、莫扎特、贝多芬、达尔文、伦勃朗、华盛顿、普希金、契诃夫、易卜生、狄更斯者,如但丁、巴赫、海顿、歌德、海涅、牛顿、林肯、列宾、卢梭、毛姆者,皆被冠以百家姓,俨然中土人士.如此格式,显然受到了早期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毕方济、艾儒略、金尼阁、邓玉函、郎世宁、马礼逊等取中文名字的影响.乔治·伯纳·萧因不服国人之适,而移译萧伯纳.司汤达乃原译,后有好事者为求准确,蛇足为斯丹达尔.斯大林的旧译为史达林,添了洋味,而少了贴近.除却人名,国名翻译也具意味,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国、俄国等等,皆以褒词冠之.  相似文献   

6.
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孙玉祥清末,义和团斗争失败,山西巡抚毓贤被新,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运动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镇压下去了,山西们重灾户,加重人民赋税给予赔款。帝国主义代理人李提摩大以慈善家的面孔向清廷和〕西地方政府提出用赔款办学,经过一番紧锣密鼓争权...  相似文献   

7.
外译趣话     
我国许多古典名著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由于东西方人的思想概念、文化结构的差异,造成译作与原作的题义相差甚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英译名是《猴》。《西厢记》译成法文题是《热恋的少女——中国十三世纪的爱情故事》。《聊斋  相似文献   

8.
浅谈汉诗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里一颗耀眼的明珠 ,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由于千百年形成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 ,一种语言诗歌中的韵律、对仗、比喻、典故和双关在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时 ,往往受到联想效果、文化默契诸方面的限制 ,诗歌翻译成了文学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从词语、文体、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浅谈诗歌翻译如何突破种种障碍达到“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9.
<正>姜椿芳,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的创始人,更作为一代文化名人、革命斗士,是我们上外人的骄傲。在60周年校庆之际,重温老校长光辉的一生,可以激励我们不断为上外、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作者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学外语的年轻人向往的职业。进了翻译界就会发现,在从事这个沟通人类心灵的职业的同行之间难得有交流的机会。如果学的和用的是小语种,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笔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订阅一些有关翻译与外语的专业杂志,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11.
早在1820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随传教团来到中国以后,特意在北京为俄国的图书馆购买了两部《红楼梦》,一部存于外交部亚洲司图书馆,另一部藏于伊尔库茨克亚州语言学院图书馆,这是在俄国图书馆收藏最早的《红楼梦》版本。最早摘译《红楼梦》的是英国人约翰·弗郎赛斯·戴维斯。他于1830年摘译了《红楼梦》书中第二回的两首《西江月》  相似文献   

12.
译事杂议     
译界先贤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确是评价译事的最高标准,殊不容易达到。不过,根据钱钟书先生的考证,1700多年前的吴国,佛经翻译家、大学者支谦在其著作《句法经序》中对翻译的三不易即信、达、雅早就有所阐述。由此看来,这玩意的创见权(或者说“版权”)属支谦而不是严复。好在严老先生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他的发明,只是后人把功劳归诸他而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介绍移植和归化两法并列举大量实例来阐述如何巧译英汉语言中的俗语。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史料》2006,(1):103-103
唐五代词人张泌《浣溪沙》十首,其九云:“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但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花间集》卷四)1931年鲁迅在读到这首词后,还译成白话诗:夜赶洋车路上飞,东风吹起印度绸衫子,显出腿儿肥,乱丢俏眼笑迷迷。难以扳谈有什么法子呢?只能带着油腔滑调且钉梢,好像听得骂道“杀千刀”!鲁迅是在《唐朝的钉梢》杂文中引出的,后收入《二心集》中。这首古诗今译的表现手法自成一格,值得玩味鲁迅一首译诗  相似文献   

15.
王秉钦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翻译思想史》,2004年3月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  相似文献   

16.
何冰 《兰台世界》2012,(4):51-52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的高徒卞之琳不仅是近现代著名诗人,还是一位译著等身的翻译家。他早年求学和职业经历让他与外国语言文学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在国人创办中国近代报刊之前,林则徐首先主持编篡过“译报”。1841年,他在给奕山将军的一封信中说:澳门地方,华夷杂处,闻见较多。又有夷人刊印之新闻纸,每七日一礼拜后,即行刷出。系将广东事传到该国,并将该国事传至广东。近雇有翻译之人,因而辗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  相似文献   

19.
吉美 《东南传播》2024,(2):27-30
本文针对闽南话电视剧译配过程中如何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现象进行了解析,对如何增强译配角色的贴近性做了案例的分析和示范。译配不同于翻译,要把人物体现得活灵活现并且去“还”角色人物的“魂”,在前期准备阶段,导演需深入理解原作品和文化背景,确立目标语言的文化适应性;在中期录制阶段,导演需精准捕捉原汁原味的表演,成功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在后期制作阶段,导演需通过剪辑、音效处理等手段,提升译配作品的视听效果。本文旨在为闽南话电视剧译配导演提供一套系统的实践路径,以实现闽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0.
韩慕照 《出版广角》2015,(3):124-125
我相信她和我一样,心头想着、念着、永远割舍不下的,是苏格兰高地空寂的荒原,是约克大教堂肃穆的石像,是威尔士银装素裹的高山,是埃文河畔宁谧的村庄,是这一切以及这一切所激发的畅想——无论文学还是魔法,生根发芽,靠的都是那片土地上的雨露与阳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