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录音报道是最能发挥广播特点的一种重要宣传形式。采用这种形式,集字与各种音响效果于一体,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是字报道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实践证明这种宣传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和感染力,因而很受广大听众欢迎。  相似文献   

2.
广播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直接向听众口头报道(也可以配置音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是广播电台具有自身媒体特色的报道形式。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最能体现广播特点、最能发挥广播优势的现场报道,以其直击性、生动性和权威性越来越受到听众的欢迎。本文从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题材、记者素质、现场报道注意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当前广播新闻如何能更好地实现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3.
张筱红 《报刊之友》2011,(9):131-132
在众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找准自身位置?如何发挥广播优势?广播要发挥其自身“陕”、“伴随”、“互动”三大特点,让听众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快的新闻动态及重要服务性信息,让听众走在路在,座在车里,做着事情都能了解天下事,让听众通过一个电话就能参与到广播新闻节目中来,只有不断的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方式,不断突破广播新闻报道角度,与听众产生互动,与媒体产生联动,才有不断增强广播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浅议发挥广播优势 增强广播新闻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筱红 《今传媒》2011,(9):131-132
在众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找准自身位置?如何发挥广播优势?广播要发挥其自身"快"、"伴随"、"互动"三大特点,让听众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快的新闻动态及重要服务性信息,让听众走在路在,座在车里,做着事情都能了解天下事,让听众通过一个电话就能参与到广播新闻节目中来,只有不断的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方式,不断突破广播新闻报道角度,与听众产生互动,与媒体产生联动,才有不断增强广播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强化广播新闻的可听性,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可听,而且要能够引起听众的视觉联想,形成广播新闻的视觉印象,这是对广播新闻可听性的要求。为此,广播要充分运用现场描写、细节刻画、音乐和现场音响的配合、新闻节目板块设置的创新等所有广播能够调动的表现元素,通过可听性的视觉延展,促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原本平面和线性的声音符号立体化、视觉化,更加生动地传达给听众,让听众通过听广播新闻也能有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6.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新信息的要求。我们的广播新闻,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现场同步报道形式,以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让听众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7.
陈娜 《视听纵横》2007,(3):82-83
广播新闻的现场访谈是广播主持人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观察、边采访、边口述、边录音而制成的一种广播新闻报道形式。它与其他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更具有真实感、现场感和时效性,最能发挥广播的特长。当主持人从现场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播报出去时,听众立刻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广播新闻音响的应用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新春 《新闻窗》2011,(2):76-77
广播是听觉的艺术,音响是广播的生命。对于广播新闻来说,精当合理的音响运用,不仅能真实展现新闻事实,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也能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以情动人,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孟玲 《新闻三昧》2004,(11):32-33
录音报道是广播特有的报道形式。通常由人物讲话,现场音响和字叙述三部分组成,由于采用了有声语言与现场音响,有利于声音优势的发挥和听觉魅力的形成,容易使听众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察其情的现场感受。因而受到听众和广播新闻工作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短,广播新闻更要短,新闻界一再这样呼吁。为什么呢?从广播的特点来看,报道迅速,先声夺人是它的最大优势。长篇大论,言不及义,听了半天,得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然就要关掉或者调台。因此,广播要吸引更多的听众,充分发挥先声夺人的优势,新闻就一定要写得简洁明快。从广播的服务对象来看,要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使多类型多层次的不同听众都能从一次新闻节目中“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也要求广播新闻报道要广,条数要多,信息量  相似文献   

11.
陈莹 《新闻世界》2012,(5):54-54
如今,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媒体都在争抢“第一时间”。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越来越为听众认可和欢迎。如何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听众传播信息成为了广播媒体正积极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而广播是听觉艺术.要让广播具有强烈的“可视性”.就应在文字和音响上下工夫,让听众听出画面、听出意境、听出美感。而要增强广播新闻的“可税性”.就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重视音响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既要有深度——深入新闻事实内部,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又要有广度——详尽报道有关新闻事实的一切情况。鉴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受众接受特点,深度报道一直是纸质媒体的强项,广播新闻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本质特征上,广播深度报道与纸质媒介的深度报道没有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广播深度报道类节目要遵循广播的符号规律以及广播听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广播因为其以单一声音为介质,是一种线性传播,具有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等局限性,听众稍不留神就容易听不懂听不清;广播还具有听觉信息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听众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广播一般被认为主要是承担"告知"新闻的功能,优势在于时效性强,收听灵活,广播新闻一般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如果新闻篇幅过长,就会使人厌倦,产生理解困难。从这些方面来讲,广播似乎只适合做"快餐"而不能做"大餐"。实际上,  相似文献   

15.
张静 《新闻世界》2013,(9):57-58
广播与电视媒体和报纸等纸质媒体相比,具有及时便捷的特点,拥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广播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闻传播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广播必须要注重新闻传播效果的提升,这样,才能巩固听众群,吸引更多的听众;才能提高收听率,促进广播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唐莹 《新闻采编》2007,(6):30-31
近年来,随着广播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现场报道形式被广泛使用。生动的现场报道不仅能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可以有效地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因此,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最能体现广播特点、最能发挥广播优势的  相似文献   

17.
不可否认,一段时期,由于采编理念的错位,使广播这种最能联系群众的大众传媒,成为了冷冰冰的“话语机器”。其结果必然是被听众疏离。本文提出了以听众为本构建广播新闻传播框架。  相似文献   

18.
那杰 《记者摇篮》2004,(1):29-30
反映听众呼声,关注听众生活,广播要赢得听众必须有听众意识。关注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急听众之所急,想听众之所想,这其中包括通过舆论监督为听众服务。广播必须充分反映普通听众的意愿, 真正把听众的呼声当作办好节目的目标。一、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范围广泛的社会活动,要根据问题的深刻性、严肃性的差异分类进行我们有很多记者都懂得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如何通过广播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在认识上和做法上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帮忙节目以精准的节目定位、纪实的采访形式、良好的播出效果,获得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同时也成为各新闻媒体的品牌。那么,广播类帮忙节目如何能获得听众的青睐呢?在众多的节目中,帮忙节目如何脱颖而出呢?做好广播类帮忙节目,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本文总结了安徽广播电视台首档广播日播帮忙类节目——安徽生活广播《1055爱帮忙》节目的经验,并对广播帮忙类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广播、电视和报纸几大主流媒体中,广播显得有些薄弱。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广播新闻节目要在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上与之相协调,以满足听众的不同口味。如果在这方面处理不好,就会失去阵地,失去听众。但广播弱势不等于劣势,只有在竞争中谋求发展,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