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和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问卷调查法,对在外经商农民的信息交流情况进行考察.调研结果显示.在外经商农民主要依赖朋友和亲戚等强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农民的信息交流网络规模为4.65人,拥有相对稳定的人脉关系和较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行为;农民的信息交流网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特征.最后,提出改善农民信息受益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民社会网络及其对信息交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网络是农民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对农民的信息交流和获取有深刻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660位农民的社会网络及其对不同涉农信息的传播发现,基于讨论关系的农民社会网络表现出强连带、高趋同性、低异质性的特点;这种网络特征使农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受到局限;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别经由社会网络转化成信息交流的差别与分化。由此看来,农民的社会网络虽然是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其改变农民所处的信息格局的能力十分微弱,而且有可能加剧农民与其他人群以及不同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农民之间的信息分化。  相似文献   

3.
我的一生与图书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从1947年当义务小馆员算起,至今已有50年的图书馆工作历程。回首往事,百感交加,有成功之喜悦,也有失败、挫折的痛苦。但我对自己选择的专业,走过的人生道路不痛悔、不羞愧。可以说,我已把全部力量贡献给图书馆事业。1业余小馆员我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是广东省西北部山区勤奋、纯朴的客家农民。父亲从20年代开始在外打工与经商。我出生在连州市连州镇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满脑子木工工艺技术与生意经,不希望我多读书,只盼望识几个字,帮他经商,养家糊口。我家不是书香门第,没有什么书,更没…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据全国妇联、中华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2亿农民因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多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农村处于市场经济最薄弱而又受传统社会结构影响最深的地区,社会因素对农民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探索社会资本对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机理。[方法/过程]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334份江苏省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搜寻行为的数据,综合利用Logit回归、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第一,社会资本对是否选择朋友、家人、报纸、电脑和手机作为信息源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选择日常生活信息源的个数虽然与社会资本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却较低。第二,社会资本对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搜寻绩效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本的共享和网络维度。第三,江苏省农民日常生活信息搜寻绩效在收入、自由自配时间和区域不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建议今后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在提供信息服务时,需要提高农民的社会资本和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农民工已达1.6亿,但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社会融入不仅是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信息问题。对天津市和重庆市566名农民工的调查表明,城市农民工是信息弱势群体,缺乏现代信息交流工具和能力,信息缺失是其融入城市的巨大障碍;现代信息交流工具和信息渠道对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有显著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应从服务、信息检索培训和提供公共信息设施等方面对其开展信息援助,促进其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7.
信息交流形式与社会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每一次社会变革,在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下都会出现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形式。农业社会中信息交流主要为“一对一”的形式,工业社会中则兴起了“一对多”的信息交流形式,而信息社会中,则又有了“多对多”的信息交流形式。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就是这样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民职业分化的发展,现代职业农民的信息需求和信息供给成为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云浮市988位现代职业农民的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了职业农民的信息需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现代职业农民信息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举红 《晋图学刊》2006,(4):76-77,79
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献信息的交流,使几个参加交流的国家和地区都受益匪浅,特别是我国唐代政治经济出现的空前繁荣景象,便是这种交流结果的最好注脚。文献信息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自古以来民族的发展与信息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胆而又结合自身的实际吸收异质信息是社会民族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只有经常不断地吸收新的信息,革故鼎新,才能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10.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与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信息交流的理论息息相关的。网络时代对信息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转型时期我国信息交流的特点,现存专业教育基础规定了信息资源管理学研究生目标确立的层次性、阶段性、多元性。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about farming practice is gendered, and how the gendering of access to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ffects the social realities of farming wome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a sample of Ontario female farmers who were interviewed extensively about their farming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y sought and found information to help them further their farming knowledge. It was found that female farmers utilized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but that these channels were not readily nor easily accessible to female farmers. Attempts to extract needed information resulted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issues regarding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legitimacy. Female farmers must, therefore, devise alternate strategies and networks for information gathering.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 farming is a socially mediated process which reflects the socially constructed gender relations of agriculture itself.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乡村信息传播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与反思:理想上人们普遍认为乡村信息传播能够为农村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现实中,由于人们对乡村传播的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使得乡村信息传播所发挥的作用甚微。因此,本文提出乡村信息传播应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增强其信息获取能力,加强乡村信息传播方式与方法、机制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面向农村的政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把农村政策信息服务工作做好,满足农民的政策信息需求,重点研究以下几种政策信息服务模式:①中央政府各级部门的"三农"政策信息服务;②农村组织的"三农"政策信息服务;③档案、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三农"政策信息服务;④以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三农"政策信息服务;⑤基于人际网络的政策信息传播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框架的组成部分,阐述了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的含义与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地区的五种信息服务模式,即“政府农业部门+信息服务点+农户”型、“政府农业部门+农村信息员+农户”型、“村基层党组织+农户”型、“高等院校+农户”型和“大学生村官+农户”型。并对每种模式的组织方式、服务内容和传播渠道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是同源学科,它们共同关注社会信息交流系统,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与信息产品形成过程。与其他信息学科相比,它们以社会认识论信息为基础,强调以相关为核心的信息运动过程,更关注信息意义的社会构建过程。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不同用户服务目标为基础的服务理念差异(图书馆的全民服务、情报的特定服务与档案的区别服务),以及由此导致的信息资源选择差异、信息序化方法及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16.
Social media have provided new environments for both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o communicate. The literature on government use of social media has noted that these platforms provide a variety of democratic functions for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in their ability to increase transparency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However, there is less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this context about the symbolic and presentational content governments communicate on social media. This is the case despite the fact that social media are tools for self-presentation, the exchange of symbolic content, and marketing. We have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from diverse sources, including e-government, busines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ocial psychology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to develop a typology of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on social media. We present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with 12 specific categories and discuss the potential purposes of these various types of communication. Via empirical content analysis, we code a total of 2893 Facebook posts of local governments across the U.S., in a pilot and in a confirmatory study. This analysis allow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tegori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extent of their presence. Although we find that most content on local government Facebook pages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democratic information provision, almost half of all messages refer to symbolic and presentational types of information exchanges. We illustrate our results with examples, and present a discussion of these findings with implic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信息交流社会机制的概念,并根据对信息内容控制程度的不同,把信息交流的社会机制划分为纯技术型、应用技术型、内容选择控制型和内容完全控制型等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数字信息交流的各类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分析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活跃度,拓宽群体知识面,实现组织内部工作模式创新。文章首先借鉴卢因行为理论构建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合理性行为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等提出八个假设,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然后对测量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并验证假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建议。通过分析得出行为意向、机会和激励对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并从学术社交平台建设、组织内部支持、加强个体学术信息交流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audiences seek information from social and traditional media, and what factors affect media use during crises. Using the social-mediated crisis communication (SMCC) model, an examination of crisis information and sources reveals that audiences use social media during crises for insider information and checking in with family/friends and use traditional media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Convenience, involvement, and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encourage social and traditional media use; information overload discourages use of both. Humor and attitudes about the purpose of social media discourage use of social media, while credibility encourages traditional media use. Practically, finding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ird-party influence i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the need for us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social media in crisis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