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应台的这本书,我以为是可以作为中国人的一面镜子来看的。龙应台是台湾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位女专栏作家。她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在台湾《中国时报》开始撰写她的《野火集》专栏。仅短短的一年,就刮起了一股席卷台湾  相似文献   

2.
张小玲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体坛的众多奇迹:48岁摘取52枚金牌,蝉联世界残奥会乒乓球女单“五连冠”,在去年9月第十二届世界残奥会上,她夺取了中国残奥史上第100枚金牌。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誉为长青树的“乒坛皇后”,将爱情、亲情作拐杖和生命的支点,用113条假肢一次次登上世界残奥会巅峰。2005年6月18日,记者在广西钦州采访张小玲时,她正备战2008年北京残奥会,力争实现六连冠梦想。  相似文献   

3.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大多数中国人第一次听说了“市场经济”这个词,第一次被鼓励去追逐财富,而且获得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具体目标。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机遇的变迁,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固有思维。  相似文献   

4.
陈新 《新闻记者》2005,(6):51-51
《报刊文摘》今年2月25日摘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四郎探母)显示文化的力量》一文,说龙的父亲16岁在湖南乡下“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从此70年不曾再见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但《知识文库》今年第2期摘自台湾《中国时报》的文章是.父亲“在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与龙应台的原文是一致的。《报刊文摘》将“跟着去”当兵,改成被“抓了壮丁”,意思完全不一样了。这样的改动,我以为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5.
书业内外     
据《经济日报》报道,《365个第一次——共和国50年珍贵图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没有按照常见的模式去选择共和国“第一”或共和国之最,而是将50年岁月中一个个的“第一次”连缀起来,就是中国人民从奴隶到主人、从贫穷到富裕的生动写照。这些“第一次”或许不是最好、最高、最强的,用今天的眼光看来,  相似文献   

6.
翻开她的简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映入眼帘:她是中国第一位参加世界比赛的残疾人女子举重运动员,是我国残疾人女子举重世界冠军,是中国残奥史上第一枚女子举重金牌获得者。1994年,她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世界轮椅举重锦标赛上,夺得40公斤级3枚金牌,破3项世界纪录,从此开始了她的夺冠生涯,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在1994年北京第6届“远南”运动会上,她夺得40公斤级两枚金牌,破两项世界纪录,是本届运动会首枚金牌获得者。  相似文献   

7.
《新闻世界》2008,(8):15-15
媒体历来被称为“奥运第二战场”,奥运报道是媒体的一次检阅,也是一次较量。作为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2008年奥运会对国内媒体来说,无疑是一次实现飞跃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2003年4月13日,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京颁奖,河南演员王红丽“梅开二度”。早在1994年,她已捧过梅花奖的奖杯。得梅花奖不易,“二度梅”更属凤毛麟角。王红丽,人称“豫剧小皇后”,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省级民营剧团,也是中国最成功的民营剧团。王红丽的传奇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成就,更在于她特有的经历。14年前,她就被《文艺报》誉为“豫剧小皇后”;11年前,她从豫剧团“下岗”,卖起了烤鸭;10年前,身家百万的她重返舞台,创办中国第一家省级民营剧团。  相似文献   

9.
当龙应台博士于1983年8月学成返台,并于两年后在尔雅出版社结集问世《龙应台评小说》,引起文坛广泛关注之时,柏杨的一段尘封记忆被勾了出来:三十年前,便有人呼吁:台湾需要严正的文学批评!而且也曾有人看上了我,要我写一点书评。我当时就誓死不从,盖中国人的自卑感奇重,什么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批评。一旦被批评,立刻血海深仇。而且“人”和“事”也分不清  相似文献   

10.
眉红 《出版参考》2009,(5):48-48
高材生一步跳进外交部基辛格博士第一次秘密踏上中国国土时,便调侃唐闻生“可以竞选美国总统”,因为这个天真聪颖的“小丫头”是出生在美国纽约的。被很多美国人称为“南希·唐”的唐闻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的大“千金”,母亲张希先女士出身华侨世家,曾是燕京大学“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先锋,她才貌出众,就连斯诺夫人也称她为“最漂亮的姑娘”。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到达中国的北方1925年秋,在穿越西伯利亚的大铁路上,一列特快列车向东飞驰,车外大雨磅沱,车内又阴又冷,在一等包厢里坐着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正前往中国,实现她多年梦寐以求的“冒险”愿望。她这次中国之行,有着极为紧张繁忙的日程表,主要是做介绍苏联的讲演。在旅途中,她同一位苏联妇女攀谈起来,那个妇女的丈夫在蒙古,她本人也是在蒙古工  相似文献   

12.
再有3年,北京清河毛纺厂就将迎来她的百年诞辰,这个诞生于1908年的纺织企业在建厂伊始便立足技术创新。该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当历史步入新中国之后,她又在1976年开始引进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也就是在此时,IT技术第一次走进了清河毛纺厂。  相似文献   

13.
“好像回到了盛唐时代的中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之女顾菊珍这样评价,她指的是乔冠华代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之后的第一次发言,时间是1971年11月15日。  相似文献   

14.
据台北消息:1986年8月,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台湾疯狂热销之际,她收拾行囊,远赴德国。人们未曾料到,13年后她竟回到台湾做官,由文化评论家摇身一变为台北市文化局首任局长。是什么原因使一向站在超然地位的作家及批判者,甘愿亲自用脚站在所谓的政治污泥中,去接受风险性甚高的局长职务?台湾文坛尽管  相似文献   

15.
一项进展10年的国家政策,正改变着农村孩子、家庭和乡村,进而影响中国1988年,美国华侨杨贵平第一次来到贵州农村,当地一些苗民虽然贫困到和耕牛同住一屋,却自豪地对她说,他们虽然穷,但是有苗歌苗舞,要共同建设家乡。然而当她最近一次去那里,留在村寨  相似文献   

16.
2000年的一天,卜卫女士平生第一次化妆,第一次穿上表演服,第一次把练了10多年的芭蕾在舞台上演出。台下,没有如潮的观众,只有来自舞蹈教师和亲朋好友的掌声。但这已使她非常地满足和陶醉,每当说起这次“公演”,她的眼中就闪烁着亮光。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 ,我看过一本甘肃酒泉地区1984年编辑的《酒泉史话》 ,其中在介绍金塔县时 ,有如下记载 :“民国五年 ,一位英国人游历金塔 ,对古佛垂涎三尺 ,便顺手牵羊窃去 ,被激怒了的金塔人民赶到酒泉追回 ,时隔数年 ,古佛又被窃去 ,至今无踪。”文中所说的古佛 ,是一尊六朝或唐代的小青铜佛像 ,高4英寸 ,先后两次失窃。我曾问过金塔县档案馆郑志虎同志 ,他证实 ,青铜佛像第一次被追回 ,而后又遭窃 ,可谓命运多舛。关于金塔县的这尊青铜佛像第一次被窃过程 ,我与同事魏宏举两人翻译的美国人兰登·华尔纳《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有部分记载 ,即…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电视媒体第一次在本土对世博会进行直观的报道。电视媒体秉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报道主题.从“中国元素”和“国际视野”的报道视角出发,充分展示了世博会“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重庆某学院大三学生“Die豹”(网名),在网上发表“第一次在重庆本地感受到地震,很舒坦,我还在想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一点,死的人不够多”等言论,网民纷纷指责她“没人性”。“人肉搜索”公布其个人资料,致使她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  相似文献   

20.
笔友     
在越狱第二季里,Mahome命令下属去找Sara的下落,大意是“去给我查她的同学、朋友、亲戚,甚至笔友”。听他说出笔友这个词,第一次觉得这个总是和帅哥过不去的老男人还有点可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