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利宁 《传媒观察》2011,(12):65-67
由互联网络催生的"公民新闻"时代的来临,是新媒体对固有新闻业态的最大冲击。不仅平面媒体,电视亦难幸免。美国有线电视公司2010年1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青年人从网络上获取新闻的比例已超过电视与报纸的总和。这引发了新闻理论研究者和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再次警觉,难道,这会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流媒体取代传统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络:一个虚拟的传播社会(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络突兀而至,传播界几乎本能地将它看成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并列的“第四媒体”,在此基础上讨论这种所谓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显然是将它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来对待,如同电视出现时一样。然而一些有识之士越来越注意到“新媒体”有着与传统传媒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形式的兴起,传统的以电视、报纸、广播为主体的新闻传播格局受到挑战.党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转型突围之路,重建新格局下的传媒竞争优势,其中构建读者导向的党报新闻策略是重中之重,是党报新闻工作者亟待树立的新闻自觉.  相似文献   

4.
王琴 《青年记者》2016,(14):48-4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以革命性的力量冲击着传统电视媒体生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重要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在新媒体语境下也难逃重重困境合围的命运.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 1.受众层面:受众信息获取习惯转变和分流转移之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覆盖性渗透,大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人们开始热衷于使用新闻客户端,热衷于从社交平台上获取新闻.第二,随着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高速供给,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信息速食心态”,人们逐渐对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报道失去了耐心,这不利于深度报道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现代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拥有多媒体技术优势的互联网络,作为崭新的第四媒体,不仅对传统的新闻传播业形成了革命性的冲击、挑战,也为传统的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一、目前国外已出现的“网络电视” 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打破了电视传播六十多年来凝固不变的工作状态,带来了双向互动多媒体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从而引发了电视接收方式的革命,为此,“网络电视”应运而生。“网络电视”是电视与互联网络“联姻”的又一崭新的媒体。“网络电视”是美国最早提出来的WebTV(也叫万维网络电视),这是一种建立在计算…  相似文献   

6.
网络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对电视产生了巨大冲击,电视开机率降低,观众流失,传统电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业界对“电视正在被边缘化”、“电视正在消亡”的探讨此起彼伏。本文就新媒体对电视的冲击及其变化、“电视是否在被边缘化”以及当前电视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产生为新闻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新媒体具有优秀的交互性以及实时点播特征,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也为传统电视媒体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机遇,同时提出创设品牌栏目以及保障新闻质量等应对新媒体环境冲击的措施,以期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短视频得到了迅速发展,短视频具有良好的社交属性,脱离了传统媒体限制,赢得了大量“粉丝”的关注,这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短视频发展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并探讨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冯菲 《新闻传播》2005,(2):58-58
一、网络时代对新闻出版业的冲击 20世纪可谓是无线电的信息传播时代。20世纪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介迅猛发展,使报纸、杂志和图书等传统纸质媒介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到20世纪末,传统纸质媒介遭受了猛烈的“电击”——它们正承接着来自互联网络的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郭伟 《青年记者》2016,(9):61-62
新闻专业主义概念由来已久,之所以被称为“专业”,不仅因为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专业技能的职业特征,还因为新闻工作要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表现形式为真实、客观的职业价值信念.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新闻业的蓬勃兴起,整个媒介生态越来越复杂,自媒体、社交媒体、“公民新闻”的兴起对传统新闻生产带来冲击,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最突出的议题之一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该如何重塑?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呈现“短平快”的发展态势,但长篇深度报道并未退出大众期待视野。相反,近年来,人们对“深阅读”类新闻的关注度大有日渐升温的趋势。本研究在此背景下,以Nar-ratively. com和Atavist. com为例,探究美国“深阅读”类新闻网站的兴起和发展,解析其网络新闻传播及盈利模式,从而探求新媒体语境下长篇深度报道的新动向。通过对“深阅读”类新闻网站的源起、人情味表达、个性化呈现及突破传统赢利模式的分析,为我国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提供有效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迎来了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主的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以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更好发展。通过对新媒体时代的了解,简要分析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现处在的困境。结合热门新闻事件着重探讨传统电视新闻在新媒体冲击下走出困局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超  宋夕 《新闻世界》2014,(1):47-48
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影响与冲击,但也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闻界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开放式多元化的媒体环境,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形成巨大冲击。新闻报道作为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栏目,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转变,以及创新的着力点,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新闻采编精细化、优化采编工作方式、构建互动式新闻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环境和舆论生态正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传播民生的媒体,例如电视民生信息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机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和报纸等传统的民生新闻传播媒介,可以搭乘互联网这班顺风车实现行业内的转换,实现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信息资源共享、人才交流上实现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林晓东 《东南传播》2022,(11):44-4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载体,其传播途径也发生着改变。电视、广播、报纸已经不再是新闻节目的主要传播途径,使得传统媒体新闻传播途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各种移动传播载体在人们生活中使用率越来越频繁,新媒体类平台的大幅兴起,对电视新闻造成了极大的压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视新闻关注度降低,受众减少,传统传播渠道受限等。为了提升电视新闻节目更好地跟新媒体平台有机融合,让传统媒体电视新闻节目走进新媒体平台,以更好的形式传播新闻,电视新闻节目融合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各种新媒体的新闻短视频以较强的时效性、较高的受众参与度以及便捷的制作形式等特点,逐渐替代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一部分功能,并明显分流了很多受众,对传统的电视民生类新闻节目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对电视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冲击与影响,概述了新媒体上短视频的主要问题,并探究了电视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应对措施,为相关单位的节目改进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林晶 《声屏世界》2016,(11):58-60
在新媒体冲击和社会转型影响下,宁波新闻综合频道遭遇了电视观众流失、电视新闻报道公信力下降、本土新闻客户端蚕食新闻资讯市场的现实困境。面对压力,宁波新闻综合频道主动顺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在组织架构、生产流程再造,微博、微信矩阵领衔融合,节目形态更新,技术手段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未来宁波新闻综合频道需坚持以新闻信息内容服务为根本,做强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确立电视新闻直播日常化基本理念,提升全媒体直播能力;树立“融合新闻”目标,推动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全面融合。  相似文献   

19.
邱翔  吴菁 《中国广播》2010,(5):24-26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国两会,对媒体而言可谓一场“新闻大战”。以往各大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报道局面,在今年的两会现场报道中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冲击。手机报、网络视频直播、手持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新闻报道的生力军。新媒体的力量,使许多人感受到了信息的便捷、及时和丰富,  相似文献   

20.
何胜坤 《新闻窗》2015,(2):68-69
落后就要挨打。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对目前新闻的报道速度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变革性的冲击和影响。对此,地方党报媒体的决策层、领导层、媒体人要有清醒认识。贵州省委高度重视传统媒体盘活存量、整合资源、推动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研,将出台如何发展新兴媒体的指导意见。最近,《黔西南日报》新媒体AP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