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认为知识创新管理是信息分析与咨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解决相关的问题需要树立基于信息的管理分析理念及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通过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现代情报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体会情报科学对决策信息流的意义,找到深入进行信息分析、促进情报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彭知辉 《情报学报》2023,(5):537-547
误导性信息正成为情报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何以能进入情报学领域,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有必要对此做出理论阐释。本文根据误导性信息的属性特征、基本条件和构成要素,分别从情报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和情报研究(intelligence studies)视角阐述误导性信息研究的可行性和基本路径。误导性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类型,可从情报科学视角,围绕“特征”“质态”“治理”三个维度开展研究;它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活动,可从情报研究视角,围绕“信息”“施动者”“受动者”三个维度开展研究。情报视角的误导性信息研究表明,在信息化环境下,情报学不必局限于原有体系框架,可不断拓展其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研究新现象,探讨新问题,提出新理论。  相似文献   

3.
情报概念及相关问题之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报是"信息酵",是使一定对象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活化剂",情报必须具备"酵化"功能,必须具有"专一性"特征,情报只有依托、服务于一定对象才能发挥功能.把情报作用于一定对象在一定时间内所固有的信息量与信息结构组合状况称作"信息基",情报利用过程实际就是"信息酵"影响"信息基"的过程.情报是"外来物",事实、数据、信息和知识只是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客观实在,即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述.知识科学是支撑世界的六大科学体系之一,情报学是知识科学体系的下位学科,它在知识科学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明确情报思维与信息思维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是推动信息范式与情报范式融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从构成维度视角对情报思维概念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首先对情报学界关于信息、情报、信息思维、情报思维四个概念的现有理解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从“竞争思维”“信息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全源性思维”五个关键维度剖析情报思维概念的内涵。研究发现,围绕情报目标或情报问题,这五个维度分别扮演着各自独特的功能角色,其中竞争思维确定情报目标或情报问题,系统思维理解情报目标或情报问题,信息思维描述情报目标或情报问题,批判性思维对各个维度的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进行把关,全源性思维对其余四个维度的功能进行补漏,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图2。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5.
信息链与我国情报学研究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中国情报学的研究现状,以信息链为逻辑起点,在对情报术语进行重新分析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报及情报学新的英语词语表达,探讨了情报学研究的信息、知识、智能三大路径,认为情报学是围绕信息、知识、智能三个维度探讨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仅仅把信息理解为客观的或者主观的都有失偏颇,信息兼有此两种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的另一种属性,即情报性。情报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过程中经过提炼的、有目的的、有用的信息,它是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知识,也具有对抗性和隐秘性。信息的情报性既体现了信息的客观性,又体现了信息的主观性,这也是信息的最本质属性。我们之所以需要信息,是因为信息中包含了我们所需要的情报,因此,信息的情报性是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和我们需要信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仅仅把信息理解为客观的或者主观的都有失偏颇,信息兼有此两种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的另一种属性,即情报性.情报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过程中经过提炼的、有目的的、有用的信息,它是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知识,也具有对抗性和隐秘性.信息的情报性既体现了信息的客观性,又体现了信息的主观性,这也是信息的最本质属性.我们之所以需要信息,是因为信息中包含了我们所需要的情报,因此,信息的情报性是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和我们需要信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信息服务业的网络化已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网络建设、网络优化及网络管理等已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情报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Mobile Agent技术的特征,提出了基于Mobile Agent技术的信息网络管理模式,并展望了Mobile Agnet技术在信息网络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知识构建(KA):情报科学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情报科学目前的研究主体入手,分析情报科学目前主流研究领域中信息构建、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的国内外研究特点,认为知识构建的研究将为其提供支撑与动力。在对知识构建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知识构建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方法研究中可遵循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图书情报工作者面对分散且海量的信息,如何快速发现和获取本领域相关的信息资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专门的图书情报领域信息门户,为图书情报工作者提供跟踪信息、发现信息、获取知识、开拓视野,以及提升业务技能和研究水平的重要平台显得尤为迫切。依托NSTL重点领域信息门户服务系统,收集全球图书情报领域重要的学协会联盟、机构、期刊、会议、业界官网等信息源,并对主题、对象进行组织分类,实现自动监测跟踪与分析,建立集综合性、专业性、个性化的图书情报领域信息门户,为图书情报工作者及时跟踪监测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实践提供重要学习参考平台,是支持图书情报工作创新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混合方法研究是为提高研究质量而在同一研究中融合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的研究类别,它在图书情报学中的应用,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文献报道,国外这方面的报道也不是很多。为弄清该方法在图书情报学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对四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图书情报学类期刊上发表的465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2篇论文(5%)使用混合方法研究。混合方法研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优势表明它的使用将对图书情报学研究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认为钱学森明确揭示出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在本质上具有支撑科技决策的软科学特性与功能,因而确定以该事业作为重要实践来源的中国情报学的核心内容是情报研究(intelligence studies);资讯学就是图书馆领域中的“部门信息科学”,也即西方LIS中与图书馆(Library)相联系的一门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科学界定两者以实现中国情报学的正本清源及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信息社会理论是当今图书情报学(图情)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系统概括美国图情界信息社会研究的最新进展能够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搜集、整理美国图情界5种代表性期刊于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间发表的全部论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36篇,利用二级主题分类体系清晰揭示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情况,详细阐释美国图情界2013年以来信息社会研究的方向和进展。[结果/结论]研究表明:①美国图情界信息社会研究由7个主题构成,包括信息社会的基本问题、信息基础设施与服务、人类信息行为、信息阶层与社群、信息经济与职业、信息伦理与法制、信息政治;②美国图情界信息社会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向,分别为信息社会实践要素变革、信息社会系统理论建构和信息社会发展趋势预测;③美国图情界信息社会研究具有研究领域较广、注重实践研究和理论融合等优势;④美国图情界信息社会研究的局限在于以微创新为主,缺少从经济视角的深入研究以及部分研究实践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4.
THE I-SCHOOL CONCEP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EYOND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信息学院(i-school)在当今美国图书情报学(LIS)教育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明确了信息学院的关键特征,并描述其如何帮助定位图书情报学教育长期面临的挑战.以"人、信息、技术"为中心,信息学院已经在科研和教学中建立了强大的多学科项目,结果获得学科地位提升、交叉学科伙伴、学生入学增多和较强的经费支持.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也正在出现类似信息学院的模式,可见于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和德国.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education in Ethiopia, since its inception in 1959, reviewing both the retrospectiv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ospective (rebirth and future direc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curricula of Jimma and Haramaya Universities demonstrates the transition from a traditional, closed model of librarianship to the contemporary, open model and the changes in programs’ names from Library Science to Information Scienc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programs, incorpo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related course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ams are enha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S education. The author recommends continued reorienting of programs to meet rapidly changing needs, expanding the academic as opposed to vocational only dimensions, and increased marketing.  相似文献   

16.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职业实践技能、社会协同能力和创新创业才能,其核心能力的缺失会造成人才竞争优势降低、学科声望提升受阻、图情事业发展驱动不足,以及图情教育缺乏支持等不良后果。文章提出通过采取优化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教育、开展协作办学等措施,提升MLIS获得者的核心能力,进而克服跨专业报考教育劣势、功利目的严重、培养方案同质、师资水平失衡等制约MLIS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学科的一级学科名称应顺势易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广均 《图书馆论坛》2006,26(6):1-2,30
作者根据自已时美、英、澳、日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的调研指出,当前国际该领域的基本态势是已从图书馆学——经图书馆与情报学——到由information引领的格局,同时院系名称也多已改为由information引领的院系,但仍都被归入图书馆学领域。国内也是学科名称与院系名称不一致。当此有关职能机构正主持修订学科专业目录的当口,紧急建议用能反映本学科基本特性的“信息资源管理”(IRM)一级学科名称取代现在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名称。最后还对IRM的基本内涵、学科体系、课程分类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19.
以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院为例,揭示过去15年来美国图书馆与情报学(以下简称为LIS)学院发生的内在的战略性变化。198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把LIS学院视作大学的一个边缘组织--这与玛瑞恩·巴瑞斯(Marion Paris)的研究结果相同。传播与计算机技术等外部因素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信息内容管理的重视,改变了公众对图书情报学知识价值的看法。交叉学科的研究、教学、向社区外的延伸以及其它活动,不仅提高了LIS学院的知名度,而且使其深深植根于大学之中。同时,注重质量以及增强校方对质量的认识也提高了LIS学院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outh Afric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agenda maps to the national agenda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which is geared to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he nation has been described as comprising two societies: the one modern and well developed, the other characterised by masses of people living in dire poverty. The mandate of LIS in South Africa includes supporting and stimulating the technological and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all communities and providing effective LIS education to meet this goal. The government has embraced the concep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emphasising the link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and has pointed to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e present a critique of the fit between LI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cluding the curriculum) and the needs of an emerging democracy and its development goals, challenged by the duality of globalisation and marginali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