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版物国际交换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献搜采的有效补充渠道,对于丰富收藏,完善馆藏体系具有独到精妙之处。面对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出版物交换也必须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桎梏,不仅在交换文献范围上有所拓展,更应在用户服务领域焕发生机。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物交换工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出版物交换工作在目前开展资源交换的同时,适度开展出版物与书目数据捆绑交换的可行性,分析了数据捆绑交换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工作概况科研单位通过图书馆以本单位的出版物与国外对口单位进行出版物的交换与赠阅工作,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交换与赠阅,不仅可以了解国外信息、促进学术交流,同时还可以帮助图书馆扩大资料来源,特别是能获得一部分有参考价值但不能通过进口渠道获取的学术性资料。当然这样做也可为国家减少一些外汇支出。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图书馆于1978年开始向国外有关科研单位寄送赠阅出版物,并着手开展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连续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实践,论述了开展国际交换在节约资金、丰富馆藏、增进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外文连续性出版物开发利用方面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4.
文献资料交换,就是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有关单位之间相互赠送文献资料,用以补充各自藏书的工作。文献资料交换不仅是一种补充馆藏的重要手段和渠道,而且是馆际协作和情报信息交流的重要进径之一。笔者想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一、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料交换工作的必要性1.文献资料交换是采访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献资料交换不仅是对订购的补充,而且是和订购同等重要的采集方式。采访部门开展交换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采集内部出版物。内即文献资料多以期刊、通讯、参考资料等连续  相似文献   

5.
出版物国际交换是促进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建设,推动不同文化互通互鉴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业务档案的梳理,分析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至中美建交三十年间北京图书馆与美国文化机构进行出版物交换合作的内容与特征。梳理并总结这一特殊时期中美出版物交换的历史实践,对明晰未来出版物国际交换工作的战略方向,推动新时期中美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ONIX(在线信息交换)为ONline Information eXchang的缩写,是一种以电子形式描述、传递和交换丰富出版物产品信息的国际性标准,包括《ONIX for Books》(图书在线信息交换)、《ONIX for Serials》(连续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ONIX for Publications Licenses》(出版许可在线信息交换)、《Licensing Terms&Rights Information》 (许可条款和版权信息)等多项标准.  相似文献   

7.
一、短简的回顾与十年的成绩我馆国际出版物交换始于1978年。从1978年6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建议与我馆建立出版物交换关系开始,迄今已有十年了。今天我们已与遍布四大洲的美国、苏联、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芬兰、加拿大、朝鲜、香港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48个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与学术机构建立了正  相似文献   

8.
张玮李伟 《图书馆》2017,(3):101-105
我国政府出版物海外传播工作存在相关概念缺失、无效信息杂糅、馆配商利益驱动不足等难点。海外部分国家图书馆,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在本国政府出版物国际交换方面均有相关实践。结合我国政府出版物市场的特点,中国国家图书馆政府出版物国际交换在文献来源和范畴界定上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模式,并证明了图书情报机构在政府出版物海外传播过程中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开放性的优势。综合国际相关经验和我国实际国情,建议政府应设立政府出版物官方机构,出版物交换主体应重视订立交换协议,图书情报机构要积极探索数字环境下的政府出版品交换模式,政府出版物国际交换应恪守国家保密原则。  相似文献   

9.
出版市场指体现出版物和出版生产服务供需交换的平台,即出版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出版物,以及向社会提供出版服务、制作加工服务、物流商流服务的一系列行为.把出版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交换其社会劳动,实现出版物的社会价值和价值,这是出版市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出版市场的客体有出版物(版权产品和编辑加工服务结果的物化)、出版社的编辑加工服务和发行权的让渡行使、复制企业的定做复制加工、流通企业的销售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连续出版物国际交换在馆藏建设中的作用,对当前连续出版物国际交换工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扩大工作内容、完善交换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受国际出版形势的影响,出版物国际交换的内涵在不断地延伸,工作形式也步入了数字化网络交换阶段.在解读国际出版现状对交换业务的影响的基础上,从交换成本、交换风险、交换限制三个方面对比阐述实体和电子资源在国际交换业务中的优劣势,并从交换内容、交换衡量模式和交换方式三个方面探讨电子资源国际交换的设想,为国际交换业务的未来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彭旭丹  李婧 《出版广角》2015,(10):104-105
校园出版物是校园内部传播信息的重要舆论阵地.它不仅代表高校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且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探析校园出版物及其传播过程,对有效运用校园出版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3.
《国际出版物交换实用英文信函常用句型》庄义逊编著,广东省学会出版(广州文德路62号)。根据国际间出版物交换的做法和惯例,按照交换的各个环节,选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出版物国际交换赠送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双边政治互信与文化认同的重要功能,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制已受到各界关注。[研究设计/方法]以中国国家图书馆2008-2020年的图书海外赠送交换数据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为样本,构建出版物国际交换赠送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计量模型,探索出版物国际交换赠送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理。[结论/发现]中国出版物国际交换赠送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出版物国际交换和赠送每增加1%,中国流入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增长0.128%和0.096%。中国出版物国际交换赠送有助于扩大来华留学生数量,提高文化认同,推动双边经贸联系,发挥吸引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的中介效应。[创新/价值]探究了图书馆资源为视角的对外经济合作交流促进机制,丰富了文化输出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出版物交换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186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收藏馆通过交换收到第一批中国图书10种共947册。但此后似乎双方都来采取进一步行动来促进两国间的出版物交换。直至1904年,史密森学院向美国国务院提出请求,要同中国政府交换出版物,那时的美国公使埃德温H·康格正在北京,他就将该信息提交中国政府,中国政府作了相应回答。1905年,两国出版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开展国际交换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林 《编辑学报》2006,18(5):353-354
学术期刊开展国际交换是扩大期刊传播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有效措施.现状是编辑部自身开展国际交换工作的动力不足,交换规模严重萎缩.国际交换的可行途径是:广泛调查研究,选择交换对象;积极主动联系,建立交换关系;严谨守信,加强管理;随时调整,确保质量;争取经费,保证交换.  相似文献   

17.
程丽红 《出版科学》2013,21(3):65-71
图书在线信息交换标准是国际图书供应链上广泛应用的书业贸易标准。我国也在采用该标准制定《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图书产品信息格式》。《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CNONIX)图书产品信息格式》制定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消化吸收再创新,文本如何转换。本文主要从采标的主要目的、标准编制原则、专业用语转换规范、标准版本选择、内容取舍和文本转换几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 日本《现代图书馆》杂志1983年第一期,刊载了一篇题为"重复资料,不要资料的交换"的文章.该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日本私立大学图书馆开展资料交换活动的情况.随着"资料爆炸"与"书库饱和"矛盾的日趋尖锐,日本各大学图书馆都在对如何处理重复资料及不要资料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有组织地交换这类资料并以此补充本馆连续出版物中的缺期,即是近年来日本各大学图书馆协(学)会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尽管其目前还不够成熟,而且也不一定符合  相似文献   

19.
出版经济学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出版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出版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出版物商品和出版物商品的生产销售过程。出版物商品的具体形态表现为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以及软件和光盘等形式的电子出版制品。 出版物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属性,必须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受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所支配,按照商品经济规律运行。这可称为出版物商品的经济属性。出版物商品又有和其他商不同的社会属性,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物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形式,正面临着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本文从原因和发展策略两个角度对传统出版物开展精细化个性营销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传统出版物开展精细化个性营销方式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