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新闻摄影中的人本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兰·巴特在《摄影讯息》一文中指出:“新闻摄影是一种讯息。这种讯息的整体是由一个发送源、一个传送渠道和一个接收环境组成的。”他将照片图像分解成了三种讯息:语言学讯息、外延图像和内涵讯息(或称之为象征的、文化的讯息)。其中内涵讯息指的就是通过图像表征传达出来人的内在思想和精神本质。而在现阶段的新闻摄影领域,通过影像表达出人本精神的内涵讯息,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新的镜头聚焦点。所谓人本精神,简单而言,就是以人为本。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相似文献   

2.
刘琛 《新闻界》2007,(3):72-73,84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公共新闻理念,有观点认为这是民生新闻的自我提升。本文试从传播学视角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传者、讯息、受众、传播效果、反馈机制五个方面的传播要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新闻消费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其特殊性主要的表现在:其一,新闻消费是一种讯息消费,是一种精神性的消费。社会提供新闻消费品以及消费者进行消费的过程中不能说不存在物质的消耗,但此过程首先是精神性的一项活动。  相似文献   

4.
赵敏恒抢先报道开罗会议的消息,是他新闻生涯中的一件杰作,但此事的具体经过一直模糊不清.本文通过考证认为,赵敏恒是在直接掌握了开罗会议的有关讯息后才向路透社发稿的,而不是仅仅根据自己的推断来抢发新闻.赵敏恒的行动导致英、美、中三国提前发布开罗会议的新闻公报,并引起了三国之间的一场纠纷.  相似文献   

5.
董治顺 《今传媒》2008,(2):55-55
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提起薛世才,在兰州军区机关及其所属部队,很少有人不知道.虽然很多干部战士没见过他本人,但通过军内外的报纸,大家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6.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7.
做为一种行业运营管理措施以及市场竞争的手段,新闻策划在媒体经营过程中已然发生着重大的作用,也因其在新闻实践中的种种行为及效果,不断引发着业界同仁以及社会普通受众的评价与质疑。尤其是近几年来新闻界发生的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且带有很明显的人为策划痕迹的新闻事件,拷问着新闻策划的初衷和实质意义。笔者认为,造成当前新闻界新闻策划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民生新闻的社会环境对受众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是多而复杂的.但就对传播活动的影响来说,主要有四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讯息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与否成为判断新闻报道是否侵权的重要依据。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考察,集中于事实的"有没有"和"准不准"。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认识存在种种误解。实际上,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首先应是新闻理论范畴中的问题,其次才涉及法律范畴上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松武 《新闻界》2001,(5):11-13
天天与新闻打交道,对新闻价值已不陌生。新闻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传播者和受众心里各有一杆秤。然而,从新闻理论角度探讨新闻价值就不那么容易了。最近,在《新闻界》1999年第五期读到何光先生撰写的《新闻价值论》,受到新的启示,引起了我对新闻价值的思考。我国新闻界过去对新闻价值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正如何光先生指出的那样,目前对新闻价值的诸种意见虽然各有道理,但总的说来都没有揭示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的实质:关系,他主张从新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11.
秦超 《军事记者》2008,(8):42-44
新闻传播效果,是指新闻传播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引起受众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军事新闻传播价值观的中心是受众,其传播的全过程都是把着眼于受众这一客体当作挖掘军事新闻价值、实现军事新闻价值的立脚点,选择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传播的军事新闻越被受众欢迎,社会反响越强烈,  相似文献   

12.
范敬英 《新闻窗》2008,(3):89-90
美国社会学家伦德伯格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因此,符号是传播活动的要素,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符号是由能指、所指、意指三方面构成的载体,传播也就是能指、所指和解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文字、图片、声音等符号集中地来传达信息形成传播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韩远 《记者摇篮》2007,(9):52-53
"民生新闻"在广播新闻中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广播新闻"你播我听"的单向传播局面,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广大听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认识徐林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是1998年年初,我给一家流行杂志做了一个稿子,需要配主人公的照片,由于我既没有照相机.也不擅长拍照,报社的朋友知道后便作了“中介人”,让我找徐林帮忙,当时的我心里还有点犹豫。担心他会婉拒。没想到,徐林一听我要拍照片,便满口应承。初次见面。我们并没有半点陌生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周丽锋 《传媒》2001,(12):15-17
新闻媒体和记者,对于浦西村的村民来说是陌生的.  相似文献   

16.
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见《语文学习》1994年第5期《模糊语言新界说》沈卢旭)。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20):10-16
何微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时期的副院长兼教务长。来校工作之前,他已长期执业于我国的新闻实践工作,深谙新闻规律;来校担任领导职务后,又长期从事新闻教学和教育工作,对新闻教育规则也十分熟悉。上世纪60年代,何微较好地克服了当时因国家经济困难,新闻教育将被裁撤的种种困难,使西北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在当时得以保留并坚持培养完首届学生。随后又经他长期呼吁,在文革中停办的政法新闻教育,终在上世纪90年代得以复办。他不仅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教育发展史上两个重要阶段的奠基人,而且还摸索出一套"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规律,体现了他"新闻有学"的教育培养理念,对今天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数学中的模糊与精确两个概念,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则是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笔者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对于业界有关新闻语言的模糊是否影响真实性的话题给予关注,认为不能以偏狭的观点对待精确、模糊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应对两者在新闻语言表述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作辩证的考析。  相似文献   

19.
冯小龙 《中国广播》2011,(10):12-14
一、基本背景 作为一个传播新闻讯息的媒体工具,报纸已有超过400年的历史,其中约300年都独领风骚。1920年广播问世,1940年电视出现,二者都具有新闻传播的功能。广播新闻功能的发挥,一度让报社群起抵制;电视出现后,也一度让广播几乎濒临淘汰。但最终因为各自摸索出把新闻与自身媒体特性结合发挥的作法,产生了定位区隔效果,而得以共存共荣,成为20世纪同时存在的三种主要新闻媒体工具。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打的是新闻的第二落点。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媒体的高度竞争中,新闻评论当然要追求传播的效率,但出于种种的原因,时下为了追求效率而忽略甚至故意抛弃了新闻事实的新闻评论却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