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最近几年,全国掀起了“民生新闻”热。一些省级电视台和市级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批极具本土化、反映市井民生、时效快又贴近百姓的新闻节目和栏目。这类新闻被业内人士称为“民生新闻”。笔者就电视的“民生新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电视“民生新闻”要充分展示特有的魅力所谓的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对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讲老百姓的故事。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要以一种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与平常的生活视角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叙述平民百姓生活,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记者、主持人以聊天的形…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它是从平民的视角出发.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的电视新闻。民生新闻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的主体,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  相似文献   

3.
常州晚报是一份面对市民、服务生活的报纸,民生新闻是其主打内容之一。民生新闻的重要标志是,新闻视角对准普通市民,新闻内容反映市民的冷暖和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并进行新闻扶助,是民生新闻的重要内容。2007年,常州晚报开展了一项旨在“帮助社区贫困家庭完成一个心愿”的长年性报道活动—“周末关爱”行动,  相似文献   

4.
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叙事学分析》一文,从民生新闻的“叙事素材”、“叙事文本”、“叙事立场”以及“异质叙事元素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民生新闻应站在民生大众的立场上,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述民生大众身边的或关心的人和事,才能真正引起受众的接受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进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让新闻更具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闻的人文关怀理念开始出现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重视人文关怀,成为新闻传播主流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主要体现在一些媒体突破旧的传播模式,及时反映群众呼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对象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人文精神。事实证明,新闻媒体通过人文关怀,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民生,对准百姓的苦乐冷暖,能进一步增强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及亲和力。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大众为视觉,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把他们身边和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把话筒、镜头对准他们,把画面、时间留给他们,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报道与大众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以“平民化、主人翁、贴近性、服务性、低视觉、广参与”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民生新闻源于社会新闻而高出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的始作俑者大概算深圳特区报业集团2001年创办的《晶报》,这份以城市居民为主要阅读对象的都市报,号称“以民生新闻为特色”。操作者是以宜传口号提出这一名词的,并未给它进行概念说明。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打出了“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的口号,并强调“民生新闻”的理念,反映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中国十大名牌栏目之一。其他电视媒体纷纷效仿,民生新闻概念迅速成为整个新闻界的流行词,甚至一度成为电视新闻的代名词。报界对民生新闻也高度关注,广州是中国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州地区的6家日报,目前都拥有自己庞大的报料热线和专门的记者队伍。除了在要闻、时政、经济、法制等各个板块中突出民生色彩,在日常动态新闻的处理上,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更加明显外,在主打本地城市人群的广州新闻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民生新闻的分量。民生新闻已经成为报纸同城竞争的焦点之一。但是直到现在,民生新闻的学术定义一直不清晰,在人们还没搞清楚到底什么叫民生新闻的时候,民生新闻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实际上,当时的民生新闻依然属于社会新闻,是社会新闻中强调民生内容、平民视角、读者本位、人文关怀和民众话语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汪杨 《新闻通讯》2013,(3):57-58
电视民生新闻深受观众喜爱。与传统的新闻相比,民生新闻最成功的突破在于受众本位的确立,无论是节目的内容还是形式,民生新闻一改传统新闻高高在上的特点,转而以平民化视角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民生新闻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贴近性、重要性的新闻价值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新闻价值的辅助性因素的运用.实际上就是新闻本质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新闻记者将镜头对准普通老百姓、对准百姓的日常生活,对百姓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加以弘扬,对百姓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加以鞭挞,帮助百姓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民生新闻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但在民生新闻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部分记者的低素质、低表达能力,让观众逐渐对民生新闻失去信心。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对民生新闻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促进民生新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2013,(9):93-94
一、报道视角:民生关怀时政新闻报道的题材往往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的新闻价值。具体来说,时政新闻要以民本意识、民众话语和民生内容为报道视角,关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群体等在参与国家生活和国际社会方面的活动,对百姓生活产生具体影响,让“天下事”与“身边事”相融合。时政新闻的民生关怀视角,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是近几年学者提出的理论名词,它是在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期,新闻内涵、形态必然经历嬗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这种转变体现在新闻正从国内外消息转向本乡本土,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每天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从严肃的政治转向与衣食住行的有关经济,从专题讨论转向生动人物的报道。虽然民生新闻的孕育和生成是以平面媒体一报纸为依托,特别是都市报,但真正把民生新闻推向高峰的是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理念生成其标志是以央视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作为理念的《东方时空》,而《南京零距离》则掀起了新一轮民生新闻现象,  相似文献   

12.
张琴 《视听纵横》2006,(5):43-45
1993年,《东方时空》一句“说咱老百姓的事”,催生了民生新闻的萌芽。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隆重推出了“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的《南京零距离》,标志着民生新闻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一个新的焦点开始备受媒体的关注.人们对“新闻”有了新的认识,关注我们身边的事,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民生色彩,让老百姓从电视上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新闻的情感价值、娱乐价值和实用价值成为民生新闻新的看点.而这样的新闻文体也对播音主持提出了新的要求,民生新闻的节目主持就更需要具备亲和力,与观众交流,从中体现对受众的人文关怀与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4.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对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日常生活,弘扬人间的真善美,鞭挞社会的丑恶。这些在过去的新闻节目中难得一见的民生话题登上了电视荧屏,在这其中,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辅助性因素的运用,是民生新闻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生新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民生新闻的平民化使得它在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上更加具有亲和力,民生新闻从内容上就能反映百姓身边的事,这也是民生新闻的灵魂所在.本文详细分析了民生新闻的生存与发展,并提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编辑一定要从电视观众的需求出发去适应电视观众观念的变化,并要求民生新闻编辑时刻关注生活,树立民生意识.  相似文献   

17.
杨准 《新闻实践》2006,(5):54-54
简单地说,民生新闻就是对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因为其题材源于市井,写法通常采用市井故事口口相传的直白方式,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近年来,各媒体在实践“三贴近”的过程中,民生新闻成了“贴近群众”的有效载体,并日渐成为都市类报纸的当家产品。  相似文献   

18.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百姓话语、传递民意民声”是民生新闻的一个特征,它与党中央提倡的“以人为本”、新闻“三贴近”基本一致。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南阳日报·社区新闻》版应运而生。在编辑《社区新闻》版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记者、编辑必须要有民生视角、民生意识、民生情怀,才能做好民生新闻,才能让民生新闻成为报纸的亮...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这些年收视率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它报道百姓身边的事儿,比较贴近百姓的生活,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但是它又呈现出了低俗化、娱乐化的发展倾向,本文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民生新闻报道的基层意识建构,体现了媒体的基层意识。  相似文献   

20.
对话理论下的民生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了有关“民生新闻”的三个问题:第一,从“民生新闻”的选题来看,它是“与民沟通”的对话。第二,从“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来看,它又是“得民认同”的对话。文章第三部分提出了“民生新闻”要警防的三个误区:去“政治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和“同质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