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制度与范式: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考察(1909—2009)》一书是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从“内史”转向“内外史结合”的成功尝试,拓展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视野,丰富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内容,添加了中国图书馆学史的知识增量。该书的研究还启迪人们,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要有多学科进入的意识,重视考察事物的内外部联系,并对研究的理念、方法与前提预设抱持必要的反思与自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要注意在“综合贯通”与“分题细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强化“综合贯通”研究的视角凝练与选择的同时,更加重视包括断代史、人物史、专门史在内的“分题细化”研究。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2.
中国互联网人类学走过的10年发展历程,是在不同学科交叉和对话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研究问题、方法论和学科意识的过程。回顾中国互联网人类学研究的阶段性面貌,梳理互联网人类学的核心议题、内容范畴、方法和理念,可以发现互联网人类学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显著变化:研究成果的数量“由少到多”,研究涉及的学科范围“由窄变宽”,研究方法由“摸着石头过河”到“方法自觉”。面对互联网的流动、变化和互动性,互联网人类学研究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其核心方法、概念等也与传统学术话语保持连接。中国互联网人类学需要在不同学科、学者的流动与连接之中,以一种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去面对未来复杂世界中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网络游戏”进行溯源,结合海内外学术展开文献计量分析,本文尝试以网络游戏全球史的角度,系统性地梳理作为传播学、社会学及人文学等学科重要研究领域的“网络游戏”概念,探讨其在数字化空间建构中的理论路径与核心议题。从“网络游戏”时间线延展至政府政策导向,话语变迁的纵深也正体现出意识形态的转变:一边是热络的玩家与企业,一边是忧心忡忡的社会舆论。本文以“技术-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论述“中国网络游戏史”研究的谱系,提炼当下最受关注的游戏产业与“虚拟现实”的媒介弥合现象。“网络游戏”本体研究作为如今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在国内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常被污名化。故而对于仍处于拓荒阶段的“中国网络游戏史”而言,本文期望探究其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在《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1]序言中认为,“论学书信”之题有一定的学理深度,因为书信往来一方面精要地反映了学人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能够“再现一个现代学人交际圈”,同时,“论学书信”又充满了主观色彩浓厚的人文关怀,而作者的个性才识和治学方法恰恰合适。在该书中,作者也的确很好地平衡了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事实与理论、微观与宏观等矛盾。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3)
鉴于当前对中国社交媒体的研究已然成为国内外学界热点,本文运用平行比较方法,从体量及范畴、导向与侧重点、观点和结论、方法与学理等多个层面对国内及英美学界的中国社交媒体研究进行辨析,尝试通过“他者镜像”对国内研究进行“自我观照”,并在瑕瑜互鉴中去芜存菁,弃伪存真,为国内研究的深化发展揽得“他山之石”,并透过英美研究存在的学术偏见对其背后的价值立场予以揭示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李子璇 《今传媒》2023,(4):11-14
“讲好中国故事”是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对外宣传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要求和战略部署,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梳理了2013-2022年发表于CSSCI期刊中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论文,通过量化的方法统计了相关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对象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发现相关研究的主体同质化程度较高。基于此,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创新方法维度、强化跨平台的应用,并关注新媒体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出发,梳理了中国图书馆学理论抽象发展中“面向过程”和“面向集合”的两条发展脉络,发现这两个过程都始于杜定友的“三要素”理论,并且在理论抽象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公理化趋势。进一步研究梳理了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具象化的过程,并指出理论具象化的三种类型:回归式的具象、探寻边界式的具象和内生式的具象。中国图书馆学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理论实践化的方法以及不同理论在现实层面开展竞争的方法,未能在实际工作中找到现实的锚点是造成理论实践化困难的主要原因。相应地,提出理论具象化过程中与图书馆对接的四个锚点——“资源”“服务”“技术”和“需求”。当理论的具象可以紧紧锚定在这四个锚点之上,就形成了“用什么资源,采用何种方式服务,满足何种需求,由哪种技术实现”的逻辑问题,再通过观察和验证进而推动理论的实践化进程。最后,为图书馆学理论实践化的突破提出了解决办法:重视高质量的理论具象化研究,在理论具象化中锚定四个锚点,重视读者需求的深入研究,培养更多的研究辅助者,以期推动中国图书馆学理论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参考文献35。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三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跨文化交流--文化希身份与文化调适”,会会主题包括“全球化与多元化”、“中国文化的变迁”、“对比研究与文化教学”和“传媒与文化研究”。会议对讨论了全球化与多地凶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文化的定型所发生的转变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国际上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提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是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以及整个华人传播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对以美国为主的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傍依与对“本土化”的追求之间的冲突与困惑,也被力图有所创新、突破的研究人员刻骨铭心地感受着。怎样跨越这种冲突与困惑呢?笔者认为,即使仅就研究的方法而言,努力的方向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继续深化量化研究,固然有利于“本土化”的研究日益与国际研究的前沿接轨,与国际学术界之间建立共同的  相似文献   

10.
数字转型是21世纪最深刻、最基本的变化。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等数字技术的更替交织催生新的文化方式与图景。本文以“媒介技术”为经,以“平台迭代”“日常生活”“数字青年”为纬,通过爬梳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概述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数字文化研究。研究发现:在技术可供性的影响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并带来了新的文化政治意涵;数字技术高度渗透于“休闲”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技术与文化的动态博弈形成独特的“圈子”与“仪式”、“亲密”与“鸿沟”、“情感”与“劳动”;中国语境下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以网络流行语、粉丝文化等文化景观连接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研究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发轫于数字技术与当代社会的深度融合,以技术为主线的研究视角更新了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数字文化研究更多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视角。数字文化在走向融合的整体性路径中仍生动地体现了在地及个人的“过往和活生生的经验”。作为一个天然的跨学科接合领域,数字文化研究应更鲜活、有力、深入地介入当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郭镇之 《现代传播》2002,(3):122-123
由全国百所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的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举办的“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4月 13日、 1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国际会议以“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为研讨的中心 ,目的是建立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 ,促进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并推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建设。通过研讨会 ,也希望发现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推动中国学者采用能与国际传播学研究“接轨”的途径和方法 ,将中国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播研究推向世界。一、强大的与会学者阵容在研究国际传播方…  相似文献   

12.
郑传寅教授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版),从新的角度全方位地探索了中国古典戏曲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是近几年来古典戏曲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学术论著。全书由“民俗文化与古典戏曲”、“儒家文化与古典戏曲”、“宗教文化与古典戏曲”三编十  相似文献   

13.
张自力 《现代传播》2003,38(1):50-52
本文在对健康传播学研究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学研究现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回顾 ,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关键的问题 :中国大陆是否存在完整的“健康传播学”研究体系 ?通过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广义的健康传播学包括“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两个范畴。作为传播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健康传播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完整地建立起来 ,亟需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出版论坛·连锁经营”专题到本期暂作一小结。其间本刊结合2002年初北京图书订货会编辑了“连锁经营模式比较与创新”专辑,在本专栏也陆续编发了一批有见地的文章。“中国出版论坛”的宗旨是,不断地直击当前出版业具有现实性与前沿性的课题,以论文、专辑、研讨会“三位一体”的方式,予以关注,推动业界的重视和研究。选择“资本运营”为论坛的第二个论题,具体的运作方式也将按“三位一体”方式进行。敬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15.
中国藏书史研究已有百年的积淀,既取得了大量成就,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对一些概念和方法进行重审。文章首先揭示“藏书楼”与“图书馆”术语在近现代被双向建构的过程,理清了前者的指涉和层次。其次,反思藏书史、图书馆史既有研究的局限所在,提出应结合“公私”“政教”等传统政治史、文化史中的核心议题以及数字人文的方法,拓展研究视域和呈现方式。最终落脚于让书籍和藏书楼研究“鲜活”起来,借此认识中国文明传承的政治、文化底色及其价值和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6.
汉学,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就狭义而言,英文Sinology一词,主要指海外学者对中国文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文学科的研究,同时也包括某些“专学”研究,如敦煌学。考古学等等。其特点在于注重历史与人文;而就广义而言,“汉学”则可以包括本世纪在美国发展起来、并在今天遍及欧美的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问题研究的所谓“中国学”,即英文的“ChifleseStudies。中国学”的特点是侧重现实与社会学科。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并不相互排斥。要严格地加以区分,有时反倒不大容易。近年来,国内的“汉学”、“中国学…  相似文献   

17.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艾伦·蒙斯洛(Alun Munslow)曾在《新时代历史》(The New History)一书中指出“人文学者要摆脱‘独狼式’工作方式,需要和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一同完成课题研究,而不应当孤独地在档案馆翻阅史料”。数字人文作为新兴跨界学科受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特别是近年来,信息管理类学科对数字人文的研究进入快速增长期。数字人文的出现,将档案工作者或主动、或被动地推向了“跨界合作”的浪潮。如何在档案工作与服务中及时引入数字人文的理念与技术,如何用档案学的理论与方法丰富数字人文的研究开展,成为摆在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面前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也暴露出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在认识论上,缺乏本体意识、主体观念较为淡薄;在方法论上,研究方法孤立、单一,通常立足于史料,做逻辑上、理论上的综合分析,以致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在构建新闻史研究范式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彬的“三范式”论和丁淦林的“两范式”论。本文通过总结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的不足,创新性地提出“人本主义范式”“媒介生态范式”“民族主义范式”三种研究范式,对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建构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关两国政府间的图书交换始于1869年,可谓历史悠久,而国家图书馆有意识地交换美国“中国学”文献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此,对国家图书与美国“中国学”文献交换的历史做一个回顾和展望,对我们了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脉络,做好交换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