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郝欣 《编辑学报》2008,20(2):146
问在标注论文作者中的联系人时,用“通信作者”还是“通讯作者”?答用“通信作者”。《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词条“通信”的释义是:“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曾称‘通讯’。”《现代汉语词典(第声版)》中“通信”的释义是:“①用书信互通消息,反映情况等……②利用电波、光波等信号传送文字、图像等……旧称通讯。”可见,原来使用的“通讯处”“通讯作者”等,现在都应统一为“通信处”“通信作者”等。  相似文献   

2.
民国中央大学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其与政局、时局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是在大学发展的脉络中,以文化的名义或形式发生的,学人办刊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民国中央大学学人谱系具有内在的延续性,作为位于首都南京、最受执政党关照的"中央"学府,其学人经由办刊论学、论政有求"正统"或"道统"的趋向,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学人群相比,呈现相对保守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学人聚会,常常议论出书难,共同也谈起编辑。照理说,能否出书,应取决于书稿的质量,但是事情常常并不这样简单。诸如作者知名度怎样?书出后能否盈利?这类问题,也在考虑范围之中,其影响之大,常使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望而却步。显然,有许多学术价值高的著作,读者面窄,出版得赔钱,而青年作者往往毫无知名度。学人在成长过程中,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压倒。幸而,中国也大有这样的出版家,他们以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为己任,竭心尽力支持学人、尤其是青年作者。他们重视盈利,但决不把它看得过重,而以书稿的科学价值作取舍的主要标准。他们取稿,只看书稿的质量,而不看作者的“来头”、“背景”。有的  相似文献   

4.
由南京大学图书馆程章灿、史梅主编的《书房记》,汇集了“上书房行走”专栏中40位南京大学教师、学生、校友以藏书、读书为主题的自述文章,试图展现其“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当代校风精神,尤其是“藏书为文,读书究学”的学人品格。文章通过介绍《书房记》的编选及其内容梗概,探讨了当代南京大学学人藏书治学、捐书为公、读书养性三个方面的特质,阐发了新媒体的阅读推广形式、作者们的读书经历和所拟“阅读推荐书目”,以及在当代高校阅读推广中所蕴含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汇报》副刊《笔会》原主编、高级编辑徐开垒在长期的编辑创作生涯中,结识了众多的作家、艺术家以及普通作者,细心积累了大量的来往书信.其中有不少重量级名人,如巴金、叶圣陶、冰心、沈尹默、丰子恺、赵朴初、艾青、曹禺、郭绍虞、钱君匋、柯灵、唐弢等诸位先生的珍贵书信.在他的晚年,曾经四次向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以下简称为“上图”手稿馆)捐赠作家书信和自己的书稿,合计254件,其中书信达180余件.  相似文献   

6.
《旧时的大学和学人》张晓雅定价:25.00元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4月书中描述了上个世纪人们熟知的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等大学的校长们;但作者并非一味地廉价地颂扬他们的才华与魅力,而是通过校长们周旋于各种势力与局面之间、学者之间的交往中凸现校长和学人们的个性,也没有回避他们的缺点和局限。抛弃了党派视角和校域观念的作者更加注重史实,动态地考察了不同时期学人们的思想和立场。选题点评:大学及学人,以“旧时”标示,似带有某种怀旧意绪。不过,笔者仍本着治史须讲明故事的“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7.
如何来看“现代”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共通性?80年代学人打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努力,为何虽卓有成效地通向了“晚清”,却不容易通向迄今已经双倍于“现代”文学时长的“当代”?“当下”“当代”与“现代”文学构成怎样的历史连续线条?能否用比较贯通的专业话语来描述和整合自近代中国以来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的家园何在? 这正是项贤明在他的《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一书中苦苦追觅的。作者的探索是从对现代教育的反思开始的。当现代人运用“教育”对人启蒙时,作者却对这种用于启蒙的“教育”本身提出了质疑:这种“教育”能够引出一个真正的“人”来吗?在作者看来,以“制度化”、 “科学化”等为特质的现代教育无法完成“成人”的使命。在此意义上,作者的努力正在于启“教育”之蒙、启“现代教育”之蒙。这既是对人们惯常接受的“现代教育”的批判与解构,更是对“现代教育”的重新解读与改写。换言之,作者的意图不在…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档案联查中,笔者从海兴党史办档案室发现了见证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运动全过程的三封重要书信,三封书信揭开了运动高层在决策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发生在86年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毛泽东亲自领导的我党历史上工人罢工运动取得全胜的著名工人运动。它在很长时间内实现了“俱乐部不散,工人待遇不变”。然而史学界对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运动“红旗不倒”、“一枝独秀”现象有争议,认为这与当时的大环境不符。这三封重要书信的发现,为史学界多年来的争议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0.
“学人”是一个既普遍而又专业的称呼,马嘶先生的新著《学人藏书聚散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中,认为:“学人是指那些从读书获得学识,以传承学术文化为职志,并学有所成或学有专长者。可见,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人”也并非易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识积淀的基础便是那些长年累月苦读勤研的书。学人学识与书籍的关系,犹如鱼儿离不开水那样。  相似文献   

11.
台湾图书资讯学界注重学人记忆构建.学人记忆构建多发生在学人荣退、寿辰、逝世及其他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点,其记忆构建方式主要有人物传记、纪念文集与口述历史等多种方式,其中口述历史的方式尤其受到学人的重视.构建学人记忆于学人而言,将是“大时代的小证言”;而于学人社群而言不但留存专业发展的历史文献、补遗个体角度的相关史料,亦有“导人向善、抑恶扬善”的效用.  相似文献   

12.
本刊辟有“名家书信”栏目,一直受到读者的关注。文入学者、编辑家、出版家的书信,因有文化历史信息,是编辑出版史以及传记研究的有用资料。容园主人叶瑜荪先生是文化学者、著名竹刻家,从其收藏的现代名入书札遴选部分(包括钱君訇、张中行、陈从周、郑逸梅、章克标、林海音等),以“容园存札”为总题由本刊陆续发表。本期刊出赵朴初、王子野、黄裳三位的书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徐姗姗 《出版广角》2022,(12):77-80
“建群力”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编辑构建学术共同体、助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扩大优质内容供给的必备素养。具备“建群力”的编辑能够扛起多元发展大旗:在服务学人层面,一手抓作者队伍建设,一手抓青年潜力作者培育,同时谋求与学术研究机构协同创新;在服务学术期刊层面,一手抓栏目策划,一手抓编校质量,同时对标影响因子提升学术期刊品...  相似文献   

14.
杨新磊 《现代传播》2002,4(1):71-75
本文系对有史以来中国电视研究的梳理。作者以理论之“在”反观当代电视研究的迷误与遮蔽 ,分别从心理层面批判“源”意识、从系统层面批判一体化障碍和从方法论层面批判一维阐释之局限 ,旨在重构电视文化研究的理性深度和多元品格 ,重塑学人自信。  相似文献   

15.
自1925年大学改制到1952年院系调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清华大学的人文学术研究一直是一个耀眼的闪光点。因各种因缘际会,现代学术史上的著名学人多曾与清华结缘,除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之外,尚有朱  相似文献   

16.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鸿雁快快飞》一书于“六·一”儿童节前出版。为了做好图书宣传工作,该社与团中央等五个单位组织了书的作者张海迪和首都部分中小学生的座谈会。座谈会于5月17日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举行。《鸿雁快快飞》全书十二万字,内容丰富多采,在四十篇书信中,作者就多方面的问题与各族少年儿童、台湾姊妹、外国小朋友娓娓谈心。该书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要求,在座谈会上,许多中小学生用各种形式谈了自己的读书  相似文献   

17.
记者从国家版权局获悉,小说《赵丹传》的作者一稿多投所引起的版权纠纷,已由国家版权局依据有关规定作出了严肃处理。 1985年1月至3月,宁夏《朔方》杂志(简称“朔方”)上连载了北京某杂志编辑部编辑倪振良所著长篇传记小说《赵丹传》。连载期间,作者曾数次用口头和书信形式请求“朔方”代为联系出版单行本。1985年5月“朔方”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简称“百花”)签订了该书的出版合同。本来,“朔方”并未取得关于签订合同的明  相似文献   

18.
新问世的《红书简》一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共同主办的《党的文献》杂志社编写,鲁振祥、马云飞、孙东升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中国革命者群体书信精品总集,也是一部高水平的书信赏析读物。全书共五册,分为“领袖篇”、“先辈篇”、“将帅篇”和“英烈篇”四大部分,收入革命领袖、革命先辈、开国将帅等书信355封,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英烈的书信244封,全书近600封。书中有每位写信人的生平简介和照片。每封书信正文后面除附有“注释”外,还附有“简析”。《红书简》的编选,在注重广泛性、系…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论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这是一个古老而常谈常新的话题。近十年来,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和“现代转换”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春青先生观点独到:当代学人的价值观念与运思方式实际上仍然受着古人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  相似文献   

20.
论文通过回溯英国近现代知名人士有关读书与情绪关系的个人疗愈经验,美国科学专家等对“阅读疗法”的学理认知,以及日本当代国民“治愈”理念的萌生及其“治愈系”出品,呈现了我国海峡两岸学人对“阅读疗法”的接受传承和中国本土化社会实践的成果,认为遴选并推介具有“阅读疗愈”内涵的“书方子”,是当下加强个人情绪管理和心理建设,深耕、拓展和创新全民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而呼吁图书馆在现时代的读者服务工作中应积极开展“情绪疗愈系导读书目”推介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