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范红  周鑫慈 《出版广角》2021,(11):67-71
移动传播产生新的社会情景,形成新的文化传播范式.移动短视频以娱乐性、场景性、互动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意义分享和价值重构等方面新的媒介表达形式.本研究以抖音平台"上#谁说京剧不抖音#"话题下的高赞视频为例,通过内容分析考察京剧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容生产特征与意义生成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分别就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内容生产者及平台运营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视频化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播.  相似文献   

2.
孙浩  巩奕 《中国编辑》2024,(4):90-9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短视频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符号学理论框架进行文化透视,发现短视频的媒介逻辑深刻发挥作用,通过贯穿符号生产、符号选择、符号释义的全过程重塑了文化传播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古今互通、“情”“境”互应、人机互构的全新图景。这对于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处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肖  叶梅 《新闻传播》2023,(5):58-60
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倡导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大背景下,文化类短视频的传播正成为创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全新尝试。当然在利用短视频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诸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盈利模式不明确、新媒体推送力度不足等种种困境与现状。目前,文化类短视频的创新与推广是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对其生产内容进行垂直精分;用IP打造人格化魅力逐步形成粉丝文化;用地域网红带动当地传统文化的推广;同时,摆脱场景依赖,用心打磨作品,实现投入产出的利益最大化。试行以上种种,文化类短视频才有成功破圈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局面下,我们需要探索非遗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提炼、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媒介事件的策划传播、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以及非遗短视频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克服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非遗的整体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其传播与传承离不开媒介的作用。本文以短视频、直播为例,探究以分享与共创为核心的新型视听媒介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并从“可见”“可感”“可及”“可触”四个层面分析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与媒介逻辑,进而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梁馨月  朱爱敏 《新闻世界》2023,(10):110-114
近年来,党和国家着眼于新时代新疆地区发展现实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文化润疆,文化是核心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情感,大力保护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文化润疆工程,讲好新疆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润”是途径和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呈现出数字化传播的新形式,以短视频为载体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基于“新4C法则”的视角,对传统文化短视频优化传播的路径策略进行了一定探析。研究认为:基于移动互联网背景的“新4C法则”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的优化传播提供了方向和路径。要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传统文化短视频应注意营造特定的物理场景和情绪场景、构建与维护源于对传统文化之共同兴趣和爱好的社群、加强短视频社群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通过富有创意的多种表现形式,提升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刘佳 《传媒》2021,(10):73-76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可待激活的"引爆点",以创意赋能、短视频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普及、"云动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为路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深化传统文化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9.
耿蕊  刘静 《当代传播》2021,(6):94-96
微传播的出现改变了媒介生态格局和受众触媒习惯,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体现,也是建立国人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微传播的碎片化内容、裂变式传播、深层次互动等特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再现与重塑的新介质;短视频、微动画、超文本、游戏以及直播等微传播形态,进一步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媒介中再现文化内核、在他文化中创造文化生机以及在丰富文化功能的作用.新传播形态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微传播语境中的碎片化与本质化、娱乐化与本色化、商品化与本位化、传递观与仪式观、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成为当下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短视频平台个性化推送、传播渠道广等特征为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推广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梳理了高校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推广现状,阐明了利用短视频推广民族文化资源是时代所需,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短视频平台推广的模块,探讨了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韩汶璐  李蔓荻 《今传媒》2023,(11):37-4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媒体时代,各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举措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教育平台、教育形式、管理机制四个角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崭新力量。  相似文献   

12.
近十余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文化类节目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各大卫视相继跟进,视频网站积极布局,内容、题材、形态不断创新和多维拓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大众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文化类电视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其颇具意义的探索为公共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思路。文章对近年来央视热播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成功之处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其在阅读推广内容、阅读推广形式、传播方式、阅读环境空间、价值效益延伸等方面带给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红梅 《新闻战线》2023,(7):69-71
通过提炼故事主题和讲解词、科学把握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创新拍摄手法和后期制作等,创作更多更好的文物类短视频,便于受众直观感受文物的魅力及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优秀文物类短视频让文物真正“活”起来,需要发挥博物馆的主导协调作用,汇聚更多力量参与创作,强化平台的内容聚合力。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新闻舆论工作论述体大思精,所包含的文用论、文法论、文机论、知音论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自主性体现,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新闻舆论论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新闻实践,推动工作创新,提升媒体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精神力量。在“两个结合”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十年中积极进取、百花齐放,创造了新的学术高峰。文章在整理和分析了部分代表性期刊的选题与刊文后,观察到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选题与专栏开设中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解读”“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话题,深刻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其核心学术成果也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向度等主题。这表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发展时,更加注重实践路径中的人文与价值内涵。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广大期刊应该坚持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内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价值关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引领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步的旗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节目,其艺术呈现手段具有广择传统文化瑰宝、现代化转译、促进文化内容向文化记忆升格、采用融媒体传播逻辑等特征。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于思考主流媒体如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进行传统文化的艺术呈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丁燕伟 《出版广角》2023,(24):64-6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出版机构的重要职责。融媒体时代,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出版机构应通过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优化内容、构建出版矩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在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四个方面凸显节目特色,以多元视角、多重时空、沉浸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是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撑,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据统计,目前荧屏上出现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涵盖了诗词、姓氏、技艺等十种题材.尽管此类节目的出现受到了好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过度娱乐化,将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肤浅地表现为记忆的游戏,缺少古为今用的创新表达方式等.笔者认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可通过图像、叙述的构思,思维、行为的塑造以及编码者、解码者之间的交流共鸣等方面更好地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胡珊  王静 《新闻窗》2012,(4):135-135
地方广电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流媒体,具有传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使命,特别是在传承弘扬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本文仅就地方广电的优势谈谈其在传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可以并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