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娣 《新闻世界》2009,(7):175-176
在中国电影圈内,有一批30岁左右的电影导演,他们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冲击,被称为第六代导演。从诞生之初,他们就面临着第五代导演不曾遭受的巨大压力,随着贾樟柯在威尼斯电影节一鸣惊人之后,也让人开始再次审视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本文就是从这个群体的艺术创作背景来浅析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陆川导演的影片《南京!南京!》。  相似文献   

2.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艺术实践是对影像艺术的不断探索与考究所形成的,与此同时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格调.从张元的"即兴创作"《北京杂种》,到娄烨的"个性化叙事"《周末情人》,再到贾樟柯的"臆造的纪实影片"《小武》,第六代导演从注重现实题材,到通过视觉和听觉传达影片的信息,以及画面的运动、色彩、光线、声音等影像.为了迎合大众的观影口味并且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影效果,本文从审美理念、影片风格、文化觉醒三方面对第六代导演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伍文静 《东南传播》2010,(12):92-94
张元是第六代导演突围的第一人,同时也是转投商业转型的第一人。张元无疑是第六代导演转型中的代表人物。本文将通过分析张元电影前后期在艺术风格、思想立场、目标市场的转变来透视第六代导演乃至中国当代电影政治、经济语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一书,是从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导演的商业化转型这一独特视角来透析中国的媒介转型的,并结合国内外影视创作现状纵横对比,针对当代中国电影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全书层次清晰、逻辑缜密,并自成一体,即始终以"电影商业化转型"贯穿全书,实现了电影学与营销学的对接;本书写作与论述方法,具有科学性又不乏文学性。该书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追溯当前还活跃在影坛并保持着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的创作轨迹,观照"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的创作观念和创作现状,追问何以陈、张、黄能在影坛保持长久的影响力,"第六代"可否再走"第五代"的成功之路,电影导演的创作之路是否必须历经"转型",从而尝试总结一些规律和启示,以期引起研究者对"中国电影导演创作传统"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杨文军 《今传媒》2016,(10):109-111
现实主义理论诞生在19世纪的英、法等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则诞生于二战后的意大利。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则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本文从现实主义的相关理论、意大利与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出现此电影流派的历史环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体角度,对整个“第六代”作品从新现实主义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安阳婴儿》的主题和表达都具备颠覆性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就电影而言,它恢复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平民性艺术本体视角,不无悲悯地表现当代城市底层社会中的底层和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成员即下岗工人和性工作者的世俗生活。而影片的对话性镜头和电影人物语言的历史性改观,又意味着第六代导演对权力话语体系的集体出逃和全面翻盘。  相似文献   

8.
导演是靠自己的电影作品来标识身份的,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最终是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对于一个导演群体最本质的界定,应该立足于其影片在审美形态上是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论文通过第六代电影中人物视点的迁移、影像修辞的变化与迥异于前代导演的场景呈现等方面的审美实践来论证国内影坛第六代独特的审美观,并进一步阐述了第六代...  相似文献   

9.
我 难受我现在的生活。” 这从地下到地上的曲线,是中国“第 2001 年,彼时的贾樟柯刚拍完 六代”导演典型的成长轨迹。站台》,言词间满是焦虑。他的处女作 “第六代”贾樟柯的“地下”生活 《小武》只是一道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安阳婴儿》的主题和表达都具备颠覆性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就电影而言,它恢复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平民性艺术本体视角,不无悲悯地表现当代城市底层社会中的底层和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成员即下岗工人和性工作者的世俗生活。而影片的对话性镜头和电影人物语言的历史性改观,又意味着第六代导演对权力话语体系的集体出逃和全面翻盘。  相似文献   

11.
尽管戛纳给了39岁的王小帅进军市场的信心,但《青红》的票房仍然惨淡。之前,和他一样在今年“从地下浮出水面”的第六代领军导演贾樟柯,携新作《世界》同样遭遇票房败绩。  相似文献   

12.
转型前的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大都渴望超越"景观化"而又深陷于与这种"景观化"互文的"后现代"中性化模式中,既疏离了国内普通的观众,又游离于中国的电影体制之外,集体陷入了时代的困境。在新世纪,第六代导演集体走向创作转型,力图与国内广大受众的品味和市场的需要相适应,个人化叙事与主流价值取向相协调,特别注重对本土传统文化中"人情"要素的显现,引领一种对"情"的体验、思考和对历史缅怀的中国人寻根之旅。由此可见,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长期的文化甄别与选择,其对社会人生关注的视角已从西化的旨趣中转移,并聚焦在中国人心理深层中的"情感"基因上,这明显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弘扬。"人到中年"的第六代导演,其文化心态已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第六代导演诞生于一个商业大潮涌起的时代,他们的创作处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的浸染,主导文化的教诲,精英文化的感染和大众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多元杂糅的文化语境中,形成了第六代导演作品独特的创作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正光教授的新作《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导演的审美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从审美观角度入手,对第六代导演的影像风格、艺术营养、时代背景、表现手法、文化内  相似文献   

15.
第六代导演(一个笼统的概念,大概上世纪90年代前后毕业的青年导演群体)并不以知识分子自居,他们也并不认为自己肩负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只是他们自己,他们不想代表谁,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身  相似文献   

16.
拍过《美丽新世界》之后,施润玖开始被称为“电影导演新生代”,与愤怒而消沉的第六代导演相比,他们看起来更注重市场,更注重电影的可看性,更向大众靠近。 施润玖的新片《走到底》即将出炉。施润玖强调说,这是一部不会让观众提前退场的电影。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影坛新的一代导演即第六代导演在刚登场之初就表现出叛逆的姿态,其影像选择迥异于前代导演,本文先简单追溯了百年中国影坛中导演的代际谱系,然后从人物选择的标举边缘,空间选择的碎片化都市,影像风格的摇滚特色几个方面对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像选择风格与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晗  姚娟 《青年记者》2016,(14):72-73
“电影就是一个梦”,道出了很多电影人一生痴迷电影的缘由,中国第四代导演即如此.他们从电影的百废待兴中走来,承载着青春被阻隔的伤痛,却依然饱含着深情.他们的作品略带感伤的记忆,渗透着历史的悲怆和人性的复苏,以电影专业的艺术表现手法实践着新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美伊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素以出版时事政治读物见长的新华出版社,引进了俄罗斯著名军事专家斯利普琴科的《第六代战争》一书的中文版权。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第六代战争”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按照斯利普琴科的观点,现代战争主要指21世纪前25年的战争,可以清楚地把它分为两种类型:使用常规武器的接触性战争(第四代战争),即以体力角逐  相似文献   

20.
耿爱芹 《新闻世界》2012,(3):131-132
"南京大屠杀"作为电影的题材,仿佛永远不会过时。可能是其本身蕴含的苦难、悲壮、爱国,抑或是人性的东西息息相关的原因。《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是最近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两部影片。笔者试从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的这两部影片,结合伽达默尔的历史与偏见的关系,就两部电影之影像语言、思想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两部反映特定重大题材的影片,两位导演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