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丹飞 《出版广角》2015,(2):43-46
搞电影的有个雅称是“电影人”,搞电视的可以雅称“电视人”,搞影视都可雅称“影人”.搞传媒的不好简称“媒人”,以“传媒人”冠之即可.一般而论,搞报纸工作的可雅称“报人”.同样,与图书有关,搞出版的雅称“出版人”,搞策划的雅称“策划人”,搞发行的雅称“发行人”,笼而统之,搞图书工作的,雅称“书人”.书人言者,似乎罩着一层光耀夺目的光环,因其作为写作与阅读、冷冰冰的字符与泛着油墨气息图书的中介,让人类结绳记事以来的“铅字崇拜”情结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2.
某地委宣传部长常批评那里搞新闻的同志。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只能搞一些几百字的“豆腐块”,拿不出有“震动性”的东西来。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写的新闻“不全面”。他的全面,是指大而全。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不认真报道地区召开的一些会议。实际上,这种各地区到时候都开的会,省报、省台都不报道,写去了也无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电视节目大量存在着形式上的互相抄袭和雷同。中央台有一个“新闻联播”,每个省就有一个“XX新闻联播”;中央台推出“焦点访谈”,引发了一批省市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类节目,连主持人都是水均益的味儿;中央台的新闻搞直播,全国有多少电视台也搞新闻直播!难怪早两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的电视似乎只有CCTV在搞改革!  相似文献   

4.
搞深度报道要有独创性。具体要做到三个“独”,即“独出心裁”、“独辟蹊径”、“独具慧眼”。 一、搞深度报道必须独出心裁,在提炼主题上力求突破。这是独创性在深度报道中的最主要的体现。一般新闻报道的主题只要求正确即可。而作为有一定思想深度、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联系的深度报道来讲,在提炼主题上就务必力求有所突破了,必须做到深刻,最好还要有新意。而要提炼出深刻、有新意的主题,就必须要具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5.
台湾学者林芳谷对大陆人常挂在嘴上的“搞”字很不以为然。因为这个“搞”字“在台湾不仅是‘俚语’,还带有一定的贬义”。林先生承认大陆与台湾语境的差异,因而又说“大陆这个习惯用语有它的历史背景,我能谅解”。  相似文献   

6.
5年前,中共河北省委曾对河北日报提出“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我想,办好党报,真正做到一个“不搞”,一个“克服”,就会既坚持了大方向,又生动活泼。一“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是1986年  相似文献   

7.
薛惠 《声屏世界》2006,(10):66-66
在上海的方言里,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涵义极为丰富的词语:搞弗懂。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搞不懂”。眼下常常看到读到一些新闻,如果给它们冠之于“搞弗懂”,大概再合适不过。我认真留意了一下,“搞弗懂”新闻大致有三类:——不知是对是错。有新闻说,某地一个镇为了大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专门制定了一项规定,要求镇机关干部每年人均出工200个,为当地群众义务修筑大小道路、桥梁等,深受百姓欢迎。作为机关干部,能利用工作之余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自然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情,可问题出在这“每年人均出工200个”上。每个机关干部都有自己…  相似文献   

8.
目前尽管报刊版面很多,文章块头很大,可仍有很多新闻不能令人满意,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不能用事实说话,就是问题之一。很多新闻报道搀有水分,或者本来有足够的素材而实际上并没有让事实本身来体现报道者欲表达的观点,表现出采访和选材等专业业务知识的欠缺。“一如何如何就灵”,如企业搞股份制“一搞就灵”、抓内部管理“一抓就灵”等就是表现之一。这“搞”、“抓”和“灵”之间缺乏实在的联系或报道者对经济运作懂得不多难以把联系“安排到位”,于是“聪颖者”便拿今年产值与去年的一  相似文献   

9.
5年前,中共河北省委曾对河北日报提出“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我想,办好党报,真正做到一个“不搞”,一个“克服”,就会既坚持了大方向,又生动活泼。一“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是1986年河北省委领导同志接见河北日报记者时提出来的。当时,在理论界、文化艺术界,有一股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人借口改革,主张搞私有化,搞多党制,企图把社会主义的改革引上资本主义道路。他们借口借鉴西方的先进理论,攻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过时,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而有些党委机关报不但不理直气壮地批驳这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反而为其提供舆论阵地,擂鼓助阵。在新闻界,也有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的方言里,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涵义极为丰富的词语:搞弗懂。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搞不懂”。眼下常常看到读到一些新闻,如果给它们冠之于“搞弗懂”,大概再合适不过。我认真留意了一下,“搞弗懂”新闻大致有三类:——不知是对是错。有新闻说,某地一个镇为了大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专门制定了一项规定,要求镇机关干部每年人均出工200个,为当地群众义务修筑大小道路、桥梁等,深受百姓欢迎。作为机关干部,能利用工作之余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自然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情,可问题出在这“每年人均出工200个”上。每个机关干部都有自己…  相似文献   

11.
记者这行当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于是乎,有些人千方百计欲牟取记者的席位,无缘遂愿的,搞个“特约”什么的也行,连“特约”也搞不上的,则干脆搞张印上“记者”的名片儿,堂而皇之地充任起记者来。鱼龙混杂的不是记者的记者漫天而飞,犹如行空的天马“自由驰骋”。到农村,去厂矿,甚至跑到机关,凭一张名片儿,拉广告,要赞助,吃请席,收礼品,弄得有人一见“名片儿”便心惊肉跳。鄙人有几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熟人,数日不见,便从怀中摸出了那印有“记者”字样  相似文献   

12.
讨厌“专版”冉启蕾作为一名热心的作者和读者,我对报刊的渴求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本人最大的爱好是阅览和收藏报刊。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报刊包括党报党刊出于众所周知的目的,大搞特搞“专版”,有时一张大报上就有两个甚至三个“专版”,特别是一些行业或...  相似文献   

13.
赵秀涛 《军事记者》2005,(11):51-51
俗语讲:“勤能补拙”。其意不外乎是说,干工作或某件事时要想出成效,只有“勤”字当头,才能补上“拙”。那么只抓住一个“勤”字。工作就一定能有起色吗?未必!笔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勤”的问题。用得不好,也会“勤”而无功、劳而无获。据报道:英国有一人通读诗书二万卷,却一篇章不会做,一首诗歌不会写。我们有许多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每天忙着搞采访,晚上挑灯夜战忙写稿,一年四季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但搞了几年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勤”咋就没能补上“拙”呢?看来,“勤”不到点子上.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14.
报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无产阶级的新闻学上应该占什么样的位置?怎样看待它的作用?过去虽曾有过不少的论述,但是,在我国进入四化建设新时期的今天,似乎仍大有深入研究探讨的必要。提到搞表扬性报道,是没有什么疑义的,是不会受到责难的。但一提到搞揭露问题的报道,有些人不免顾虑重重,觉得这样搞,“会降低党的威信”、“给社会主义抹黑”、“影响人民的信心”、“给工作造成麻烦”,等等,归根到底一句话:搞批评性报道,副作用大,正作用小。批评性报道是不是就副作用大?不见得。请回顾一下我们的实践。远的不说,只从粉碎  相似文献   

15.
认真说起来,我还是个“土记者”,尽管搞了十年多的“专职报道”,也有了国家承认的“新闻专业大专学历”,但人一直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积“基层报道”的多年经验教训,深知吃“乡土报道”这碗饭的滋味。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在单位搞文字工作。1969年上山下乡期间,我边参加生产劳动,边搞业余通讯报道。由于新闻写作水平低,稿子采用率也很低。1979年招工回城后,继续业余搞新闻报道。有一次,我到市广播站送稿件,发现编辑桌上有一本《新闻与写作》,我信手翻阅,竟被刊物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因此,1985年我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刊物中的“通讯讲座”、“散文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章深深吸引着我,对我帮  相似文献   

17.
“高薪养廉”之说也感染了我们新闻工作者。有一篇文章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要根治有偿新闻,也需要“高薪的方法”,“就是对新闻采编人员实行高薪养廉的政策”;认为“如果新闻采编人员薪水太低,生活过于清苦,就不容易抵挡金钱的引诱力而搞有偿新闻”。 按照作者的意思,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界所以出现一些搞有偿新闻一类的腐败现象,是由于工资太低,人们生活贫困所致,如果大家都拿了高工资,就可以“养廉”,就不会出现有偿新闻了。 真是这样吗?如果此说成立,那李效时、孙树兴、蔡原江这些原新闻工作者所以大搞有偿新闻,甚至接受贿赂而犯罪的原因,就是工资低而不是道德问题了?相反,有些工资未必有这些人高的记者、编辑、总编为什么却能清廉如水泥?可见,“高薪养廉”说,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8.
一年多来,“有偿新闻”在许多地方仍然禁而不绝。这同整个社会大气候有关;但是对“有偿新闻”行为性质的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实在也是个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搞“有偿新闻”就是把新闻当作商品来买卖,因而慷慨激昂地反对新闻具有商品属性。那些热心搞“有偿新闻”的人,也就将计就计地接过商品交换的概念,把它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为自己搞有偿新闻营造避风港。“有偿新闻”究竟是不是新闻的商品交易、究竟是不是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的表现?对这一问题实在很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前两期介绍了“思想库”和“资料库”的建设,现在谈谈建设“知识库”的问题。无论从事什么专业工作,既要掌握本行的专业“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这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搞新闻  相似文献   

20.
搞经济宣传报道,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有劲头,有奔头,有活力。为什么?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勃兴,我们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旧的宣传模式,使经济宣传改革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趋同,也以市场为取向,面向市场大海,和正在“下海”或将要“下海”的各类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同呼吸,共命运。回顾历史,我们过去搞经济宣传,实际上只是宣传了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生产,而且往往只讲计划性生产,农业只唱“种、管、收、藏”四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