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辉 《东南传播》2012,(6):83-84
从媒介社会学视角研究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能够深刻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媒介在整个社会中实际上处于非核心地位,而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的政治和商业力量对新闻客观性产生深刻影响。媒介的政治经济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削弱媒介的内部自主性。尽管如此,客观性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准则。  相似文献   

2.
王辉 《东南传播》2012,(7):15-16
从媒介社会学视角研究新闻客观性的生产机制,能够深刻揭示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结构对新闻业和传播理念的建构过程。媒介在整个社会中实际上处于非核心地位,而在社会中起主导地位的政治和商业力量对新闻客观性产生深刻影响。媒介的政治经济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削弱媒介的内部自主性。尽管如此,客观性仍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和专业准则。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2,(1)
元宇宙预示了数字革命序列中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和网络整合,在昭示着互联网产业大变局之时,也同时宣告着对传播领域的重塑和搅动。虽然"元媒介"的概念先于元宇宙而存在,但它却准确预言了在数字时代新旧媒介相互构成、相互塑造、相互依托的辩证关系,基于这种辩证关系,元宇宙正在加固一种"对传播的传播",即"元传播"的过程。于是,作为元媒介和元传播的元宇宙体系以其内在机制和技术特征为数字时代的传播召回了语境与共识、声音与言语,同时显影出此前为我们所忽视的媒介的自反性与基础设施特性。与此同时,元宇宙也以去身体、去真实、去开放和去隐私,警告着传播在这场变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新闻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报业如何把握媒介融合的趋势,重构编辑部,在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实现整体战略转型,以适应信息需求多元化、传播形态多样化、媒介终端网络化的新传播格局,是我们每一个从业者特别是业界领导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9):2-8
新传播革命的兴起与发展重塑了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主体被新媒介技术彻底建构为"数字主体",遭遇了身份、情感、认知和生存的多重危机。首先,数字主体在赛博空间被多重虚拟身份困扰,体验着身体缺场和身份丢失的经历;其次,数字主体身患"媒介依存症",主体情感被电子媒介交流异化和殖民;再次,在"不确定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主体遭遇认知障碍和认知迷茫;最后,"数字化生存"将主体规训和征服,使主体面临生存隐忧。  相似文献   

6.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是一种"超越性"的人文主义,推崇人文理性与道德想象,反对科学主义和泛情主义.在媒介全面重构人类生活,工具主义盛行的数字时代,"数字白璧德"象征着一种以新人文主义指引数字传播的思想路径.传播研究的"新人文主义转向"意味着抑制工具理性,高度关注人文价值,强调"更高意志"所具有的知性直觉及本来事实.新人文主义要求我们以"人的法则"反对"物的法则",特别是批判"算法统治"与"网络滥情".新人文主义力求在规范与自由间执两用中,呼吁在媒介化时代实现技术向善、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11)
数字技术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信息的创建、传播与解释方式,并"生态性地"介入当代新闻业的发展。"数据化"是数字新闻的特征之一,然而对于数据化不加反思地推崇和合理化,即数据主义的思想开始占据优势,导致在数字新闻生态中,公众、媒介与机构之间的关系被解构与重构,并衍生出信息失序等社会现象。信息失序涵盖了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恶意信息三大类,其涌现与新闻业的结构性转型密切相关。在去语境化、不透明的信息传播环境之中,数据来源不清,加之公众对情感和身份表达的重视,进一步推动并放大了信息失序,对公众、新闻业以及社会的影响颇深,但最严重的结果是公众对所有信息的不信任。基于对数据主义的反思,提升公众获取可验证信息的能力,同时强化政府、组织团体等主体的干预是治理信息失序的重要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王斌 《青年记者》2021,(18):8-12
社区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新领域,其学理特质在于关注线下世界中情境化、物质化、关系性强的沟通活动,对于考察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嵌入关系与互动机制具有特殊价值。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社区传播的实践应当深入开掘信息传播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从顶层设计、联动机制、社区媒介建设等多方面构建居民日常生活的"传播基础设施",社区传播的研究应当以治理之维的发掘和解释为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张玉 《东南传播》2021,(8):112-115
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这是表征视域下视觉霸权的一种体现.而在当下的数字媒介实践中,个人的媒介接触行为不仅是通过视觉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作为整体的人和媒介交互的过程.在既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通过视觉"看"到的内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主体在传播实践中的其他感知体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媒介素养教育要与媒介环境相适应,在整全性感知方式逐渐复兴的媒介生态中,以视觉文本信息批判为中心媒介素养教育应寻求新的发展可能性.本文结合个体日常数字媒介实践中的情感、技术、身体等重要因素,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超越视觉中心主义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媒介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自身的数字化使之无缝嵌入互联网内部,人本身成为媒介的一个节点,逆转成为媒介的延伸.以“用户”为基础的开放、多向、即时互动的新型传播模式初步确立.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以及传统的媒体产业营销模式受到致命的冲击和颠覆,而新型数字媒体产业的运营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文章认为提高以用户情感参与及脑力贡献为核心的用户忠诚度,是数字媒体产业运营成功的关键,“游戏化”设计对于解决数字媒体产业的用户忠诚度问题,有着特有的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淼 《中国编辑》2018,(9):76-80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移动音频作为新的媒介形态迅速崛起,并带来数字化有声阅读和知识付费的热潮。本文从媒介实践视角切入,考察移动音频的生产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深刻嵌入的互联网社会特性,认为其激活了现代人移动生活的多维场景,满足了碎片化传播时代的知识共享诉求,在以主播与听众互动、以知识IP为节点的网络扩散中引爆社群,带来融媒场景中的数字"新声活"。  相似文献   

12.
自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媒介"诞生以来,任何一次有关于媒介的技术革新,都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媒介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被总结为伴随性共生。在这一背景下,信息传播内容、方式与呈现形式都会伴随媒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是以媒介的发展为基础的,集中体现为媒介技术领域内的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段蕾 《传媒》2019,(15):47-49
人工智能作为备受关注、前景广阔的新兴事物,目前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图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视频技术、文字识别与数字编撰、智能硬件与机器人系统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掀起了探索与运用人工智能的热潮。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业的媒介生态、内容形式、组织机构等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对策成为新闻传播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传播生态的基本框架是信息技术、传播范式和社会行为。岁末电视新闻的传播环境好比是一场盛大的"家庭开放空间",利用其独特的传播范式对受众施加影响。在这个开放的家庭空间里,信息传播是"多重信息流环境中的媒介流"的"家庭传播艺术"——拟态环境,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带来了新闻传播生态的整体性变革,也给新闻研究带来智识挑战。在转型过程中,以文化研究视野中新闻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的数字新闻学研究催发了新闻业两大理论更新:一方面是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给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新闻观念提出的革新要求,另一方面是经典文化研究理论在新闻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变与不变。尽管孕育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媒介技术环境均已发生改变,但经过发展的文化研究理论依旧能够为数字新闻学提供有价值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资源。数字新闻学应该在现有的问题维度上纳入文化批判的视角,从而拓展其解释和介入现实的学术潜能。  相似文献   

16.
信息公平论:追求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信息公平论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试图改变全球信息传播不平衡、不公平状态的传播改革理论。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核心战略资源的大背景下,通过为发展中国家和有特殊需要的地区、群体和个人提供物质手段和信息产品来保护与促进其公平获取、享用信息的权利,以缩小"数字鸿沟",从而建成包括所有人在内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公平和信息均衡的和谐社会已成当务之急。但是,要践行和实现真正的信息公平,则必须坚持信息自由原则、信息平等原则和信息共享原则,同时要积极寻求主体能力保障、制度政策保障和伦理道义保障。不仅如此,还应该以东方生态智慧为基础,坚守整体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媒介生态观,追求媒介生态的平衡发展、良性循环、有机互动,在充满诗意追寻和栖居中选择简朴、节约、公平与恰到好处的信息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生态环境,使人、媒介与社会和自然处于一种最佳的组合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这是一个传媒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伴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当人们还在争论"报纸将死"会不会真的到来时,方兴未艾的新媒体已经势不可挡地在传媒产业中攻城占地,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做了如下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由此可见,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社会运行的基础逻辑,社会、传播、媒介、受众的关系被重新书写,新闻传播学科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卓越数字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回应数字时代转型和学科创新的关键。文章认为,需以符合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规律的数字化传播理论为先导,以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建立理论、技术、场景协同运作的培养体系,助力高校输出具有数字伦理、数字素养和数字传播实践能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媒介融合的特征表现为一件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融合多种信息格式,通过新型终端显示出来的"大媒体系统",那么,就目前的媒介表现形式而言,数字报业将报纸和网络两种形态结合起来,共同运用于新闻产品的生产之中,各取所需、物尽其用的多介质传播模式,实质上已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2,(4)
数字时代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集中关注数字化所带来的传播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传播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对相应的数字神话的解构。数字新闻业依托于整个数字经济和媒介生态,呈现出与数字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复杂互动。基于这一考虑,本文首先采用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三方互动框架分析了欧美社会语境中新闻业数字化转型的差异化逻辑,以及所型构的虽然一体化但充满矛盾性的新闻体制;随后针对中国的特殊语境,提供了基于统摄性国家概念来进行内部新闻体制调整和重组的数字化分析视野。随后,以数字经济这一新闻业的生态基础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关切为切入口,本文从生产要素的多元配置、生产关系的灵活调整,尤其是数字劳动的压缩、替代与竞争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新闻业的经济动能。最后,从数字平台和数字劳工两个角度,本文提供了传播政治经济学贡献于数字新闻学研究的两个前沿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