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酒·旗·风     
上海有家著名刊物,有位顾问仙逝,时跨两个年头了,但名字依然期期赫然印在显著地位.此事我早就发现,本想即向该刊编辑部质疑,但事杂忘了.近日与文友闲谈,又谈及此事,一位文友调侃说,此刊是跨时空、阴阳两界都发行的啦.  相似文献   

2.
上海有家著名刊物,有位顾问仙逝,时跨两个年头了,但名字依然期期赫然印在显著地位。此事我早就发现,本想即向该刊编辑部质疑,但事杂忘了。近日与文友闲谈,又谈及此事,一位文友调侃说,此刊是跨时空、阴阳两界都发行的啦。我赶紧发一电邮给该刊编辑,叫他向主编转达。  相似文献   

3.
下基层采访,遇到一些老通讯员,真是无话不谈。闲谈中有位通讯员拿出一叠影印件气愤地对我说:“可耻呀!有人冒名把别人的文章窃为己有上报。”我接过影印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其中有一篇署名“微文”的,是某报总编辑的笔名。据说此盗窃者被揭穿后,一面狡辩,一面求情。也有人竟以“家丑不能外扬”为他庇护。其实,此类现象并非个别,报刊上常有揭露。但未被发现,至令仍在干着抄袭、剽窃行为的,也不能说没有。抄袭、剽窃、冒名不妨统称为扒手。谨防新闻扒手,治一治新闻扒手,不仅是新闻界的事,也是广大读者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新闻扒手何以能得逞一时?原因或许有多条,但共同的无非有这么三点:一是扒手无德无才。这些人往往思想意识差,写作又无能,见报  相似文献   

4.
在文坛、报界,文章剽窃向来为人所憎恶,也在打击、治理之列。但“创意剽窃”这一现象却未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在看法上也许人们见仁见智,致使“创意剽窃”现象越来越严重。 我在长期的读报与集报中,经常发现一些文章题目十分相似,语言相近,甚至题目完全一样,而语言却不一样,特别是在言论、杂谈、杂志这些题材中,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这一现象说明“创意剽窃”确实存在。 所谓“创意剽窃”,就是某一作者的一个“思维创意”,“文章题目创意”,甚至文章名字被多人采用,不但文名相似,文章里头内容以至情节也很相似,只是在文…  相似文献   

5.
和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可谈的事不少,这里就说说买旧书的又惊又喜.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一起去上海旧书店二楼"内部供应"的旧书库去拣旧书.我们分头在书架边聚精会神地选书.  相似文献   

6.
《山西档案》1998,(4):47-48
<山西档案>上期刊出一组曝光文章,把于丽萍的剽窃行为晾出来晒一晒,极好. 一稿多投是个老问题,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也不是新情况,这对读者和编者都是一件头疼事.看得出,不论是<山西档案>编辑部,还是<广州档案>编辑部,对剽窃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为什么这种事会屡屡发生?我认为,舆论谴责时有些人是无所触动的,最有力的武器还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针对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剽窃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7月11日上午,中央电视台直播十大电影厂诉版权被侵案庭审过程,为切实实施保护著作权的法律、法规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7.
老孙,单名一个琇字,当年父辈为何给他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不得而知,但为此而被误认为是女士的事却有多次,别人给他复信用“芳函收启”开头的事先不说,去年南京河海大学一位吴教授就谈过他与老孙未谋面之前的误断,这有文字为证,发表在《扬子晚报》上。老孙不老,称老是尊重的意思。初  相似文献   

8.
“抄袭”和“剽窃”是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棘手而头痛的问题。抄袭是指公开的、比较完整地照抄窃取别人著作的行为;而剽窃,则指对别人著作中的研究成果、重要观点、思想或意念等方面的窃取,其特点是变换表述形式和词句,改头换面,比较隐晦。从版权角度讲,抄袭是窃取他人著作以为己作的一种侵犯他人版权(著作权)的违法行为。关于抄袭,除了“抄袭他人著作”外,还存在“自我抄袭”的问题。著作物应该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从这个角度看,抄袭问题,  相似文献   

9.
下基层采访,遇到一些老通讯员,真是无话不谈。闲谈中有位通讯员拿出一叠影印件气愤地对我说:“可耻呀!有人冒名把别人的文章窃为己有上报。”我接过影印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其中有一篇署名“微文”的,是某报总编辑的笔名。据说此盗窃者被揭穿后,一面狡辩,一面求情。也有人竟以“家丑不能外扬”为他庇护。其实,此类现象并非个别,报刊上常有揭露。但未被发现,至今仍在干着抄袭、剽窃行为  相似文献   

10.
侵犯著作权行为如何认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员卞昌久怎样认定剽窃、抄袭他人作品之侵权行为剽窃,即抄袭之意,是指抄袭他人作品的全部或部分作为自己的作品发表的行为。剽窃、抄袭他人作品是审判实践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它实际上是在智力成果领域内对...  相似文献   

11.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孩提时,老师曾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少年去请教一位善于玩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练熟这门功的秘诀在那里。这位杂技演员把这位少年带进自己的卧室,指着床底下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师。”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些热爱新闻工作的通讯员,总为自己上稿命中率低而苦恼,总希望从别人那儿找到“终南捷径”。我以为不妨学一学这位杂技演员的秘诀。回想这些年的新闻记者工作,我备尝艰辛,也经  相似文献   

13.
近日,几位老通讯员相聚一起,其中一位同志谈到当前媒体存在寄送稿费速度慢、有的文章被采用后半年甚至一年不见汇款单,有的媒体干脆就没有稿费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杂文一说     
《今传媒》1997,(4)
杂文一说文/北京·叶延滨近读报,见到又有关于杂文是什么的讨论文章,这种讨论近年常是过一阵子来一次,我一次也没有参与其中。我认为养猪与吃肉虽有联系,但毕竟还不是一回事情。写杂文是养猪的,谈杂文是美食家,不一定能谈到一起,谈不到一起也是正常的。只是听多了...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如果将这句话理解为后者总是在学习、吸收前者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他人的作品,进行自己的创作,我以为是比较恰当的;如果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创作就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大家互抄一气,并以这句俗话为自己抄袭(或称剽窃)他人作品辩护,我以为是不对的。据《北京晚报》今年8月18日报道:退休职工曹云章与别人合著了《现代日语翻译技巧》,全书共44章408页,其中从文体、章节标题到内容、例句,甚至标点符号与北京师范大学谢秀忱的讲义《简明翻  相似文献   

16.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又到雪花飘飞时。中国的一批文人汇聚北京饭店,参加人民文学社举办的“中国脊梁”报告文学获奖作品颁奖大会。满头白发的刘白羽同志来了。他飘然进入会场,缓缓地走向主席台,那样缓缓地坐下,慈祥地看着一张张热情的脸。刘老那样安详地坐着,像一位世纪老人,微笑着和每一位前来问安的人握手;微笑着和每一位要求合影的人配合,完成一次次造形。我和刘老合影时,提出了为他写个专访的请求,他微笑着答应了。第二天,我来到刘老的家。~进门,他就说,来来,我耳朵背,请你坐近点,今天没有别人,咱们可以放开谈,你说谈什么吧。我说您作为…  相似文献   

18.
作家最好不要多谈自己的作品。但接到《共和国与我——100位作家说50年》一书的组稿信,让撷取自己最难忘、感触最深的事反映出自己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就不禁立刻想到我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来了!这是一段真实的经历。在我是一件付出极大艰辛和半生精力的事,是一件曾使我最倒霉最无奈的事,也是一件使我最后获得了一些光彩的事,这样的事自然使我难以忘怀。因此决定写一写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19.
艰难的第一轮融资1996年,我正处在创业初期。当时我去找美国知名风险投资专家、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资深教授爱德华·罗伯特,见到他时我就跟他说,"我想创业,你看我回国这段时间的业绩,能不能给我投一笔钱。"我以前就认识罗伯特,他对我做的事表示"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有兴趣,但没有敲定。这是当年4月的事。到6月我就又回到美国,再找罗伯特谈,他说他愿意投资,但是先按200万美元估值。他表示可以投一笔钱,但是必须还要有另外两个人一起投才行,因为一个人投风险太大。  相似文献   

20.
最幸福的     
有一天我在市里等公交车,旁边有两位挎着包的中年妇女。虽说我从小偷听别人的谈话,但她俩有说有笑,声音也很大,我就免不了知道一些内容。原来她俩曾是初中同学,十多年没见面了,没想到今天碰上了。她们谈起了学生时代的趣事,也谈到了同学的命运、街坊邻居、小女儿,最后谈到各自的丈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