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繁荣发展的一个自然的结果和一个有意味的标志就是:那些原来在报纸上写评论,在学校、研究所里做学问的人们都跑到电视屏幕上来了.由此拓展了评论的形态,也改变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语态.纸上的评论,成了说出来的评论.静态的评论,成了动态的评论.独白的评论,成了对话的评论.而评论本身,就在这种变化中悄然接近了更多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杨彬 《青年记者》2006,(19):73-74
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体,出现最早的是报纸,广播次之,电视最晚。具体到新闻评论,也是报纸评论诞生得最早,历史最长,而广播电视评论则是这个大家族中的年轻成员。从新闻评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伴随着广播电视评论产生的,是不同媒体间的新闻评论体的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这条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之路,呈现了一种从“移植”到“嫁接”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魏伟 《新闻知识》2006,(10):44-46
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是党报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重要新闻体裁,在党报担当主流媒体的职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党报评论,所评述的对象大多是党政中心工作,所用表达方式多为耳提面命的口吻和语气,使得普通群众对党报评论常常敬而远之。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他们对党报评论文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这就要求党报评论必须贯彻“三贴近”的原则。一.当前报纸评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近年来阅读报纸评论的印象和感受,笔者认为当前党报评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有的党报评论在写作…  相似文献   

5.
对"电视新闻评论"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报纸和广播相比,电视新闻评论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各电视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不断得到加强,以专论、编后、述评等体裁以及专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得到了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深度、广度和影响力上,电视新闻评论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快餐化评论的表现形态 纵观快餐化评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一 第一,老生常谈:新闻事件发生了,便洋洋洒洒评论一番,然而,由于习惯于常规思维,这种论述却只是在为"常理"作证,颇费笔墨后的结论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一 10年光阴,新闻评论一路奔波,今日似乎走到十字街头,四处观望,何处可去?与四五年前媒体不约而同地把评论作为新的"阅读率增长点"、进而催生了新闻评论繁荣的局面相比较,笔者却认为,现在人们对新闻评论的兴趣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8.
4月15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长篇评论<"媒治"应成为法治的一部分>,评论中提到,媒体通过新闻曝光,舆论监督给有关部门施加压力,对于推动问题解决,敦促有关方面采取究责措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形成了"媒治".同时评论认为,社会可以期待的正常状态是,"媒治"作为社会治理和"权利监督权力"的形式,本身就是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孙秀岭 《青年记者》2007,(24):45-46
现在很多评论,大家不愿意看,影响力不大,究其原因就是评论员脱离实际,关在高楼大厦里冥思苦想。评论不是空对空、由抽象到抽象的推论,很多好的新闻评论,本身就是独立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0.
陈栋 《今传媒》2006,(5):4-6
4月底,“新世纪第二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数十家媒体与高校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递交相关论文40余篇。从本期起,本刊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推出“《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文选登”上下两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李鹏 《青年记者》2007,(9):60-61
3月5日,浙江《嘉兴日报》“嘉兴时评”专栏和评论专版面世,“本报评论记者×××”的署名首度出现在评论专栏里。作为一种新的评论样式和工作机制,嘉兴日报的新探索引起了广大读者、网民以及国内新闻界的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灵魂.而对于评论,最能体现其灵魂价值是思想性. 然而应当看到,思想性也是当前不少党报评论的"软肋".不少党报评论平庸,患有"思想贫弱症".具体表现为: 一是"一言堂".一些党报自恃党委机关报,以权威自居,评论更是高高在上,呈现出严重的说教面孔,一副不容商榷、不容置疑的口吻.评论里常用的词,多是"要""必须""一定"这类的强制性语言,使用的句式,也多是祈使句.有的甚至连论点、论证、论据都不重视,评论似乎成了"不讲理"文章,很难令人信服,更别提思想性了.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被称为媒体的旗帜、灵魂、火车头。近些年,报纸的评论有些什么发展和变化?本刊第8期曾刊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女士的论文《公众言论走上媒体》,论述了近年来我国报纸评论的一个显著变化。本期继续刊登涂教授的文章,以翔实的材料,透彻的分析,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评论的又一显著变化——回顾我国近现代报刊评论的历史,它首先是作为媒体(也包括创办者和主编)表达自身观点最为得力的手段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王韬的《循环日报》、梁启超的《时务报》、陈独秀的《新青年》、张季鸾的《大公报》等等莫不如此。即使…  相似文献   

14.
宗瑞凯 《青年记者》2006,(12):62-62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往往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在报纸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各家媒体也都把新闻评论宣传放在突出位置。虽然写好新闻评论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媒体间竞争加剧,各类媒体越来越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就报纸来讲,提供新闻和其他信息的速度、数量不如广播、电视,特别是互联网,但是,报纸对新闻事件所作的权威、深入、综合的报道却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这是报纸在媒体竞争中一个重要优势。评论,正以其论述权威而深刻的特点受到业内人士和读者的重视。近年来,各类报纸都以不同形式增加了评论的数量,增设了评论类的栏目或版面。 《深圳特区报》去年在新闻编辑中心单独设立评论组,同时对评论栏目进行了重新设置和定位。实践证明,评论工作的加强,在更好地发挥报纸的指导性、权威性、针对性、可读性方面,起到了其他新闻体裁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如何搞好党报的评论工作?借用一句现成的话就是:“两手都要硬”。 第一只手: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做文章,突出指导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写好时政评论,你必须比一般公众知道得多,必须提供“附加值”——也就是你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能够进入特定的政治圈子,以便能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内幕消息。否则,如果你跟读者知道的一样多,你的评论就很难令人信服,也不会有人愿意看,并由此认为,目前中国没有真正好的时政评论,原因就是写评论的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或者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没有出来写,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写。笔者认为,如果能获得相关内幕消息,对写作时政评论势必大有裨益,但若过于强调这一点,把这一点优势作为写好时政评论的必要条件,并不妥当。时政评论门槛较高…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承办的“新世纪书评征文”评奖工作日前在京结束。  相似文献   

18.
一、评论标题空间与功能的矛盾 在这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对于评论的标题,我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更为清晰的认识:评论标题制作的根本矛盾,是表意空间的有限性约束与表意内容的完整性追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内涵里有一句响亮口号: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有一个明确要求:评论必须采访.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新闻第一线采访、调研、了解情况.这对当下多少有点浮华的新闻界及部分沾染了浮躁气息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可以说是切中要害,非常及时且完全必要,契合了当前的现实需要及新闻界关于"三贴近"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方面,面对信息爆炸,大众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权威性和导向性的解读;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渴望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及时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于是,从“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到“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个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个观念纸”,①各家报社对新闻评论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着50余年办报历史的《开封日报》审时度势,在强化新闻评论、打造评论品牌、发出党报最权威的声音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一、突出一个“快”字,打造“与新闻同步的现在进行时评论”评论是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