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惟纯 《今传媒》2003,(1):70-71
从产业观念看杂志产业发展的硬道理 现在世界上所有产业的趋势大都以竞合的方式在做,coopitition,即竞争和合作。我们的主题是文化期刊之东方神韵,东方的期刊要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引用邓  相似文献   

2.
培植期刊的文化根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期刊内涵与品质的揭示,产业则是对期刊运作与经营方式的概括.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文化入乎内,产业形诸外,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但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往往过多地关注期刊的产业属性,而对期刊的文化属性缺乏深入思考的激情.期刊渐渐失去了对内在文化品质的自觉追求,淡忘了它在文化精神的现实引领和文化缔构的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期刊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期刊内涵与品质的揭示,产业则是对期刊运作与经营方式的概括。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文化入乎内,产业形诸外,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但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环境下,人们往往过多地关注期刊的产业属性,而对期刊的文化属性缺乏深入思考的激情。期刊渐渐失去了对内在文化品质的自觉追求,淡忘了它在文化精神的现实引领和文化缔构的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功能。  相似文献   

4.
期刊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战略思考——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精神产品和服务社会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特征。期刊这个产品,确实是能赚钱,搞  相似文献   

5.
最近十年是中国期刊稳步发展时期。品种和发行总量不再如前十年迅猛增加,但期刊成为产业且规模日益扩大,期刊文化内涵和出版质量健步提升。中国期刊在20世纪末走向成熟已成中外共识。中国期刊协会的理性瞭望与产业导航则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纪更替,期刊文化转型是近十年的期刊理论主题。中国期刊协会的存在与运作,使中国期刊的发展走向了大众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的多元化进程,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期刊产业则是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从整个期刊行业看,市场化处于初步阶段,大量的期刊从名称、定位看还遗留着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痕迹.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期刊开始尝试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并逐步认识到期刊品牌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很多期刊社定位于事业单位,其产业特征没有得到体现,产业规模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产业的成熟度不够.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条单程道",期刊的数字化生存是唯一的选择.本文在大文化和大媒体的视域下,从数字期刊的内容、跨媒介、产业、媒介素养四个方面的融合入手,探讨了它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期刊业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把握机遇,推动期刊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期刊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的发展是和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从我们的现实情况和世界期刊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当前正是期刊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期刊业的跨越式发展。(一) 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期刊博览会是我国期刊业成果展示和交流合作的盛会.湖北是期刊大省,又是期刊强省,汇聚了一批品牌期刊.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办好全国刊博会.自2013年以来,刊博会为了配合国家文化建设、全民阅读和行业发展要求,积极扩大业界参与、读者参与和社会参与.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刊博会的参展单位不断增多,参观人数不断增加,交流合作的成果不断扩大.刊博会已经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品牌和全国期刊界的名片,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全民阅读、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
期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又仅向受众传播各类文化信息,它本身也具有独立的经济功能,是文化消费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文化消费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消费结构中的主流要素,期刊也被文化产业浪潮裹挟进入了文化消费市场.与此相适应,我国期刊行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向前推动,各大期刊面向市场集团化运作.但目前我国的期刊研究视野依然主要局限于传统的模式,尚未跨入消费性研究的框架.本文对近年我国消费类期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尝试厘清在文化消费产业化背景下中国期刊业发展的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11.
吴赟 《今传媒》2005,(7X):44-46
期刊是社会传媒体系中的重要成员,期刊业的发展状况是一国文化、经济、科技实力的重要表征。由于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期刊产业的实力及期刊业在所处国家的地位存在着差异。对中外期刊产业实力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我国期刊业与期刊强国的差距,更好地推动我国期刊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这一问题的讨论,我想首先要认可一个基本的前提: 新时期的期刊业,不论就产业还是就事业而言,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期刊业在高速、迅猛发展的同时,受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影响,面临着“大转折”。这个转折是世纪的转折。当前乃至今后10年左右是中国期刊文化由第二世纪跨入第三世纪的过渡时期。所以对当前期刊形势的分析不仅要站在中国和世界的结合点上,而且要站在第二世纪到第三世纪的转折点上。当前的期刊界就因为“结合”和“转折”而丰富多彩,而五光十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就是当前过渡时期期刊文化的主要特征。多元化是对当前期刊市场的整体观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  相似文献   

13.
调研开展的背景和对象 2011年下半年以来,文化产业尤其是出版行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布对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纲领性部署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出版产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寄予厚望,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整体放缓,同时纸张、物流、人力以及版权成本的不停上涨,出版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期刊出版在这种大环境下,伴随着年内期刊市场化转制的基本完成,资源和市场的深度整合以及调整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到来,数字化已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方法】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是国家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应有之义。作为文化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恰逢其时。【结果】新时代期刊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有利于加快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搭建,有利于推动期刊数据数字化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期刊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结论】新时代期刊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面临定位不够清晰、传播方式受限、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新时代期刊数据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关注期刊市场大数据,分析期刊社会大数据,甄别期刊学术大数据,跟踪期刊创新大数据,整合期刊合作大数据。  相似文献   

15.
版面有限拓展空间无限如何抓住目前国家对出版业实行审批制形成的政策保护屏障所带来的缓冲期,把期刊业做强做优做大,成了我国加入WTO后,期刊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发达国家期刊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办刊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加大期刊市场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期刊投入、产出比值,是发展期刊产业,做大期刊产业的有效途径。期刊经营的实质,是在出版连续性出版物的基础上,利用出版连续  相似文献   

16.
从产业意义上来讲,期刊是期刊出版者的产品;而在经济学视域下,产品则足劳动者生产劳动的价值体现,是生产经营者获取效益的终极目标.当今在对期刊发展的探索中,由于缺失产业经济学的审视,导致许多认识误区和错位.作为参与"精神文化产品"的加工、制作整个过程的编辑,他既是构建精神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这个"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劳动者,或者说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7.
《出版广角》2019,(24):1-1
《出版广角》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期刊以创办"中国出版产业观察期刊"为办刊宗旨,以办成具有学术品位和创新精神、贴近编辑出版一线人员的出版产业文化期刊为目标,为新时代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升级服务。常设栏主:特别策划、新观察、产业、报刊、  相似文献   

18.
集群化是科技期刊发展必由之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已明确将文化出版单位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两类.目前,针对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性质的界定尚无定论,但是,面向行业需要的、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行业类期刊无疑属于经营性产业的范畴.因此,行业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9.
《出版广角》2019,(23):1-1
《出版广角》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期刊以创办"中国出版产业观察期刊"为办刊宗旨,以办成具有学术品位和创新精神、贴近编辑出版一线人员的出版产业文化期刊为目标,为新时代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升级服务。  相似文献   

20.
《出版广角》2019,(20):1-1
《出版广角》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期刊以创办"中国出版产业观察期刊"为办刊宗旨,以办成具有学术品位和创新精神、贴近编辑出版一线人员的出版产业文化期刊为目标,为新时代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升级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