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东西方著名的商贸通道,是沟通中外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既广且深,然而对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却一直略显薄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巨量明清丝绸之路档案揭示:明清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分为四条线路,即东面过江之路、南面高山之路、西面沙漠之路、北面草原之路;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四个方向,即东洋之路、南洋之路、西洋之路、美洲之路。明清国家记忆告诉我们,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并没有中断,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直在延续和伸展;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并不限于传统的两条经典之路,而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八条线路。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档案勾勒了历史与现实相通的时空走廊,这是"一带一路"宏伟倡议的历史依据和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2.
"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趣由来已久。1913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首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他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1954年,我完成了个人的首个研究成果——《南海贸易:南中国海华人早期贸易史研究》。由于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丝绸之路"更多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学界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23,(11):38-40
<正>本书对丝绸之路研究中若干学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丝路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特点、作用和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对于能够充分体现丝路特质的若干重要的敦煌文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注重发掘敦煌文化对于丝绸之路繁荣和发展的历史作用和价值,由此摸清了丝路沿线线路及一批重要遗址的历史面貌,纠正了前人的若干疏误,凸显了丝绸之路重大的历史贡献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丝绸之路研究集中在汉唐时期,本文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档案"提出,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网络,分为陆路与海路各若干条贸易路线,成为东、西方包括南亚、东南亚、美洲地区最为活跃而稳定的商贸区域,是前近代最为持久、广泛的世界贸易秩序。虽然明清时期的丝绸之路贸易还是传统形式,但中国与参与各国所秉承的平等互市、调剂有无、救助周济的贸易精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吉林市有着深厚的"一带一路"历史背景,她是先秦时期东北亚丝绸之路上的一环,在汉魏时期成为了这条丝路的集散地,之后又承担了渤海国营州道、契丹道及辽、金、元贡鹰道中转站的功能,并于明清之时成为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枢纽。吉林市虽然具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依据,但是若想在新时代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目前还存在着诸如"东北亚丝绸之路"课题基础研究薄弱、科普力度不够、地方力量参与度不高、国际合作有待于加强之类的问题。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了沟通中国西部与世界的联系,将大西北的文化,经济共同推向世界市场,去年8月到10月,中宣部牵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丝绸之路2100年庆祝活动”。从吐鲁番盆地到郁郁葱岭,从河西走廊到八百里秦川,无不载歌载舞,欢庆这一盛大的历史性庆典。西安,作为古丝路的发祥地和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城,除了举办“长安民风民俗展”、“丝路读书会”、“丝路长虹歌舞”、“古丝路国际学术讨论会”等20多项活动外,还拿出了最隆重、古老,最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术界对明清海上丝路的研究,多关注于官方的朝贡贸易,而忽略了民间层面的海上经贸活动。民间海上经贸活动主要表现为"借贡兴贩"、特许贸易、走私贸易等三种形式。在明清严厉的"海禁"政策背景下,民间海上经贸活动并未因此而中断。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的调控与法律的约束以及与地方社会的协作等方式,形成了对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掌控;另一方面,商人的利益诉求也得到了应有的关照。这种国家、地方、社会之间所形成的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为民间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5月13日,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归来·丝路瓷典》展开幕。该展览以近300件(套)景德镇明清外销瓷为载体,讲述丝绸之路上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国故事。展品涵盖食具、茶具、咖啡具、陈设器、妆具、灯具等不同用途的器具,包括青瓷、白瓷、影青、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等多种品类。中国外销瓷的生产和贸易的历史,贯穿唐宋以来一千多年,从明末到清中期,开始大规模销往欧美市场,成为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乔婕 《出版广角》2019,(22):50-52
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丝路精神的有力传承,使和平发展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新闻媒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信息联通和情感维系上发挥着攻坚作用,地方报社则是“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各省市的重要“传播使者”。陕西日报作为国家一类地方新闻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形象建构、文化推广、经济联通等方面的优势,在展现丝路新形象、传播丝路新理念、探索丝路新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南丝路出土海贝数量众多和使用贝币历史久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古蜀与南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就是围绕南丝路开展的,古蜀和云南与外界的贸易体系也是通过南丝路古商道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南丝路出土海贝数量众多和使用贝币历史久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古蜀与南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就是围绕南丝路开展的,古蜀和云南与外界的贸易体系也是通过南丝路古商道建立起来的。实际上该贸易圈就是以贝币的流通和使用作为链接基础的。下面就顺着南丝路沿线的出土海贝来进一步探究其间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朝贡贸易,发展了中国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来解读这种朝贡贸易。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联合国和平文化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的故事》一书。丝路是一千年前横贯欧亚的贸易走廊。数百年来,丝绸和香水、黄金、象牙及酒在这条路上川流不息,商贩得爬过世上数一数二的高山及横过最浩茫的沙漠。随着丝路贸易的开展,新思想和新宗教开始流传,直至今天,中亚地区仍能找到佛教、犹太教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旭 《东南传播》2018,(5):94-97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成为我国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题材。从央视1980年版《丝绸之路》开始,一大批以丝路为话题的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丝路热"正在成为汇聚世界目光的国际文化交流新风尚,涉及内容、关注角度丰富多样的丝路题材纪录片成为传播丝路文化、展示中华民族辉煌发展历程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国内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历程、主题特征变迁以及纪录片在叙事环节当中的叙事视角、声画特点进行分析,进而研究探讨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于民 《兰台世界》2011,(11):62-63
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中国的丝绸和蚕丝技术、铁器及铸铁技术、造纸术等都沿丝路西传。同时,欧亚各国的土特产、宗教艺术等沿丝路东来。唐中期以后,丝路虽逐渐衰败,但它仍然是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16.
石云涛先生的《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一书是文化艺术出版社"文史哲学术文丛"之一种,是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成果。书中探讨三至六世纪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中西交通的发展,以中西方传世文献为中心,吸收百余年来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一时期陆、海两条丝路的盛衰变迁,沿途各个国家和地区、各民族,及其政治背景、城市兴废、自然环境和商贸往来等与之相关的问题作了综合性论述和全方位考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一时期丝路研究的薄弱局面。我认为这是一本颇具特色的丝路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敦煌文化及元素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敦煌文博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脉,为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传递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及传播载体。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丝路文艺也随之发展并壮大,为文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敦煌文博会为例,对历届敦煌文博会中的文艺剧目及演出进行梳理,分析这些文化内容的创新所在及传播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故事化”“场景化”“时代化”等特征;同时,在技术、艺术及文化的加持下,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叙事中凸显历史厚度,在艺术呈现中“穿”古“越”今,在技艺融合中彰显文化魅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使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更为鲜活生动,由此引领丝绸之路文化情怀。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让敦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以技艺融合赋能丝路文化,为打造持续、创新、有影响的丝路文化构建新的文化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8.
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中国的丝绸和蚕丝技术、铁器及铸铁技术、造纸术等都沿丝路西传.同时,欧亚各国的土特产、宗教艺术等沿丝路东来.唐中期以后,丝路虽逐渐衰败,但它仍然是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19.
唐代丝路贸易规模巨大,已达封建社会丝路贸易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形式。这样的规模和繁荣场景,都与唐朝所制定丝路贸易法规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事档案内容建设应强化的三个方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人事档案往往重政治历史问题、轻工作实绩,重家庭关系、轻现实表现,重思想品德、轻才能成就;在每份档案的语言表述上,也存在格式化、公式化的问题,千人一面。这样的人事档案只能片面地反映一个人的历史面貌,无法全面、完整地将个人的特点和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