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有关数据来看,四川农村信息化水平落后于河南,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应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加快农村通讯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移动通信事业发展;加强乡镇邮政网点建设,增强农村邮政服务功能;加快农村图书室建设,努力提升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积极培育农民信息需求,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扶持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农村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甘肃科技情报工作创新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有关资料测评,西部欠发达省份信息化发展滞后 于沿海发达地区5-10年,东西部信息化程度的差距也 相当悬殊。其主要原因有: --创新意识滞后,信息市场发育不成熟,特色业务 开拓乏力; --服务方式单薄,没有形成规模化、长效化的服务 特色与服务精品; --信息资源建设缺乏规划指导,重网络、轻资源的 现象普遍存在; --投入强度相对不够,基础设施与服务手段陈旧,  相似文献   

3.
在厘清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体系及组织模式、组织要素等概念的基础上,以江苏、浙江15个农村社区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逐一探讨了农村信息化体系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各组织要素、要素间的信息流,给出了农村信息化体系的功能结构并分析了建设的主导机构.调查发现,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体系组织要素与组织结构的各项硬指标与城镇相比已不相上下,但信息素养、组织总体效能等软性指标与城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指数和劳动力作为投入变量,邮电业务额作为信息资源产出替代变量,运用DEA方法结合Malmquist指数分析我国近几年的信息资源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在信息资源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区技术进步显著,并且比较均衡.规模效率有所提高,几乎所有地区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增加规模可以提高效率.全国纯技术效率相对稳定,并且东、中、西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差距并不明显,技术效率与经济发展并不相关.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贡献,绝大多数省、市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我国信息资源生产投入要素的节约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国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应注重资源节约.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花费了很大精力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但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很多困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在于政府“一厢情愿”,没有与农民协同努力,缺乏内外配合.区别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社区社会资本能破解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困境,促使农民与政府协同联动,改变信息供给结构,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破解免费搭车困境,提高农民信息技术能力,有利于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为此,政府应在激活农村社区传统性社会资本,创建农村社区制度性社会资本、营造扩大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增量的环境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以促进信息化建设中的农民合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出建立我国农村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5项原则,着重研究建立我国农村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包括6要素25项指标。即衣村信息资源、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产业、农村信息化人才和农村信息化环境。并采取Delphi法建立指标权重,计算出全国和各省市农村信息化指数。  相似文献   

7.
CASHL的战略思维包括性质定位、理论价值定位、社会功能与现实价值定位、运行机制定位和发展战略定位五方面内容.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平台,国家创新体系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有机构成是其性质定位;顺应信息资源共享国际潮流,解决信息时代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发展对信息资源需求的无限性日益尖锐的矛盾,推进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文明建设,缓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状况,发挥国家资源保障功能、保证国家人文社科文献信息资源安全是其理论价值、社会功能和现实价值定位;国家投入、全国共建、全社会共知、全民共享、永续发展则是其运行机制和发展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但平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农村信息化存在问题较多,但受到国家信息化政策的大力支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缺乏,但特色文化典籍丰富,这是西部地区科技信息保障事业发展中的困难与优势。本文介绍了开放存取运动的内涵和实现方式,指出开放存取为西部地区科技信息保障事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分析了其在科技信息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可能用途,以及为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农业信息化绩效测评体系的14项指标中,西部民族地区有12项指标的指数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差距突出的项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农业信息产业指数”。这主要由于该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宏观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信息化应用主体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基层信息化发展规划及举措不够明确等主客观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0.
豆剑香 《河北科技图苑》2012,25(3):51-52,47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基层图书馆应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并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加强网络建设,帮助农民获取有效信息;加强资源建设,努力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造就高素质的信息服务队伍等,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天祝农村信息技术培训项目旨在通过构建有效的培训模式,提升欠发达地区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信息自助和互助的能力,以缩小西部地区农民在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此项目为期3年,分为4个阶段.目前项目实施处于第一阶段,即信息自助培训模式探索阶段的末期.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实践,一个有效的培训模式日趋明晰起来.文章总结了项目实施第一阶段探索出的信息自助培训模式,并基于案例分析探究其效果,最后简要介绍后续的项目实施和评估计划.  相似文献   

12.
中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世界,各国都是从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来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带动整个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信息产业如何面对21世纪的挑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数据库产业是现代化信息产业的基础,本文分析国内数据库和信息服务业与国外的差距,建议开发国家级的综合性大型数据库,扩大数据库的覆盖面,保证数据库质量。作者认为,我国应将数据库生产和数据库检索服务分家,由信息服务部门对数据库进行高质量的增值处理,同时建立配套的文献源服务体系。我国以INTERNET为基础的信息服务技术起步并不算晚,应该尽快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信息人才,首先建立我国信息服务业在亚洲的领先地位,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发达地区农村外来劳动力是新兴的弱势群体,应对其给予关注与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采用卡诺模型的问卷调研方法,调查农村外来劳动力对不同信息内容的需求程度,分析其信息需求程度低和信息需求存在差异的成因。指出应以基层农村政府部门为主,用工单位为辅,共同开展面向外来劳动力的信息服务;应基于农村外来劳动力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应制定适当的信息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同时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全国信息化建设,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革命老区湖北省红安县农民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地农村劳动人口的基本构成,讨论了该地区农民对农村政策、农业科技、农村市场等信息需求情况,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加强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核心始终是资源建设;而在文化共享工程的主旨之一"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的指导下,选择农村网络资源建设的角度以窥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一隅,并在了解当前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法/过程]对文化共享工程各省级分中心网站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网站中农村信息资源的分类、建设情况及可利用性等问题进行揭示,在分析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后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结果/结论]目前资源建设内容无法切实满足用户需求,网站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指出未来文化共享工程在信息资源建设,尤其是主要适用于我国农村的共享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还应提高资源建设关注度,加大开发资源力度,使得文化共享工程真正得以在广大农村地区助力民生经济发展及文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sources and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Bangladesh and highlights the information flow and access patterns at the village level of Comilla and Chittagong districts in Bangladesh. I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ffective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 as well as a specific model for a Bangladesh Integrated Rural Information System (BD-IRI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villagers. This study uses structured interviews through a pilot survey of 20% of the households from each village and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personal observations and other secondary sources, as well as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A total of 155 responses is included in the study.

Existing conditions of information flow and access in this cas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access in spite of interpersonal sources and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Of course,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low literacy rate in the villages studied and in many similar communities presents many serious barriers. The author recommends establishing a Village Information Center (VIC) to provide integrated and concerted information services, along with an integrated rur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purpose in the villages studies, and more widel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ll people in villages in Bangladesh. The case study is one of very few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flow and access of information for rural areas of Bangladesh, particularly as regards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channels, system and services. The approach can be replicated in other communities, and the proposed model for future direction to improve information system of village level people of Bangladesh could be modified for use in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sources and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Bangladesh and highlights the information flow and access patterns at the village level of Comilla and Chittagong districts in Bangladesh. I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ffective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 as well as a specific model for a Bangladesh Integrated Rural Information System (BD-IRIS)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villagers. This study uses structured interviews through a pilot survey of 20% of the households from each village and information gathered by personal observations and other secondary sources, as well as approp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A total of 155 responses is included in the study.Existing conditions of information flow and access in this cas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access in spite of interpersonal sources and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Of course,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low literacy rate in the villages studied and in many similar communities presents many serious barriers. The author recommends establishing a Village Information Center (VIC) to provide integrated and concerted information services, along with an integrated rural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purpose in the villages studies, and more widel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ll people in villages in Bangladesh. The case study is one of very few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flow and access of information for rural areas of Bangladesh, particularly as regards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channels, system and services. The approach can be replicated in other communities, and the proposed model for future direction to improve information system of village level people of Bangladesh could be modified for use in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对我国自1980年以来涉农信息服务政策核心话语体系构建及其演变进行研究、对话语形成的社会背景进行剖析、对话语实践进行统计与描述,以期为精准化涉农信息服务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运用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框架,从文本向度、话语实践向度、社会实践向度三3个向度对1980以来我国涉农信息服务政策文本及其核心话语的演变进行分析,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文本分析对象,对其进行话语提取、编码与归类。[结果/结论]1980年以来我国涉农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1986年,核心话语集中在有限的主体、对象、内容和较低的服务层次,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为2004年至今,涉农信息服务不局限于传统的农民、农业活动以及农村地域,对象呈现多样化,服务主体规模扩大,两者界限不鲜明,服务内容呈现制度化、规模化、个性化特征,涉农信息服务服务体系逐渐形成。两阶段各有其发展特点与特色,又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延伸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