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谣言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及传播系统 1.缺乏自我规范的传播者 谣言传播的第一要素是缺乏自我规范的传播者,他们扮演着始端的作用.他们不仅严重影响了受众的判断和认知,还对社会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谣言的传播过程,离不开谣言传播者,谣言传播的渠道,谣言的内容,谣言接受,谣言传播的效果,谣言反馈等要素,更离不开诱因、媒介和政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层出不穷的谣言,给社会心理和社会系统带来了诸多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日本地震后的中国抢盐狂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次谣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谣言传播过程中几个关键性的基本传播要素(传播环境、传播方式、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等)处于特殊情况下共同作用所致。要杜绝谣言则必须保持信息畅通,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本应该按照真实客观的原则发布信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意间助长了谣言的传播。本文认为,新闻工作者由于过分追求离奇故事、恶性竞争、跟风报道、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沦丧等原因都有可能助长谣言的传播,而新闻从业者提升自律意识、增强学习意识以及新闻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则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对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自由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虚假信息极易发布和传播便是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选取“国标馒头必须是圆的”这个2008年第一大假新闻通过网络从无到有的事件,从传播环境、受众、传播者三个层面,就该事件进一步分析网络谣言、网络假新闻的成因,进而从受众、传播者、传播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消解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谣言新闻是当前媒体报道中常见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大众传媒对谣言在社会上传播的一种反应。文章首先阐释谣言及谣言新闻的内涵,并对当前媒体上的谣言新闻报道进行传播内容辨析和传播要素考量,以期对当前媒体谣言新闻的报道思路、报道方式等起着反思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处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新闻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愈发严峻.文章结合语用学基础理论,针对新闻谣言传播现象,对其言语行为的语用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基于相同交际图式,探究了新闻谣言传播的言语行为合适性条件及传播的合适性条件,总结了新闻谣言传播的语用公式,详细分析了新闻谣言传播的关键要素,以期制定出有效的新闻谣言传播的语用学治理对策,强化对新闻谣言的管制力度,有效抑制新闻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谣言是最古老的传播媒介,它传递消息,树立或毁坏名声,促发暴动或战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并没有使谣言烟消云散,甚至会促进谣言的传播。这种现象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注意,以免不自觉地成为谣言传播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浪微博中的“谣言粉碎机”为案例,对微博空间科学传播的传播者主体、传受关系、内容形态、传播方式以及符号特征进行分析,尝试研究微博内容碎片化、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为科学传播带来的变化.作者发现,在微博这一空间里,“谣言粉碎机”的“平民化”主体形象具有比权威科学传播者更为突出的优势,与普通用户的传受关系可灵活转换,用户之间也得到更充分的交流平台;同时,“谣言粉碎机”提供的信息内容贴近生活,符号样式体现了网络语言特色,更易得到用户认可.但微博的科学传播也面临困境:内容碎片化、传播迅捷等特点难以提供充分的理性思考余地,篇幅的不足增加了语义的不确定性——微博成为伪科学信息的集散地皆与此有关.如何在新媒体空间进行科学传播,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谣言的心理学研究探究个人心理等因素在谣言滋生和传播中的影响,谣言的社会学研究强调团体规范、认同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谣言传播的影响.两者对谣言传播的个体交互性重视不够,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克服这一缺陷的新途径,但是网络传播存在着网民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传播的目的趋于多元化,但同时具备着传播内容自我消亡化等特点。政府处置突发性事件时机和方法失当,民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缺失,新兴媒体语言的传播泛滥,法律法规不完善,打击力度不够是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严重的重要原因。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危害公共安全,损害公共利益,误导群众言论,损害政府形象;因此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对策,将有利于遏制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自人类有传播现象始,真相便与谣言相生相伴。谣言是指众人没有根据的传播,又被称为谣诼、流言、谣传等,社会学家弗茵认为谣言是一种最松散、最自由的缺乏根据的信息传播方式:《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博"热"的不断升温,过去一年微博谣言滋生连连,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其成为了谣言泛滥的温床。本文紧跟时代热点,以2012年下半年120条微博谣言为研究样本,进行微博谣言的内容分类,并随机对各类谣言样本进行影响传播效果的指标分析。期望从探究影响微博谣言传播的关键指标中找到有效遏制谣言的方式,也为法律规范和管制微博谣言的传播提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拉斯韦尔公式有三个关键的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本文以为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媒生态图景”;传播者,从“把关人”到“人人皆记者”;传播从“一技之长”到“博采众长”;传播对象:从“点对面”到“多点对多点”。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越来越突出,同时其告知客观环境信息并塑造舆论的"流"发生了异化。信息传播中的情绪不仅作为讯息的伴生符发生流动,其本身也作为传播者为达到预期效果的手段发生作用。本文旨在将"情绪流"从传播流中单独列出研究,并总结谣言传播中"情绪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18.
始发于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发酵,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逆行前往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令人动容,我国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得到世卫组织认可。与此同时,网上也出现了一些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信息,给防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相较于2003年非典疫情,本次网络谣言呈现出新的传播机制,在社交媒体时代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成了手持"麦克风"的信息传播者。如何治理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成为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网络谣言治理能力应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民俗形成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民俗的传播过程。"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是民俗形成的核心特征,因此民俗传播缺乏单一信息来源、固定传播者、明显传播效果等一般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要素,但必然具有相对固定的信源、程式化处理、集体认同、信息变异等传播要素,最终形成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的重要符号,对内成为族群成员的"集体记忆",对外则成为彰显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伴随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种网络谣言爆发,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传媒等相关组织也对网络谣言越来越关注。网络传播谣言具有传播者匿名性、传播方式多样性、网络谣言大量复制性等特点,正是因为以上特点使网络谣言传播比以往口头谣言传播更具有影响力和杀伤力,相关部门如何有效应对,扼杀网络谣言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