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怀娟 《传媒》2021,(10):68-69
央视纪录片《城市24小时》通过对城市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的人在做的不同的事进行记录,展现了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5个各具特色的城市.该片采用"节点式"的空间叙事,朴素而深刻地展现了城市面貌.本文以《城市24小时》为例,分析纪录片"节点式"空间叙事的规律,以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24小时》作为一部城市纪录片,解构了传统城市纪录片模式,采用全新的叙事手法和创作形式,发掘出了城市骨子里的现代性。本文将以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五因"模式为理论框架,以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为研究对象,探析当下城市纪录片中城市性的解构与重建。  相似文献   

3.
丘干  关婷 《出版参考》2021,(8):36-38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组织细胞,是解决城市问题和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真正从根本上消解所谓"大城市病"带来的疏离感?基于文化治理的阅读空间建设是重要途径之一.探索内涵化、标准化、品质化的社区阅读空间建设,有助于为居民营造"社区共同体",构建在地性的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从人口学意义上的"城市化"迈向社会学意义上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4.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一种复合型文化空间,能够满足公众以阅读为基础的多元化需求。城市书房是一种典型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深入探究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服务可以有效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文章以扬州市“24小时城市书房”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关数据,分析其建设现状,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其服务效果。研究发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在选址规划、室内环境、开放时间管理等方面表现良好,但在资金保障、空间建设、读者反馈等方面存有不足,可从资源配置、服务效能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齐凤  魏占杰 《出版广角》2015,(17):182-183
城市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解释城市发展的问题上,社会空间视角具有明显的优势。《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城市贫困空间研究的“样本”,通过对城市贫困空间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空间正义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吴志远 《当代传播》2021,(6):41-46,5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都市社会研究转向空间政治,尤其是城市空间中的空间正义问题.基于媒介化理论,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空间正义的现代性意义,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突出空间占有、空间使用、空间消费、空间再造、空间抗争和空间想象这些元素,用具体的新闻报道、广告、舆论、艺术设计等内容,建构了城市空间正义的四道"媒介墙"的角色,即:区隔之"墙":建构城市空间所有权的正当性;监护之"墙":影响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遮蔽之"墙":通过代言或标签化扭曲不同社群在城市空间中的平等性;想象之"墙":干预城市空间中异质空间的开放性.但大众媒介的资本属性和技术特征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正义具有局限性.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新技术对大众媒介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也启示我们思考未来网络社会中空间正义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7.
以场景理论为视角探讨城市阅读空间认同的内容、影响因素及产生机理,以期为城市阅读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运用python编写的爬虫程序采集成都十大最美城市阅读空间的大众点评评论文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形成了31个初始范畴、11个副范畴及4个主范畴,构建并解析了城市阅读空间 认同影响因素及产生机理概念模型,提出注重场景回归、建构场景内涵、强化情感吸附、激活知识社交场景等发展城市阅读空间的启示。图1。表4。参考文献34。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12):58-66
本文使用空间视觉修辞分析与多点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从深圳城市地标的空间文本入手来考察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生产。本文以"窗口"为隐喻,选取主题公园与博物馆这两个城市地标作为全球化趋势下城市文化生产与认同建构的范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主题公园将"全球"与"地方"的空间元素进行文化转换来制造出一种提供视觉消费的旅游地点,而城市博物馆则通过对视觉材料的有意选择与使用来形成一种生产城市历史公共知识、提供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等体验的公共空间。这两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地标,从视觉修辞与空间功能上共同实现了将深圳的城市认同定位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城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开放服务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文章以东莞图书馆的自助图书馆、图书馆自助服务站为例,论述了城市图书馆以自助方式24小时开放服务的背景、总体构思、实现形态和实施要点,并对其中的安全维护、运营管理、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城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长春图书馆服务案例,分析城市中心图书馆作为独特第三空间与城市文化的相融性,探讨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总体品质。提出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作为第三空间的城市中心图书馆在理念创新、体系创新、技术创新和内容及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的举措,从而确定城市中心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邓庄 《现代传播》2019,(3):50-55
从空间视阈出发,阐述了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怀旧和纪念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表征,媒介书写建构了多样化的城市记忆,民众则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维持与认同城市记忆。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给不同的记忆内容与形式提供空间,真正建构以人为主体,以有益于人的体验和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城市书房为代表的新型阅读空间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如何按照科学规范的标准,对新型阅读空间进行管理,不断提升社会效益,这是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文章阐述了温州城市书房建立服务标准的过程,介绍了城市书房服务标准体系的相关内容及特点,分析了城市书房标准化服务的实施效益及宣传贯彻服务标准、持续优化标准内容的实践路径,为我国新型阅读空间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城市公共空间发生了根本的转型,由以实物为内容的物理空间转向了以网络为支撑的虚拟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的转型给城市生活和治理带来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媒介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运用,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高度媒介化的"人造空间"。当前城市社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的空间风险:一是权力视角下的空间规训;二是资本视角下的空间生产;三是权利视角下的空间争夺。因此,多元治理主体可以通过"媒介化治理""风险式沟通""差异性共生"三个层面来建构空间规则、形塑空间共识和秉守空间正义,从而实现新媒体时代城市社区空间的风险治理。  相似文献   

15.
龙珠  周卫 《大观周刊》2012,(48):133-133
本文结合当前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实际情况,探讨对城市环境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以提出合理的方法与建议,实现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和谐性、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书店是文化的窗口,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绿地.书店本身作为一个具体的物化空间,满足了所在城市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的需求,并与整个城市的风貌、气质融为一个整体.城市真正接纳了书店,书店也依托城市而大放光彩.本文以南京的先锋书店为例,引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建构与满足的视角分析实体书店与城市融合的必要性,借以回答实体书店如何才能更好地在都市中生存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冲击导致建筑设计和城市创作的雷同,城市公共空间也因此变得规范化和标准化;移动媒介更是直接取代了公共空间在信息交换、社会交往中的角色。但电子大屏幕在公共空间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和样态,并将人们重新召回到街道。本文结合有关公共空间的理论,并以深圳本地大屏幕为例,通过简单的实地考察发现大屏幕通过公开展示的方式形成了城市居民中多数人可识别的城市景观,并促成日常生活图景中的"集体记忆";同时其支持新形态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增强公共参与和提高城市公共性的机会。大屏幕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人际传播中的"关系"与关系中的"空间"问题,追溯城市空间多重性与人际交往多重性的理论源头,阐述人际传播学"城市空间"主题流变的各种视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时空变化,对人际传播学提出更高要求,并将其置于相关紧迫性问题的研究之中。人际传播学要在城市空间与人际交往主题上力求有所突破,形成更加令人信服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规模也逐步的壮大起来,进而为新媒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新媒体自身的特性也反作用于城市空间,对城市空间的格局、经济、文化和体系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并没有取消空间,而是改变了空间。本文将从新媒体对城市空间的多重影响作用进行探讨与分析,以帮助读者对二者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20.
王坤 《东南传播》2021,(11):71-74
电影作为城市的产物,"现实之城"和银幕城市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有空间维度上的交融,也有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所以说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单向的、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双向作用的."现实之城"与银幕城市在空间中的交互性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意识层面;时间上的交互性通过对电影《风声》的历史空间、同性恋景观和娱乐化空间三方面的分析展开论述.而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何将这种交互关系用于实践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主要就是依凭科技和现实景观开掘影像空间,丰富银幕空间的面貌,拓展城市的"电影性"和银幕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