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正>博客的意思是网络日志,它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像利用免费电子邮件和论坛一样, 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因此也可说博客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我们如果把论坛(BBS)说为开放的广场,那么博客就是开放的私人房间。  相似文献   

2.
Blog的全名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中文译为“博客”。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也是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因此还有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博客是一种将个人思想、网络链接等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以上是对博客定义的基本阐述,博客广告就在此基础上诞生了。  相似文献   

3.
罗攀 《网络传播》2006,(6):57-57
当前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QQ,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回眸2005年的博客世界可谓异彩纷呈:专业博客网站如“博客网”的并购及融资;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等纷纷举行的各种博客大赛;以及学术理论界在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上专门开设研究专题对博客进行研讨等等。这些都表明:“博客”,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正在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4.
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译,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以网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相似文献   

5.
我国博客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忠青 《新闻界》2006,(3):65-66,33
博客又称“网络日志”。《市场术语》一书中对博客的定义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相似文献   

6.
邓劲松  蒋宏 《新闻界》2006,(2):93-94,92
博客,其英文为Blog,即是Web Log(网络日志),源于1998年美国,流行于2000年,2002年被引入中国。《市场术语》对博客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信息共享”开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识共享”转变。  相似文献   

7.
“博客”可以说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在《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摩(Dan-Gillmor)的眼里,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版”。  相似文献   

8.
档案博客的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博客,英文名称是blog或weblog,是个人将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值得记录的人和事、个人的感悟与思考、所积累的知识与信息等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发布在网上。博客是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它简单易用,没有技术门槛,具有免费性、自由性、共享性等诸多优点,成为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9.
博客:让传媒生产方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莉  陈维维 《传媒观察》2005,(11):49-51
博客:新“新闻媒介” Blog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市场术语》的解释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Btogchina.com为Blog取了一个中文名——博客。”  相似文献   

10.
郝耕 《新闻知识》2006,(12):67-68
一、博客的特征近年来,博客风靡全世界,由于它使用简单、内容丰富,深受网民的欢迎,被喻为是“继EmaiI,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和“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具有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等特征。除此之外,博客还具有如下特征:(一)思想共享。思想共享是博客发家致富的秘岌。方兴东在《博客论1.0版》就说道:“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思想共享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加宽容与开放…  相似文献   

11.
“博客”(Blog)是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它是网民在网络上以日志形式发布个人心得并供人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或“网志”。撰写网志的Blogger也被翻译为“博客”。因此,博客作为名词分别代表网志和撰写网志的人,作为动词代表撰写网志的行为。相比之下,Email和IM是即时的个人电子通信方式,有很强的私人性质,BBS则有很强的公共性,是网民发表意见的公共空间。而“博客”(Blog)则是网络上的“私人会客厅”,将公共性和私人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网民的增加,博客的数量也大有发展。据凤凰卫…  相似文献   

12.
博客自2002年首次被引入中国之后,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了普及,成为继E-mail、BBS、ICQ(IM)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但同时由于其自身发布的匿名性和传播的自由化使它也存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可能性,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正式提出中文“博客”一词,此后,博客真正为广大中国网民熟知。在近几年内有巨大的发展。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称为“博客井喷年”,它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全自由的网上言论空间。博客可是说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王琴 《报刊之友》2008,(9):63-64
博客自2002年首次被引入中国之后,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了普及,成为继E-mail、BBS、ICQ(IM)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但同时由于其自身发布的匿名性和传播的自由化使它也存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可能性,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邓涛 《新闻传播》2006,(11):34-35
“博客”来源于英文Weblog,Web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其承载形式即网络,以个人为单位。写尽生活琐事,发布个人生活感受,人生百态、社会问题,也发布关于社会的见解……博客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平民的堀起。  相似文献   

16.
蒋鸥 《新闻窗》2009,(5):96-97
博客(Blog),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博客充分利用网络互动、更新、即时的特点,让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手段获取信息与资源。博客在信息采集方面与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具有根本的区别。本文主要以徐静蕾的博客为例,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探讨博客对传统媒体信息采集制作与发布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博客在全球的发展状况 博客——是Btog的中文译名,即网络日志。它又被人们称为“网络出版物”,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目前,它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  相似文献   

18.
魏来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5,(10):F0003-F0003
博客搜索(Blogsearch)是基于Google检索技术的一种博客搜索方式。Google一直坚信博客可以帮助用户更有效的利用博客空间。获得博客搜索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Blogsearch.google.com(google模式的界面);(2)Search.blogger.com(Blogger模式的界面);(3)Blogger Dashboard。博客搜索期望给所谓的博客空间增加可见度。Google利用博客搜索定期的对博客内容进行检索,可以比普通的网络搜索引擎更快的发现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新闻博客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晖  贾甲 《今传媒》2005,(6):53-53
“Blog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简称网志。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网络领域中新兴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于美国。目前美国博客人气继续高涨,浏览量大幅上升,类别很多,比如战争博客、日记博客、知识博客、新闻博客、专家博客、技术博客、群体博客、移动博客、视频博客、音频博客、图片博客、法律博客、文摘博客等。新闻博客是博客形式中的一种。美国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网站从报道克林顿绯闻开始,将“博客”引入人们…  相似文献   

20.
当前,博客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博客及博客化正在成为互联网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并被视为继E-mail、BBS和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由博客短暂的发展历史来看,博客并不是全新的事物。个人网站进一步的大众化。就是博客浪潮的生命本源。博客技术门槛的过低,以及概念、模式的迅速复制,是它得以迅速传播并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的重要原因,也使得它将个性化的知识积累、信息过滤和深度沟通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