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校对立学     
《图书校对学》出版了,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主任周奇先生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撰文说,《图书校对学》的出版,“实现了现代校对学‘零’的突破”。作为本书的主编,感到欣慰。回顾过去,在为校对立学方面我们作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瞻望未来,在校对学的研究上还要做些什么? 一、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2.
书无差错古来少,校对有学须研讨。我今只讲九板块,不讲如何组装好。九大板块都带数,按序排列也有巧。上三下六中为么,两头都大中间小。亚腰葫芦形相似,方便读者好记牢。三个主体川知是谁,两个客体f2]不犹疑。一个矛盾131要确认,一个目标l4]须牢记。两种方法151最概括,三个属性咐旨本质。四个角色l7]扮演好,五大功能181齐发挥;“双校”方法前已有,也作功能是多义;语境之中好辨识,汉字传统莫轻弃。六大分期l9]分前后,前者有五后者一;前讲校对兼校勘,后讲校对更新期;如此分期虽粗糙,只为抛砖能引玉。歌词不多涵盖广,九大板块全在兹。注释 【l]…  相似文献   

3.
姗姗来迟的春天如果把第一届全国校对理论研讨会的召开,比作校对学春天的到来,那么,这个春天姗姗来迟。首届全国校对理论研讨会是1994年9月召开的,此时,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编辑学园地已硕果累累,而校对学园地却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校对学课程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形势下校对工作出现的一些变化,对作为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必修课之一的校对学课程的改革,结合本校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从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知识建构、教学内容和知识内容变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孙雷 《编辑之友》1997,(1):32-33
在图书出版中,校对是编辑加工与付印出书之间的重要环节,它对图书出版后质量的高低作用很大,要搞好校对工作,除了校对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素质可用多种方式,而“校学相长”应该是最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建立校对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校对”这一行当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可以说自从有文字及其载体便有校对。古代的校对称作“校雠”,与编著者并存于世。到了近代,随着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的兴起,和出版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编辑工作逐渐分离成出版工作的两个专业,两道工序一编辑、校对。自80年代初始,历经10余载.如今编辑学已经初步建立。编辑既然已有学,  相似文献   

7.
对现代校对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校对学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而成为一门显科学,首要的任务是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校对学的概念、性质、研究对象、内容、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历史变迁、现实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进而确立基本范畴,总结一般规律,建构科学体系。这一点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这一共识的达成,大致历经了20世纪90年代几次激烈的论争,即:(1)1992~1995年对校对“有学”还是“无学”的讨论;(2)1996~1998年对应建立什么样的校对学的商讨;(3)1999年至今,在构建校对学体系方面的深层…  相似文献   

8.
1988年秋,由于教学需要,我开始对校对学理论进行探索。与此同时,我又以业余校对的方式.从事书刊校对的操作实践,并且开始撰写校对概论的教学讲义和校对论,尽可能做到教学、生产与科研三结合。1992年,在《中国出版》上发表了题为《我国汉字校对传统的初探》的论。从那时到今天,在九年的时间里,我陆续写了一些有关校对理论研究的章,大都发表在《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和《出版科学》等刊物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从我国历代校雠学家和当代专职校对人员的有关论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终于看到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轮廓,并对其中的若干板块有比较具体的认识。这些板块虽然大小不同、层次不同,并且有所交叉,但都是现代校对学体系所应包括进去的。  相似文献   

9.
“校学相长”和校对质疑●孙雷我从事文物考古出版物的校对工作,在校对工作中,穷年累月接触的,多是令我感到艰涩的、枯燥的、有时是毛骨悚然的文和图。经受了不少的难,也忍受了许多的苦。但是,在一个很长时间里,业务能力却停留在“忠实于原稿”的“校异同”水平上。...  相似文献   

10.
电脑校对与人脑校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1.
校对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校对工作呼唤校对管理理论王新华人类规范校对工作的办法,古已有之。早在我国宋代出现的《南宋馆阁录》,就是校对的管理规则、条例。但真正意义上的校对工作管理,是在近代文化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中随着校对工作的专业化,逐步产生了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原则等。其中的...  相似文献   

13.
校对,离不开“对”,要对照、对比、对证、对红、核对。据此,社会上把校对看成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甚至连有的校对人员也认为自己是“校对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被动的、经验型的、简单重复的劳动。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对工作消极被动、照本宣科。更有甚者,...  相似文献   

14.
徐力生  顾淑云 《出版科学》2007,15(3):40-41,53
本文分析了传统校对流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阐述了校对流程如何改进及改进后的校对流程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5.
重视校对工作稳定校对队伍乔碧珠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起到辅助编辑的作用,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出版物的质量,首先在于内容,而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图表和公式来表达的。如果校对有了差错,好的内容也会走了样子,轻则文字、标点混...  相似文献   

16.
去年《新闻战线》第七期上,登了一篇短文,讲的是从事新闻工作最好从校对做起,并认为可以把这做为一条制度坚持下来。文章引用了作家秦牧的《总编辑起于校对》这样一句话作题目,提出这样做的好处有三条,一是有利于学习编辑知识,二是有利于养成严细作风,三是有助于较快熟悉办报的全过程。我是很赞成这个意见的。但是据我所知,一些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到报社后多数都愿意去当记者,主动提出愿意做编辑的可说是寥寥无几。这当然是新闻教育中一个值  相似文献   

17.
校对老爸     
当校对的女儿,特不对劲:第一和从事校对的人生活在一起,没有一点情趣,第二常常要蒙受不白之冤;第三与从事校对的人一起生活久了,也会变得呆头呆脑;第四校对工作虽是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一点名人的光也沾不了。 有这么多的不对劲,不当校对的女儿也罢了,可惜老爸偏偏是校对。 一本书,一盏茶,悠悠然自得其乐,本是享受,可爸爸从来就不会有这种美  相似文献   

18.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19.
谈谈校对     
谈谈校对张鹏涛1校对的源起《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①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②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  相似文献   

20.
校对美     
校对美程浩哲人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的快感。人们读书,是欣赏美,希冀获得精神上缺少美的发现。的愉悦和满足,获得教益。校对主体先于读者二十四年的校对实践,使我惊讶地发现:而欣赏到了人类智慧的美,这种美感,是长期操校对,原来这么美。虽然,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