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稿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稿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对稿件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审稿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其最基本的任务.学术期刊的性质对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内容和目的作了严格的限定.  相似文献   

2.
李亚卓 《今传媒》2012,(6):110-111
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稿能力是决定稿件质量乃至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编辑的政治敏锐性和依法规范的能力、编辑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编辑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都对编辑的审稿能力有一定影响。所以,编辑要不断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编辑能力,审稿能力,学术能力和甄别能力,为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3.
论学术期刊的审稿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稿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对稿件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作为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审稿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其最基本的任务.学术期刊的性质对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内容和目的作了严格的限定.这是因为,学术期刊以发表有系统、专门性、创造性的学术论文为主体,以反映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教学成果为重点,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为总目标.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制的无效性及其有效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稿件审理存在审理效率低、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此学术期刊应当提高编辑的学科专业素质,改进审稿流程,完善审稿制度,充分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汪海运 《出版广角》2015,(10):78-79
政治素养是学术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素养,体现了学术期刊编辑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水平.因此,本文基于政治素养的角度,就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本文的论述中,重点分析了影响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几方面主要因素,并对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审稿能力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专业性较窄的学术期刊在新世纪如何办?《应用力学学报》从目前情况总结经验,提出了加强选题、严格审稿,提高编辑质量与提高编辑积极性等项措施,供同行们参照.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审稿单的调查分析与制作建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高宗文 《编辑学报》2007,19(1):51-52
通过对54种学术期刊审稿单的调查分析,归纳出这些审稿单中存在着项目设置过滥、不能突出重点、表述不明确等问题.这不利于保证审稿质量.认为编辑是审稿活动的主体,专家审稿的重点是审查创新性,编辑对专家审稿要提出具体要求.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制订简明、合理的审稿单.  相似文献   

8.
论"疑问式"审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爱琴 《编辑学报》2007,19(4):259-260
在科技学术期刊的质量主要决定于专家审稿的今天,变审稿过程中简单结论式问答为"疑问式"层次问答,是提高审稿质量的关键举措.要做好"疑问式"审稿工作,编辑者必须对稿件进行深层次了解,做到向审稿者提出的问题个个都涉及论文的实质和核心.为此,作者必须撰写出规范的论文摘要;编辑者初审时必须认真细致阅读稿件,必须准确选择审稿专家;编辑部必须适量提高审稿酬金.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审稿能力与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丁春 《编辑学报》2002,14(3):224-225
针对有的编辑只注重论文的外在形式,忽视论文的内在质量的现实,从编辑与其他审稿人的关系、编辑审稿能力对刊物学术质量的影响、影响编辑审稿能力的若干因素分析、提高编辑审稿能力的若干建议4个方面,阐述编辑审稿能力与提高刊物学术质量的关系.认为要提高编辑的审稿能力,必须提高编辑的学历要求,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强化审稿、改稿的专业技能训练,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编辑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同行评议作为保证和提高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业界被普遍认可.面对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同行评议造假,以编辑的实践经验,梳理整个编辑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从网上审稿系统、专家、编辑3个方面给出了学术期刊防止同行评议造假的可行性措施,为编辑防范同行评议造假提供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17,29(3):252-254
同行专家审稿对保证学术期刊论文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改进学术期刊对同行专家审稿致谢的表达方式,简述学术期刊对同行专家审稿致谢的常见做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归纳了论文作者对同行审稿专家公开具名致谢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认为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以适当方式对审稿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具名致谢.  相似文献   

12.
陈小华 《编辑学报》2014,26(1):22-24
随着学术期刊传播深度和广度的推进,刊载的论文不断被相关专家研读,发布的成果反复接受同行的验证,一些论文的作者也因此被当作某个学科或行业的人才被发现。学术期刊在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通过同行评议,编辑与作者的交流互动,作者的科研成果被转化成生产力,作者与读者的学术争鸣,给研读者以思想启迪、学术熏陶、写作参考等方式,实现了人才的培养功能。  相似文献   

13.
应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向谊 《编辑学报》2013,25(3):274-275
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为稿件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邀请审稿人评审文章时,期刊可以在审稿邀请函和审稿单中加入相关信息,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这种简单的培训方式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与中文学术期刊相比,英文学术期刊对于审稿专家的遴选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如何快速、有效地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研究领域的稿件送达国内同行专家评审值得深入思考.以《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为例,分析2014年6月-2015年3月国内审稿专家的审稿行为,指出英文学术期刊在选择审稿专家时需首先考虑英文水平和年龄2个主要因素,同时综合其他因素,优先选择审稿周期短、审稿质量高的专家.  相似文献   

15.
夏爽 《编辑学报》2015,27(3):207-209
同行评议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应努力发挥主导性:在初审环节发现学术不端,初步评价稿件的科学性,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在外审环节与审稿人相互尊重、教学相长,从而提高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16.
同行评议时间控制应贯穿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前、中、后全过程,而“审稿中”的时间控制是同行评议全程管理中易忽视的薄弱环节。对于该阶段的进度控制,编辑部可通过扩充专家邀请数量、提前设置增审、压缩增审周期来影响审稿进度。本文将围绕这3种方法调研其实施现状,以反映审稿进度控制现状并发现问题。结果显示,大多数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仅等于要求回收意见的份数,审稿异常稿件需消耗1个审稿周期后才会被设置增审,审稿周期较长期刊的增审周期也未适当缩短,这些反映编辑部对处在“审稿中”稿件的时间管理处于近乎“虚空”的低干预状态。本文基于调研结果提出,期刊首次邀请专家人数宜大于要求回收意见份数但不是越多越好;分类确定提前增审对象及时间点;增审周期可控制在≤21 d;挖掘采编系统智能化辅助功能,减轻人力负担。多措并举,优化审稿进度控制效果,提升审稿运行效率,助力我国世界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相似文献   

17.
郭红明 《编辑学报》2015,27(6):560-563
专家审稿是审稿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积极性高低直接影响审稿质量和速度.分析期刊学术影响力不高,审稿专家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保障、激励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编辑送审准备工作不到位、辅助信息提供不完整,以及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不及时等因素对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审稿专家的积极性,推动审稿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丁佐奇 《编辑学报》2017,29(1):58-59
同行审稿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同行专家审稿积极性不高、拒绝审稿、勉强审稿已成为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审稿专家的积极性,是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文章以《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近年来约请审稿人的实践心得为基础,讨论提高专家审稿积极性的措施:选择潜在作者群作为审稿专家,避免过量送审,加大初审退稿率,尊重审稿专家的要求,与无反馈的审稿专家取得联系,利用ORCID认可审稿专家的贡献等,旨在致力于提高专家的审稿同意率,从而在源头上推动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丁筠 《编辑学报》2018,30(2):145-147
预印本网站的风起云涌为传统的学术出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分析预印本的特点出发,讨论其与学术期刊相比在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传播方面具有的优势及其未来发展存在的局限性,从而提出了学术期刊面对预印本带来的挑战应采取的措施,包括缩短同行评议周期、增加同行评议的透明度、实行开放获取和修订学术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以便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学研究对学术出版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20.
李晶  张嵘  相艳 《编辑学报》2016,28(2):153-155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为例,阐明“编委送审制”的运行模式,并就送审时间和审回时间,以统计学方法与“编辑送审制”进行比较,体现出它在提高审稿速度上的优势.提出了完善和创新审稿模式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