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传播是通过某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发布新闻及人们通过传播媒介获取新闻。当然,传播媒介并不仅仅限于报纸、广播、电视三种,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播、书信传播和电话等通讯传播。本文仅就公开的具有权威性的面向大众的新闻传播媒介,在传播新闻中出现的不完整性作点探讨。 不完整性之由来 长期以来,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百姓这样议论:“现在的报纸没看头,报喜多报忧少”、“中央电视只有焦点访谈好看”等等。老  相似文献   

2.
电视在中国一出现就是个惹人瞩目的焦点.1958年5月1日,大戏没看过几场的中国老百姓,突然看到"戏匣子"里出了人影,惊愕之情、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此后,随着"戏匣子"里的节目内容不断丰富,电视几乎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家庭成员",过去的几十年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离不开电视"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3.
一、新媒体与新业务本次论坛讨论的是“数字新媒体”。什么是“数字新媒体”?当电视出现的时候,我们说电视是新媒体;当网络出现的时候,我们又说网络是新媒体。今天我们讨论的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出现的,新的传播电视的媒体形式,如IP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4.
张琴 《视听纵横》2006,(5):43-45
1993年,《东方时空》一句“说咱老百姓的事”,催生了民生新闻的萌芽。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隆重推出了“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的《南京零距离》,标志着民生新闻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5.
从新闻传播角度来讲,新闻的生命在受众的接受过程之中,新闻的价值在传播中实现。贴近民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党的喉舌的宗旨,也许一条新闻就是因为关注了民生、民心,而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和“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就是这样的典范。栏目的成功,使得电视新闻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电视新闻不是阳春白雪,只要我们深入基层,深入老百姓生活,就能采写出老百姓喜闻乐道的东西来。1.受众关注的就是新闻报道的重心电视传播必须牢固地树立群众观点,始终不渝地洋溢一种平民意识。受众有知情的权利,通过媒体他们想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受众能否获知最大限度的信息就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6.
林霞 《新闻爱好者》2008,(8):113-113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不管是在媒体人看来还是老百姓看来,新闻媒体只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一直被忽视和淡化。随着2002年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的新鲜出炉,风生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在全国各级电视媒体上遍地开花,电视新闻也由此从“播”新闻向“说”新闻演变,进入“平民时代”。老百姓成了新闻的主角,电视新闻也越来越有人情味,电视新闻的服务性逐渐回归并被重视被凸显,演化出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首届西藏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降下了帷幕,我有幸名列其中。组委会要我写几句话。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风靡了大半个中国,人们最喜欢的是它的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 我记起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经对我说:“记者心中也要有杆秤。” 记者心中有杆秤。那秤砣,还是老百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在记者心中的  相似文献   

8.
宗戎 《视听界》2004,(5):42-43,41
目前,在中国电视片创作领域中,“平民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中国的纪录片来说,更是如此。“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几乎成了整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口号。“平民化”的内涵“平民化”是一种基于平民视角,具有观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创作态度。具体地说,从节目素材的选取上,要从老百姓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纪录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反映老百姓关注的题材;在节目制作流程中,要追随生活,参与生活。创作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者:从美学形态上说,“平民化”追求自然和本色,努力做到情感和观念的表达亲密无间;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9.
省级卫视的“克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丹 《新闻记者》2001,(7):80-80
随着各地有线电视网的铺设 ,各家省级卫视纷纷落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 ,一时间老百姓的遥控器忙了起来 ,还真有点无从选择。可时间不长 ,到底哪家卫视办得好 ,老百姓心中有了数。看省级卫视你会发现从早晨到晚间 ,节目安排可谓彼此“克隆”。举例来说明 ,晚6点是少儿节目 ,7点转播央视《新闻联播》之后是《天气预报》 ,接着是各家电视台紧跟《焦点访谈》做的“聚焦” ,“追踪”之类的新闻评论性节目 ,然后是电视剧 ,甚至剧中插播广告的时间及其持续时间都非常相似。这也就意味着要么电视上出现的全是电视剧要么全是广告 ,那你只要看一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繁荣,依靠的是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纪实手法的运用。改革开放以后,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使电视纪录片首先找到了它的观众群。人道主义关怀、平民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对弱势人群的关注,使电视纪录片成为老百姓情感宣泄的渠道,自我审视的镜子,并且成功地在日益重视收视率的中国电视屏幕上登陆。  相似文献   

11.
电影被称为造梦的艺术,是“人造的梦”,是“梦幻与情感的发生器”,电影机也被称为“生产想象的机器人”. 电视出现后,除了继承电影艺术娱乐的造梦基因,即使是新增的新闻纪录和直播功能也并没有使我们从“梦”中清醒,相反,我们做起“梦”来更方便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里“做梦”.与此同时,同样作为“梦幻与情感的发生器”,电视面对自发聚集而来的庞大受众群,催起“眠”来也更加方便了.  相似文献   

12.
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在刚开播的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播出。由此,电视剧与中国电视几乎一同诞生,中国老百姓普遍接触电视也是这时开始的,并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特别青睐,现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文化“主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出现新的繁荣,特别是在表现人物方面,而且更多地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使纪录片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观众.如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就是讲述了一个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即使象《望长城》那样气势磅礴的电视史诗,  相似文献   

14.
谈话节目“谈”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90年代,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的显著增强,反映老百姓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电视纪实栏目、作品和开通听众热线的广播谈话节目风靡一时。据统计,目前国内谈话节目已达到200多个,内容相当广泛,有新闻信息类、科技教育类、生活休闲类等,形成了继“综艺风”、“益智风”后的第三股收视风潮。谈话节目的出现无疑是电视事业深化改革的结晶,是电视传播向深度、广度拓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定义在我国,电视评论是伴随着我们电视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年轻的新闻文体。它脱胎于报纸和广播的新闻评论,同时,又逐步发展了自己的电视特色,如出现了“电视讨论”、“电视讲话”、“主持人评论”、“口头评论”、“图像新闻述评”等具有鲜明电视特色的电视评论形式。电视新闻评论,作为电视评论中形式最常见、影  相似文献   

16.
刘晓阳 《声屏世界》2008,(11):55-55
纵观一个时期以来许多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些电视媒体为片面追求新闻的“贴近”和“好看”,忽视媒体的喉舌作用和引导功能。一些民生节目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简单的就事论事,忽视了对事件本质的挖掘与理性剖析:还有一些民生节目满足于各类原生素材的堆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上,  相似文献   

17.
继1993年10月8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生活空间》开始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纪录片的另一个名字。本人是最基层的电视工作,也做过一些纪录片,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感同身受:这类关注现实中的人的电视式样之所以受欢迎并取得成功,是因为创作自觉地倾听这个社会中人的心声,特别是普通老百姓的心声。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委书记李福顺在最近召开的全市新闻工作会议上,批评了一些单位大小会议都要上报纸,一些领导干部在电视中露面过多的现象,要求报纸不当“会议公报”,领导不当“电视明星”。李福顺说:“报纸上总报会议,领导总上电视,一是拉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二是宣传效果不好,老百姓不爱看。”他说:“这种情况只靠新闻单位是很难顶住的。所以我今天给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以其视听兼备、图文并茂、传播迅速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广大老百姓每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粮”。有深度、出精品、提高电视新闻质量更是每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文字、画面“两张皮”,采访不到位,稿件质量不高以及前期采拍和后期制作配合出现脱节,经编辑播出后的稿件不能真正体现记者最初采访意图等情况,最终使记者的采访“劳动”成为一种“盲目辛苦”。如何避免或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有一些“编辑意识”。记者的“编辑意识”指的是:记者在采访…  相似文献   

20.
在刚刚结束的“’96中国电视奖”的评选中,我俩合作的新闻评论《“铁老大”还能大多久》获得一等奖。当时我们是把这个片子作为一个重大的热点题材来拍的,宗旨也只有一个:让老百姓愿意看、能接受。现在想来,也许就是这个朴素的宗旨使该片得到老百姓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专家的肯定。过去的经济报道常常是由大量的经济专业术语和一大串数字堆积而成,令人感到枯燥,费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