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主观概率的组织知识的表征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基于心理学的知识定义,分析知识的信念特征;给出基于主观概率表征知识的方法;深入探讨基于主观概率的组织知识的纵向维度分析和横向维度分析的意义及其表征方法。其中,纵向维度分析将组织知识表示为共享知识、局部知识和个体知识;横向维度分析将组织知识表示为组织认识知识、组织价值知识和组织情感知识。组织知识的内涵及其分布分析,为探索组织知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构建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知识沟研究迈进第二个50年,学术界亟须发展和完善知识沟理论,不断提升该理论的适应性和解释力。该研究提出“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新概念,一方面肯定知识概念的主观转向,扭转知识沟研究往往限于客观知识的认识论偏差,深化我们对于知识沟丰富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把知识沟的研究视角从不同阶层之间的客观或主观知识差异,转向个体自身在主观和客观知识上的认知差异,将知识沟研究从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层面延伸至人内传播/自我传播层面,拓展了知识沟理论的解释维度。同时,该研究揭示了知识沟形成过程中的“沟中沟”现象,呈现人内层面的主客观知识差异是如何在不同群体中进行分布的,实现了主客观知识沟这一概念与传统知识沟概念的勾连。最后,论文凸显了媒介环境因素与主客观知识沟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不同类型媒体对主客观知识沟的不同影响,突出了媒介环境对知识沟影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研究发现不仅对拓展经典知识沟假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健康传播实践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常春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5):101-107
[目的/意义] 在信息快速增长的网络时代,研究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知识组织系统在信息组织和检索中的重要作用。[方法/过程] 应用生态学原理,基于生物与环境的生态系统,对应知识组织系统与文献信息环境,提出知识组织生态系统概念;以叙词表为例,研究概念个体层面、概念群体层面、概念关系层面的生态属性特征,梳理和分析依据生态学原理的知识组织生态系统研究框架。[结果/结论] 在概念个体层面,研究内容包括概念术语的来源,概念术语的动态性、滞后性、转换性等属性特征;在概念群体层面,研究内容包括概念群体的可度量性、概念多样性、概念稳定性、概念演替与进化等方面;在概念关系层面,研究内容包括基于系统性特征的范畴结构、词族结构研究,借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研究概念间关系的建立与变化等。依据生态学理论,可以为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付费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互模式,对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为知识付费平台持续吸引用户和优化在线知识供给行为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 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选取18个样本作为半结构化访谈对象,对获取的访谈原始资料进行定性分析,提炼出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的7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个体需求、个体认知、信息质量、主观规范、便利条件、替代品、经济因素。[结果/结论] 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个体需求是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信息质量是影响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的关键所在,个体认知和主观规范是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便利条件和替代品是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相对不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5.
认为如何通过组织管理策略有效激发员工知识共享行为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以社会交换理论、组织认同理论和动机理论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研究团队性绩效考核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团队性绩效反馈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通过规则服从、集体情感与责任动机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促进员工知识共享行为;没有发现个体工作控制源对团队性绩效考核、知识共享动机和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最后讨论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修正TPB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省通讯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实证调研,试图揭开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内在机理,研究结论包括:(1)个体知识共享意愿和外部控制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积极影响;(2)外部控制在知识共享意愿和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3)知识共享的态度、主观规范和内部控制有助于促进知识共享意愿的提升。该研究不仅完善了TPB,并为TPB在知识共享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杨小凤 《河北科技图苑》2010,23(2):44-46,58
简述了图书馆员工隐性知识的概念,阐述了图书馆员工隐性知识的作用及其特点,提出了图书馆员工隐性知识的发掘方法:(1)构建和谐的馆内环境,让员工乐于在图书馆工作;(2)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发掘隐性知识,培养新员工;(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将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引进到知识组织系统研究中,以更好地发挥知识组织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方法/过程]基于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知识组织系统的构建和应用中,生物个体与概念实例对应,物种种群与概念对应,生物群落与词表对应,生物环境与文献环境对应,在结构和功能完整一致对应基础上,研究知识组织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结果/结论]分概念实例、概念种群、概念群落(词表)和生态系统4个层面,细化和完善知识组织生态系统构架,分析总结各个层面的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主观知识客观化论纲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主观知识是指依存于人的大脑的知识,又称隐性知识。主观知识客观化就是主观知识的外化,社会化(到某载体上)。主观知识客观化是知识运动的第一个阶段。而客观知识的主观化作为知识运动的第二个阶段,与第一阶段共同完成知识在不同载体之间的运动过程。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0.
贺培燕 《津图学刊》2004,(6):23-25,34
心理契约是知识员工与组织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组织与知识员工的心理纽带。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心理契约的特点以及对图书馆知识员工管理的作用,提出了图书馆知识员工管理中构建心理契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知识分为全隐性知识、半隐性知识、半显性知识和全显性知识,并提出了基于这四类知识的六种知识转化模式,即社会化、自组织化、半显性化、全显性化、整合化和内在化。文章分析了全显性化和整合化两种转化模式的客观性,以及社会化、自组织化、半显性化和内在化四种模式的主观性,并提出组织应通过管理控制来促进客观性知识转化,通过增强组织支持来推动主观性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12.
关联数据作为语义网的一种实现方式,通过发布和链接网上的结构化数据使得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关联,从而促进网上知识资源的序化与控制。文章简要介绍了知识序化和关联数据的概念和研究趋势,以及关联数据下的知识组织方式,最后从知识提供、知识创新、知识多视角评价和知识注释四个方面论述了其实现优势,提升了知识序化和控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项目团队隐性知识按其隐性程度可划分为结果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其中结果性知识包括最终产品知识和社会网络关系知识,过程性知识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团队管理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团队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化可通过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整体框架来分析,以系统论理论阐释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整体框架便是系统的绩效,它更多决定于所包含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它们的独立性行动。  相似文献   

14.
姜鑫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6):111-148
针对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组织内的非正式网络,对非正式网络进行界定,阐述其与正式网络之间的关系,并从网络中心性的角度分别探讨非正式网络点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对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最后以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内的非正式网络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非正式网络中心性对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知识创新和组织学习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知识创新与组织学习方面研究的重点问题作分析、总结和评价,探讨以“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为核心和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知识创新的特点,评述两者之间的差异。对组织学习的概念、过程与形式的理论进展进行评价。最后分析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图书情报工作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琼  秦铁辉 《图书情报工作》2005,49(3):10-12,26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竞争能力的强弱。知识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部门、知识传播部门和知识应用部门等三大部门。图书情报机构作为知识传播部门的一员,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知识创新成果的产生,能够使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能够加速创新体系各系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清晰界定知识共享概念,对其测量维度加以归纳,提炼出四类影响因素:知识特性、主体特性(如自我效能感)、主体间关联特性和环境特性(如组织氛围),分别从组织与个人绩效对知识共享的作用予以阐述,并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共享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