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斌  张昆 《新闻界》2012,(11):3-5
在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八寨的多点民族志调查中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政治生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地方传媒在针对区域的乡村政治传播中,根据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开创了一些贴近性新形式,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在当代文化转向视域下,少数民族乡村政治传播需要做好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场域的贴近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抗争性政治”是目前阐释乡村社会政治行为的主流范式,相比而言,“合作性政治”范式的优势为未来的乡村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协同型传播是“合作性政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传播学实践,是基层政府、乡村精英及村民等治理主体站在整体利益的立场上沟通自己的观点,尊重对方的利益诉求,平等对话,推动和谐合作的一种传播行为.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辨正政治统摄传播、传媒政治、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几个政治传播研究中常常混淆不清的核心命题.从国家、经济、社会三个维度所规限的政治,可以归纳为政治的国家化、经济化、社会化过程.这种过程正是政治从无到有、从己到人、从私到公、从内到外、从一到多的通过“传播”这一根基性路径的生成过程;政治传播,着力的是人类社会中政治与传播的本质性融合,它立足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政治生活.这种理解中,政治与传播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均居“本体”地位;而所谓传媒政治,已经是下沉到政治传播很低层面——以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的媒介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其关注大众媒介的所有权结构、所有制关系及其控制;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政治传播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社会化.但是,政治传播却不限于政治社会化,因而也不等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纯政治学的传统理论范畴,这个范畴的本质是在政治范围内讨论政治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朱海涛 《出版广角》2015,(16):74-75
大众媒体信息传播不仅为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塑造了受众群体的政治媒体意识。本文从大众传媒的视角切入,探究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生活中信息沟通与共享路径,对于充分发挥传媒在乡村政治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中的作用,有效化解民族地区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对城乡网民的新闻传播状况并不平衡.乡村空间的村民文化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都是限制新媒体话语传播的因素.通过建立知识新闻框架和对农知识新闻话语的调整来拓展新媒体乡村空间的大众传播,最终提升乡村空间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基于"政府与乡村居民间的距离"课题所做的实证研究。在对中国中西部五省份的基层政府和农村政治信息获取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研究了调查地区基层政府和农村社区的传播基础架构对乡村居民的政治信任、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认为,乡村居民对政府信任度的层级差异影响到了对于基层政府政务绩效的认同和满意度。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验证了政治信任因子与非制度性政治参与行为的负相关关系,并提出增强乡村居民对基层政府信任、鼓励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在于发动年轻群体、完善基层组织,以及建构高参与度的农村社区信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7.
乡村地区的政治传播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点内容,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程度反映出党群关系是否密切,也能反映出党的宗旨和路线是否贯彻到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湖北三个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探析乡村政治信任现状,从政治传播的视野中采用制度主义、文化主义两种理论范式,深入探析乡村地区政治信任构建的影响因素。针对乡村政治信任构建面临的困境,本研究尝试提供一些建议,以期为构建忠诚的乡村政治信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发展献智献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农民工与市民在城市生活中信息传播关系,以及对自我身份以及对方身份的认知与想象为出发点,指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身份是他者,市民对农民工的想象也是作为他者的想象,农民工的自我体验使得他们在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中均有了他者的感党.因此,建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理应从农民工群体和市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建构出发,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9.
冯广圣 《国际新闻界》2012,(4):30-33,50
闲话是乡村人际传播中的常见现象,闲话传播对乡村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借鉴西方关于人际传播的相关研究成果,闲话传播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传播。文章结合实际的田野观察对闲话传播的人际传播属性进行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0.
县域文化在《全景西岸》中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文化、教育、思想。而今基层文化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一方面农村需要文化,另一方面传播者困惑他们的所需。到底他们需要怎样的文化?又由谁来承担传播的任务?传播什么?传统的耕读传家理念是否还在新一代农民的血液中流淌?没有凝聚力的乡村文化,乡村生活渐渐地就会背离炊烟袅袅的美丽。笔者以为,重塑县域文化当是《全景西岸》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乡村文化品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自身品牌传播的竞争力?乡村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现存最好的造血材料和培育平台,它能为地方品牌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令其发挥优势作用以此来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建立与传播。并通过对品牌和传播知识理论的更好理解,以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的乡村文化品牌的传播中,进而为地方发展和品牌传播提供一定方法上的指导,有效地解决具体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傅毅飞  李特生 《视听》2018,(11):14-15
《了不起的村落》等纪录片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乡村,反映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乡村文化的传承现状,有助于人们关注乡村、了解乡村,留住乡愁和共同的文化记忆,推动城乡发展,也提醒我们乡村传播是促进乡村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优化乡村传播内容,坚持用户思维,加强渠道建设,合理利用新媒介等手段,有助于发挥传播在乡村变迁中的正面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林桃千 《传媒》2021,(15):94-96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展现"三农"场景、农村生活、乡村文化的主要窗口."三农"短视频的发展呈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变化,为此"三农"短视频的传播需定位清晰,助力乡村发展.当前"三农"短视频机理主要基于集体记忆的唤起、标签传播特色以及"后台前置"式传播,未来"三农"短视频还需注重内容和质量的表达,以此在乡村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乡村传播学是在普通社会学、传播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采用适合乡村受众接受的研究方法,从传播者、受传者、传播效果,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乡村传播的现状、乡村传播向内向外传播的特点、多种传播渠道对乡村不同领域的影响,揭示乡村传播的功能、规律及其互动关系的一门科学.①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媒体传播逐渐呈现出全民化、多元化,草根化、泛政治化等趋势,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主动参与传播.传播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政府和官员有关的议题更是成为最受关注和最易引起争议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政治传播生态有三个规律:相互依赖规律、相互竞争规律和相互适应规律.依赖、竞争与适应正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与物种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最为常见的生存法则,政治传播也不例外.只有了解了政治传播的这些法则,才有可能理解政治传播的复杂性,重建政治传播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传播学视角的乡村文化衰落和重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曾是城市的母体,当村落发展成为城市后,开始脱离母体。城市文化脱离了乡村文化体系的影响,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原有的依赖关系逐渐减弱,城市文化正在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乡村文化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衰落。乡村文化的消失,会导致现代城市文化的无根性,乡村亲密的人际传播关系因乡村文化的消失而减弱,乡村文化的衰落,是乡村年轻一代缺乏归属感的原因。空巢老人因乡村文化的衰落缺乏精神生活的寄托。乡村文化衰落将会带来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因此,乡村文化的衰落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刘志昊 《青年记者》2017,(26):45-46
时政新闻报道是主流媒体塑造政治认同、增强政治信任、引导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而当下互联网对传播格局的重塑和受众需求的改变,使得传统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时政新闻传播的现实重要性和其传播效果的不相匹配,迫切需要媒体人转变传播观念,创新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不仅仅要塑形,同时也要铸魂,而其灵魂就是文化建设。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特有的传播符号,不仅在乡村建设中扮演着文化载体的角色,还不断推动着乡村文化的外向型传播。在短视频的赋能之下,乡村文化的传播有了新的路径,其碎片化、门槛低、易操作等特点,使得乡村文化类内容创作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的相关扶植策略也使得传播乡村文化、展示乡村生活类的短视频有了更多的流量与关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短视频在乡村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指出了乡村文化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类短视频未来的传播策略,为乡村短视频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政治传播效应的研究,需要走出传播学视角下传播效果研究“媒介中心论”的困境,回归到政治活动本身,应以政治活动为根基,用政治学的理论来诠释.政治传播活动是国家宰制下的政治目的性很强的信息传播过程.这种过程不可能是信息的自然循环,因此“媒体”永远不可能处于中心地位.政治传播的效应,不可能直奔一个个社会成员的微观态度而去,而总是着力于宏观的政治治理效果.这样一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便必然成为政治传播效应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说,政治传播始终以推进政治民主化、形成公共舆论、构建政治合法性为最终目的,检验政治传播的“效应”如何,须以这几个方面为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