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短视频新闻评论是近年来大众媒体为适应媒介转型发展、受众阅读习惯改变的新要求而制作的新闻产品。但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短视频新闻评论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产品制作缺乏系统性、体系化、深层次,难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产品需求的升级。在融媒体新时代,短视频新闻评论需与新闻消息、深度报道等各种新闻体裁相融,与纸质传播、互联网传播等各种传播形式相融,通过特色内容,以产品矩阵形式在新闻碎片化中黏住读者,应对新闻信息同质化对大众媒体个性化造成的冲击,实现品牌的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
<正>在多元化媒体并重的今天,受众习惯于各类娱乐、新闻、时事等形式。甚至一些受众热衷于"八卦",并形成趋势。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且行且珍惜",或某一线影歌星结婚、离婚,在微信上点击率超高,也就有一些媒体迎合而上。但笔者做了二十多年的地市级党报记者,却略有不同的感觉。笔者认为,受众希望主流媒体能对某些报道做深层次的分析,以帮助他们对事物获得深层次的理性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叙述表象。无论是对国际、国内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新闻报》事件可以看出,西方媒介用自己的理论打了自己的脸,反映出西方新闻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媒介自由、客观、公正、真实、独立的新闻理念与实践的背离,西方媒体与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均迷失了方向,媒体传播低俗信息,受众消费畸形信息,媒体监管无力,媒介呈现金钱利益至上的病态。这揭示出了西方新闻价值观和新闻理念的诸多深层次弊端,这些弊端的根本是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考虑到快新闻一统天下的现状和问题背后的复杂性,从目前看,仅仅依靠吸引长尾受众的慢新闻来挑战快新闻并改良传播环境,恐怕是痴人说梦。规范快新闻和改良传播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媒体变革、融合的深层次规律和受众阅读方式的变化,又要针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由于各类媒体的数量不断增多,媒体的竞争进一步向多方位深层次发展。因此,对于单个电视媒体的某个栏目来说,受众数量的流失已是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因此,加强对受众群体分化的研究,因地制宜地对自己的栏目定位进行改革,吸引并扩大自己的受众队伍,无疑是媒体从业者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新课题。 本人供职的钱江电视台“新闻速写”栏目这几年的变革发展,可以说是近年来针对传媒业竞争逆势发展的一个代表,它面对电视台如雨后春笋、栏目繁花似锦的今天,首先对自己的新闻视点定位、制作方式进行改革,把新闻视点聚焦于社情民意,关注身边的普通百姓,以自己独特的新闻演绎方式树立起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一个有自己固定受众并有一定影响的电视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6.
新闻主题策划,是指主流媒体在相对集中的时问和版块里,运用广视角、大容量、深层次的手法,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以及社会热点而专门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重点策划形式。这种策划通过多方联动与合作,为简单的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添上了血肉,让它以一种立体的姿态呈现在受众面前,使看似枯燥无味的新闻事件变得丰富多彩,积极有效地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融媒体的构建因素和实现途径,以加快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方法】从媒体融合的现状和优势出发,对融合媒介发展的基础内容和实现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对融媒体思想和方式的反思和探讨,提供对于融媒体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导。【结果】本文发现,媒体融合是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满足受众需求的关键。然而,目前对于融合媒介发展的基础内容和实现途径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通过剖析融媒体的构建因素和实现途径,可以为加快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价值。【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融媒体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和必要存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融媒体的构建因素和实现途径,可以推动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满足受众需求。这对于加快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中,媒体竞争日益加剧,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做好富有特色的经济新闻是媒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有力法宝,经济新闻成为媒体间竞争的利器之一。如何使经济新闻走近受众、贴近受众、服务受众,是媒体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众多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刊精心经营的新闻品种。它以其贴近基层受众的实际生活而大受欢迎。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受众,为受众服务呢?  相似文献   

10.
新闻受众为什么要读报、听广播?一般人都会回答:为了得到消息,为了得到知识和教育,为了消遣、娱乐。这种回答对,又不完全对。说它对,是因为它如实地道出了新闻受众的表层心理。说它不对,是因为它如实地道出了新闻受众的表层心理。说它不对,是因为它没有触及新闻受众的深层次心理——需要。研究新闻受众的深层次心理“需要”,是办好新闻事业的“秘诀”。  相似文献   

11.
从杨丽娟事件看媒介竞争背景下新闻伦理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娟事件引起争议的根源在于媒体被推向市场后,众多媒体为了扩大发行量和点击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选取能够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进行报道。某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卖点,过度强调受众需求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不惜违背新闻道德追求发行量和点击率,陷入了新闻和伦理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的新闻传播呈现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多足鼎立的竞争态势。广大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动态新闻和浅表层的直观反映,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深层次的新闻。而栏目的设立,恰好迎合了新闻传播中受众的需求。栏目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发挥着它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语境中,受众的新闻需求发生变化,他们由新闻的观看者变为了新闻的在场者,对新闻现场的期待,已经由“看到”,变为了“进入”“沉浸”。能够有效引导受众进入新闻现场的连线记者,其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所重视。连线采访的特点在于连线记者已经内置于现场,能够主动创设议题,利用高科技条件下的传播技术手段,在媒体终端中建构出完整的新闻现场,而不是单纯传递特定的资讯内容。媒体平台、媒体从业者要从融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出发,在新闻观念、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擅于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协助内容生产,掌握并不断提升对新闻现场进行全景呈现的能力,从而将受众更深刻地引导进新闻现场,带给他们更立体饱满的沉浸式新闻接受体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传媒市场的发展,受众对于新闻的要求已不再满足于从前格式化、八股化的新闻模式。多媒体信息时代的新闻受众有多元化的需求,而媒体要更好地服务受众,让受众接受,就必须转变新闻制作观念,打破固有的新闻模式。新闻故事化的趋势在中国的传媒市场应运而生。用故事化的手法讲述新闻,能够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和贴近性,唤起公众的情感认同,从而确保自己的受众群体。故事化的手法已经成为了一种撰写、制作新闻的新的思路和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媒体的新闻叙事模式。然而过犹不及,对于故事化的过度追求反而会有损于新闻的质量与媒体的公信力。故事化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冲击、使新闻流于浅薄化的隐患和对新闻其他功能发挥的影响,都成为当下传媒人值得忧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这一论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识。但失去了受众的需要,被发现的新闻依然苍白而没有价值。因此,在新闻媒体之间日趋激烈的抢夺新闻受众的争雄中,在深层次的新闻改革中,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真正把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加以研究,不但显得非常必要,而且可以说是关系到新闻事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在此,本文试从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实质、新闻受众心理的主要特征、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三个方面,浅析新闻受众心理。不对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杨咏  张未 《军事记者》2009,(2):27-28
有人说:时代的发展已令媒体进入了对新闻作解释的时代。此话不无道理。信息社会的受众,求新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当一件新闻事实发生时,他们希望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知识。为此,不少新闻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版面,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有的在深度报道中更多地使用背景材料,深层次解析新闻;  相似文献   

17.
孟庆楠 《新闻世界》2011,(3):138-139
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发展,新闻消费主义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媒体报道着眼于对公共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而失去了原有的独立与客观。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受众角色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消费者,媒体生产新闻以满足受众的消费欲望。新闻消费主义现象应该引起媒体人员和受众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门槛,往往是具有专业身份的传播者负责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与传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众也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一样,通过例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发布信息而成为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角色不再垄断,新闻媒体的传播地位受到挑战,媒体发展的重点由"我要传播什么"改变为"受众想要接受什么",新闻传播格局由"传者天下"进入"受者天下",受众成为新闻的起点与归宿,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凭借生活化的新闻内容、叙事方式、主持风格等,拉近了与新闻受众之间的距离并积累了大量的受众基础。然而,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所面临的信息传播生态产生了变化,而对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策略做出探索则呈现出了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对融媒体为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